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两个中国现存的函谷关 孰轻孰重 不去看看怎能明白

前些日子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说去了一趟洛阳,才搞明白,原来在洛阳的新安县也有一个函谷关,是汉函谷关的遗址。有位朋友在评论里说:“你没学过吗?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话让我深感惭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恕我才疏学浅,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虽然会背,但我却一直认为,唐诗《出塞》中的这个“关”,应该是指秦汉时的关塞,是一种泛指;而我们常说的函谷关就是指位于河南三门峡灵宝的函谷关。

万卷书,行万里路。 每一段路,都是一种领悟;这也正是我喜欢旅行的缘故。就拿这次参加“打卡老家河南”的活动来说,我们此行先去了洛阳新安县的汉函谷关,之后又去了三门峡灵宝市的函谷关,从而让我对两个函谷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清晰的认知。

先来说说三门峡灵宝的函谷关。函谷关始建于西周,为战国第一雄关,也就是说,此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没有之一。因为此关设在“两京古道”既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处,紧挨黄河岸边的山谷之中,深险如函,所以被人们称之为 “函谷关”;而且函谷关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是函谷关在中国军事文化历史中的重要影响。函谷关,首先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车不方轨,马不并辔”,易守难攻,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函谷关建关3000年间,发生过大小200次战争,其中有16次的重大战役,可以说是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公元前318年,秦依据函谷关天险,使楚怀王所率领的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再据《过秦论》中记载,公元前241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伐秦“至函谷,皆败走”。还有楚汉战争中,刘邦守关阻挡项羽,“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等,在这里发生的战争举不胜举。

二是函谷关在老子文化中的重要影响。紫气东来,圣贤先师老子,骑青牛,过函谷,曾在这里写下了彪炳千秋的五千言《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言简而意味深长,质朴而充满哲理。《道德经》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几千年来,老子思想成为了中国和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函谷关也因《道德经》名垂千古,自然成为了道教文化的发源地。

后来,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就不知所踪了;至于他为什么出关?又去往何处?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历史谜团;函谷关则更加引人注目。

再来说说洛阳新安的汉函谷关。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三百多里,挪到了现在的洛阳的新安县。也就是说,从汉武帝开始,所说的函谷关就不再是先秦时期的那个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这个函谷关。

汉函谷关自西汉元鼎三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西汉时期是屏障关中地区最重要的一道门户;而且汉函谷关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军事关隘,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是西行的第一关,见证了丝路贸易的繁荣兴盛,所以这里更可以说是一个财富之关。

2014年,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在第38届的世界遗产大会中,成功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我这次游览汉函谷关遗址时,发现这里游人稀少,但相信这里的历史价值一定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认为,河南三门峡灵宝的函谷关与洛阳新安的汉函谷关,作为我国现存良好的两个函谷关,在中国历史上都至关重要,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最后我想引用老子在函谷关所著《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努力作为而不争名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简介】三姐姐: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旅行家。【版权声明】本图文版权归三姐姐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商用。

Hash:e382a0dfab54d8fa524fc7246e3d4e77da118061

声明:此文由 三姐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