罕见老照片!镇江新区赵伯先故居修缮前旧影......

本文由“赵康琪”老师授权发布,欢迎大家分享给朋友。

沧桑百年“天香阁”

大港伯先故居是江南一带常见的砖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建于清道光年间伯先太祖父时期,前后四进,硬山做法。远远看去,黑瓦墙顶高低起伏,轮廓丰富,朴拙自然,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伯先父亲赵蓉曾,乡人称“镜芙先生”,他数次乡试未中,遂无意功名,家居教书,学馆名“天香阁”。伯先故居即是当年的“天香阁”,是我少时上学的必经之处。

赵伯先故居,拍摄于60年代,殷洪顺/摄

△修缮前的赵伯先故居门楼

△赵伯先故居

一条通江溪流将古镇大港分为东、西两条街。伯先故居坐落于东街。翻过拱型的青石桥,踏着蜿蜒曲折的石板路,经过“天香阁”的后门,就是朝学校的方向;若是过太平桥,也需走过伯先故居朝南的一方场地,那是生产队夏收打麦、秋收脱谷之处,偶尔晚上也放露天电影,乡人皆昵称为“伯先场上”。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黄花岗起义的总指挥,他的生命与乡亲的关系早已融于血脉和生活,任何风雨也难以割断。离开中学和古镇,没有朝朝暮暮经过伯先故居的机缘了,但一直在记忆中回望这座上了年岁的院落……

←赵声标准像 ↑赵声(赵伯先)戎装骑马

再次走近伯先故居,大约是二十年前的一个梅雨季节。那时,形制高大的青石桥和造型简朴的太平桥,都因河道的拓宽早被拆掉,桥畔一些类似“天香阁”的清代民居“式好堂”、“三畏堂”等,也不能保其完整格局了。幸好“天香阁”既不邻水也不靠河,得以幸存。省电视台要摄制一部对海外和港澳台传播的专题片,我因工作关系接待省台编导作前期采访,特意访问时任副县长的一位伯先后人。副县长热情安排,一行兴致勃勃驱车出镇江市区向东,很快就到了大港伯先故居。从外观看伯先故居比我少时所见更显苍老:外墙砖块风化,凹凸不平,墙体已呈倾斜之势;大厅堆放着村办企业的杂物,地砖上水迹纵横表明屋漏严重,门窗和木柱油漆脱落,一片斑驳。此外,白蚁的侵蚀更是隐患……。邻居一位大嫂快人快语:“县长啊,再不修整,你家老屋就要倒了!”回市区的路上,大家的情绪受到影响,车上无人多语,伯先故居能否上那样用途的电视片,结果可以想得到。

←修缮后 ↑修缮前

此后,有一次接触到一册地方辛亥革命史料,才知道这个庭院里走出的革命者不仅有年轻的赵伯先,还有伯先的大弟念伯、二弟光、妹芬及妻子严吟凤。伯先的弟妹于广州起义前由江苏辗转千里南下,在广州和香港之间秘密冒险运送武器和联络。起义失败后,避于香港。武昌起义爆发,三人赴沪召唤伯先旧部,组织“先锋队”,策动沪宁各地起义,并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严吟凤在伯先逝世后改名严承志,在镇江光复和攻打南京的战斗中,组织女子北伐挺进军,并亲任司令。在那一刻,“毁家纾难”、“满门忠烈”、“前赴后继”等凝结碧血和大义的词,几乎同时涌向喉头,我真想脱口大声喊出来,才能表达心灵所感受的震撼!此时,“天香阁”里那幢伯先和弟妹诞生及居住的老楼,更像一座纪念碑矗立在我心头。尽管“天香阁”的老楼因濒于坍倾,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改成平房了。

▲修缮前的天香阁

▲修缮后的天香阁

又是江南的梅雨时节,麦收后的清香仍弥漫在潮湿的空气里。虽然距离伯先为家国命运献身的辛亥年,已经整整百年,但修缮后的伯先故居经雨水一次次润洗,让人感到既清新又亲切,青砖黛瓦看似一尘不染,天井的铺地石板洁净得发亮。宏敞的大厅里只有我们数人,就在感到些许冷寂之时,雨后的阳光从天井的上方投射下来,迎面屏风两侧包柱上的一副楹联顿时亮堂起来:纵环海奇观,开普通知识:藉大江流水,涤腐败心肠。1903年夏,伯先自日本归国,先回到家乡,创办阅书报社,他挥笔书写了这副对联,贴在“天香阁”的大门两旁。开启民众思想窗口,还有他带回的大批宣传救国主张、传播革命思想的报刊书籍。我在新时期之初从《中国近代史》上才知道的《江苏》、《浙江潮》、《新广东》、《大陆》、《开智录》、《国民报》、《童子世界》《湖北学生界》、《孙逸仙》、《游学译编》等,其实早就在家乡的这座院落出现过。历史幽深的长廊并不遥远,伯先面对读者激情演说的身影,似乎就在大厅中间闪动……,那个酷暑从“天香阁”传出的滚滚雷声,震动着大港这个封闭沉闷的千年古镇。被其感染和召唤,还有“天香阁”的诸多学生,他们既不安命于农,也不安命于商,洋溢着少年意气和家国情怀,毅然追随伯先踏上救亡图存之路。

●●●

天香阁

穿过大厅,便是伯先故居的第三进院落。面向天井的是前几年重新修复的两层小楼,门窗、梁柱及室内布置皆呈现旧时风貌。楼上中堂悬挂着“天香阁”的匾额,伯先和妻子严吟凤的卧室在楼上西侧,从严吟凤中年时的照片可想象她年轻时容颜的姣好。伯先婚后不到一年即辞别家人,偶而回乡也是行色匆匆。据说那时天井的花坛里栽满花卉,但他们何曾有更多花前月下的浪漫?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历程,也是无数英雄慷慨悲歌、无私捐躯的过程。惊天地、泣鬼神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伯先悲愤成疾,逝世时年仅30岁。当年花坛的位置现在生长着一棵挺拔向上的榆树,已经高过院墙,浓浓的绿似乎象征着伯先青春永在。

伯先和他的妻子、弟妹不能再回到修茸一新的“天香阁”,但他们高洁的心灵和品质,他们振兴中华的梦想,已经从岁月深处绽放出绚烂的花朵,结满甘甜的硕果。花果的芬芳,正溢满“天香阁”,溢满我们共同的故乡和大地……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联系我们

作者:赵康琪编辑丨小焕 主编丨洪溪小子 审核丨愤怒的奶嘴

Hash:2fe935308984be57691b5261a992cf7fc12c2f39

声明:此文由 大港信息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