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诞生地丨福州路:海派文化第一街(下)

1951年11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取缔了妓院。会乐里十余家妓院中,53名妓女经过收容改造,治愈了疾病,学会了生产技能,从此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大多数人还建立了家庭

20世纪50年代福州路西段

同年,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在福州路390号落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开明书店等组建为中国图书发行公司。以后经多次拆并,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迁往北京,一部分书店进行了改制,大东书局成了美术书店,世界书局改为国际书店,后更名“外文书店”。1956年10月,上海旧书店在福州路开门营业,后来在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开设门市部,形成旧书收购销售网络。

20世纪50年代初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福州路门市部

福州路上的仪器文具、娱乐、餐饮业经撤、并、迁、转,新建一批名特文化用品商店,其余酒家、菜场、剧场、旅馆、日用百货依然繁荣,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福州路、湖北路口的青少年无线电商店供应廉价的电子器材,中小学生纷纷来此淘半导体三极管、电容、电阻、漆包线,组装小马达、收音机等,每逢星期天都排起长队。

20世纪70年代上海书店,以经营旧书为主

“文化大革命”中,福州路文化市场一片萧条。然而“文革”初期,大字报、标语铺天盖地,传单满天飞,笔、墨、纸供不应求,销路异常好。因避讳“旧”字,上海旧书店改名为“上海书店”。在“抄家风”刮过后,上海书店从堆积如山的抄家物资里整理出许多珍品,其中不乏善本古书、碑帖名人书画等,为国家抢救了不少有稀有珍贵文物。1971年以后,一部分文史哲和科技书籍得到解禁。上海书店挖掘各书店和出版社库存,在门市部出售一批文革前的书籍,如《林海雪原》《艳阳天》《唐诗三百首》《新华字典》等。对众多读者而言,如大旱遇甘露,每天不少人拥簇在上海书店门口等开门。这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不啻为一个奇观。

20世纪90年代后期福州路东望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重新得到尊重,人们的求知欲望空前高涨。80年代,全国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掀起了一股学习外语的热潮。福州路、山东路口美术书店塔楼里供应内部发行的外语学习资料和参考书,受到青少年的热烈欢迎。

黄浦区少年宫

90年代,“改造福州路”成为黄浦区政府实施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并被列入重点改造建设项目。1994年7月,福州路改造正式启动。当时福州路及其两侧有街坊15块地,共124家单位,其中区属63家,市属46家,个体商户15家。工程规模大,任务艰巨。区政府先后出台了《福州路文化街规划》《福州路文化街规划实施启动方案》:以现代文化为主,形成一些以商品门类横向排列组合为结构的专业书店,采取大中小综合型与专业型相结合的方针,分段实施,不断完善,形成新格局,重振文化街古朴之风。

上海书城

1994年,天蟾舞台设立了以京剧演出为中心的逸夫舞台,这是全国演出剧目和场次最多、设施最先进最完整的京剧舞台。京剧名家梅葆玖、尚长荣、于魁智、李胜素、张火丁等曾来此登台嫌献艺。此后,功能齐全的区图书馆和区档案馆先后迁至福州路,成为黄浦区文化传播基地和档案史料保存中心。区少年宫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效,开设30余个活动和教育场所,对少年儿童进行艺术熏陶、技能培训,参加文化娱乐等各类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被誉为儿童“艺术的摇篮,欢乐的天地”。

逸夫舞台

1998年12月,福州路矗立起一幢国际一流的图书经营场所——上海书城。书城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开辟六个商业楼层,经营全国800多家出版社的各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品种达十余万种,成为远东最大的书刊发行中心。

2000年泰国公主诗琳通参观上海书城

90年代,石库门里弄会乐里已经陈旧破败,终于被拆除。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原址建造起时尚前卫的来福士广场,成为集购物、餐饮、办公、休闲为一体的大型人文空间。一些年轻的追星族时常在来福士广场周边为自己的偶像举行拉票造势活动,使福州路平添了青春的旋律。

来福士广场

在福州路、浙江中路开设了中福古玩城,设200余个铺位,经营古今珍玩、瓷器杂件、奇石、木刻、书画、古典家具以及欧美古玩等,是海内外收藏家热衷的觅宝去处。

中福古玩城

改造福州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国际大都市日益繁荣的文化活动以及人们日趋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差距。根据“东段商旅文化,中段经典文化,西段时尚文化”的功能定位和布局,未来的福州路的文化氛围会更浓郁,海派底蕴将更深厚,上海人正期待着……

(栏目合作:区档案局编辑:黄骞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Hash:b5c37bb2331d1e08d778f71c8bb613b534a98b95

声明:此文由 上海黄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