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馆——湖北省博物馆(高清图片 博物馆标准参照物资料库必备 欢迎分享、关注)

名称:湖北省博物馆

地理位置:湖北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武昌区东湖路156号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全天闭馆,15:30停止入馆

成立时间:1953年

湖北省博物馆占地面积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湖北省博物馆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

建筑布局

馆区内的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

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品”字。综合陈列馆作为扩建工程两大主体工程之一,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陈列面积8000平方米;编钟馆建筑面积5717平方米。馆区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配套的历史文化氛围。

馆藏文物

湖北省博物馆有各类文物、标本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件(套)。藏品绝大多数来自考古发掘和各地征集,其中以出土文物为主,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基本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

在20余万件藏品中,不少是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学资料。如新石器时代京山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纺轮;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人、玉鹰;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铜鼎、铜钺;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青铜器群及16节透雕龙凤玉佩、28宿天文图像衣箱;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等。

展览陈列

综述

湖北省博物馆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屈家岭——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盘龙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曾侯乙墓》、《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牍》、《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荆楚百年英杰》等十多个展览。

镇馆之宝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代。2006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梅瓶腹部分别绘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

郧县人头骨化石

湖北鄂西一带是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发现地。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郧县发现了两具人类头骨化石,科学测定约为距今100万年的直立人。

青铜器

铜鼎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

九连墩2号幕出土

盛馐(加调料)牲器

通高41.8、口径42.2、腹径45.2、两耳间距53cm

铜盆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

九连墩2号幕出土

承接明(露)水器

通高15.1、口径41cm

铜鬲

通高18、口径12cm

颈部饰粗线饕餮纹,腹裆部饰双线人字纹。

铜尊

左:通高26.9、口径15.8cm

右:通高26、口径15.8cm

器身饰凸弦纹、饕餮纹、圆圈纹,足部有三个镂孔。

铜觚

西城垣1号墓出土

通高18.8、口径12.4cm

器身饰凸弦纹、饕餮纹,圈足上有三个“十”字镂孔。

铜爵

左:通高21cm

中:通高14.4cm

右:通高16.8cm

铜斝

左:通高25.6、口径17.2cm

右:通高31.6、口径21.2cm

器身饰饕餮纹、夔纹。夔身由二系列云纹构成。斝与爵配合使用,专向爵内注酒,并兼作温酒器。

铜盉

通高36cm

顶部有管状冲天流,流底两边的乳钉与构成兽面。袋足中空,腹部饰饕餮纹,侧面为夔纹。盉盛水以调和酒味浓淡。

左、中爵折腹,器身饰饕餮纹、夔纹。右爵弧腹,器身饰弦纹。

铜鼎

左:通高12.8、口径18.8cm

中:通高17.6、口径11.6cm

右:通高35.6、口径21.4cm

铜盘

高36、口径22cm

器身饰饕餮纹、弦纹。圈足上有三个十字形镂孔。盘为承水盘。

铜钺

长41.4、刃宽26.7cm

肩及两侧各饰夔纹。两侧夔纹尾部为蝉纹。钺为砍杀兵器,亦可为刑具。

铜矛

残长22cm

双刃做柳叶状,骹做菱形饰以叶脉纹。

铜簋

高17.4、口径22cm

器身饰弦纹、饕餮纹。足部有三个“十”字镂孔。耳部亦饰饕餮纹。

铜卣

通高31、口径7.2、底径12.5cm

盖顶饰夔纹、联珠纹。器身饰凸弦纹、夔纹、饕餮纹,饕餮纹带上下界以联珠纹。

铜雕花钺形刀

长40.0、宽10.1cm

壁薄,器中部镂空龙形纹,龙身作波浪状,龙身上下间饰云纹。器上缘有一个长方形穿,器左右两侧饰反“3”字形扉棱牙。

日月天王镜

汉,直径14.7、缘厚0.5、纽高0.7cm

蚁鼻钱

战国,1963年孝感野猪湖出土

布币

战国,安邑釿布长6.5、宽3.8cm,安阳布长4.7、宽2.5cm

提炼炉

战国,高9,口径29.4,链长23.5cm,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战国,援长16,内长10.3,胡长10.4cm,1965年江陵望山4号墓出土

箭镞(一组)

战国,1986年金陵包山2号墓出土

人擎灯

战国,高16.3,盘口径8.6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错金银龙凤纹铁带钩

战国,长46.2,宽6.5,厚0.5cm。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鎏金铜带

战国,长14.5,头宽1.1,尾宽2.6cm,1966年江陵望山3号墓出土

嵌错龙纹铜壶

战国,高22.5,口径9.9cm,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铜敦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饭洲器,通高26.2,口径21.2cm

铜升鼎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盛焖牲器

铜方壶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1号幕出土,

盛酒器,通高46.1,口宽11.8,腹宽21.8,底宽13.2cm

铜矮足案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陈食器,通高12.4,长43.8,宽32.4cm

铜方鉴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幕出土,冰(温)食器,通高25,边长38.8cm

龙柄铜匜

春秋,高11.5,长26.5cm,1972年襄阳山湾出土

漆木器

彩绘云凤纹漆匕

秦(221-207 BC)

1977年云梦睡虎地33号墓出土

长20.5、匕宽4.4cm

木胎,削制。匕背面有烙印文字“亭”。

彩绘凤鸟纹漆圆奁

战国-秦(475-221 BC)

1975年云梦睡虎地7号墓出土

高8、盖径17、底径16cm

木胎,卷制。盖面中心绘一只凤鸟。

锥画斑豹纹漆长方盒

西汉(206 BC—25 AD)

1992年荆州高台28号墓出土

高3.9、长7.4、宽3.7cm

木胎。盖顶针刻一只斑豹,盖内顶部、盒身的底部各朱绘一只凤鸟。

彩绘漆豕口形双耳长盒盖

西汉(206 BC—25 AD)

1975年云梦睡虎地47号墓出土

高6.5、长27.1、宽13.7cm

木胎,挖制。盒身已佚。两端绘出猪头部的眉目嘴鼻,器表绘变形凤鸟纹、波折纹等。

漆木几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安体器,通高48,长47.4,宽16.2cm

漆木卧鹿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陈设器,通高96.8,身高41.2,长56.6,宽,34.9cm

漆木虎座鸟架鼓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打击乐器,通高135.9,宽134cm

彩绘龙凤纹盖豆

战国早期,通高24.3,长20.8,宽18cm,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金银器

金镶宝石帽顶

通高7.5、底径4.8cm

由金镶宝石莲花底座和蓝宝石顶饰组成,现存宝石10颗。座顶端“拴丝镶”一颗近200克拉的橄榄形无色蓝宝石,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蓝宝石。

金镶宝石白玉镂空云龙纹帽顶

通高3.9、底径5.1cm

冠顶由金质椭圆形喇叭状底座和白玉镂空龙纹顶饰组成,覆莲瓣面上现存宝石7颗。座顶以“碗镶”法嵌玉顶饰。

金雷丝镶宝石帽顶

高3.4、底径5cm

覆莲形金花底座自上而下采用“花丝工艺”镂空成五层,共镶有宝石18颗。

冕冠

冕冠和冠卷已朽,尚存140件金玉附件,计有:贯冕金簪1件、金冠箍1件、金花纽6件、金方环2件、碧玉珩1件、冕珠125颗、碧玉瑱2件、白玉瑱2件。

皮弁

皮弁已朽,尚存金玉附件134件,计有:贯冕金簪1件、金方环2件、金花纽5件、弁珠123颗。

金镶宝石带

由20件金镶宝石带銙和2件金带扣及1件脱落的金插销组成。全带共镶蓝宝石、祖母绿、金绿、金绿宝石猫眼、石英猫眼、绿松石、绿柱石、东陵石等宝石98颗。

白玉鹘捕鹅带

由15件带饰组成,总重365.2g。这条玉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条完整的白玉鹘捕鹅带。

金镶青白玉龙纹绦环

通长11.3、中宽6.7cm,重284.9g

绦环由中心方和左右小方3个金镶带銙组成,是绦带上的带头。所镶嵌的玉龙饰为青白玉质,表面有水锈沁,其中心方为厚水锈。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

长10.6,头宽12.6cm,重42.8g,存镶宝石17颗

平插,戴于正中。俗称“分心”。

云形金累丝镶宝石簪

左长15.3、头宽6.7cm,重43.4g,存镶宝石6颗

右长15.2、头宽6.7cm,重42.5g,存镶宝石6颗

簪头以双层花丝(掐丝)制作。倒插,用以压鬓。

梅花形金镶宝石簪

左长12.7cm、重24g,爪镶红宝石1颗

右长12.7cm、重23.6g,爪镶红宝石1颗

玉珠坠饰

上中金镶辰砂石坠,通长2.8cm,重15.7g

中蓝玻璃珠,直径1.6cm,重51.1g

上左,右金蒂玉榄坠,通高3.5、榄直径1.4cm,重17.7g

串缀珠宝金耳

通高5.5,通宽4,钩长5.7cm,分别重13.8、14g

两环各串缀珍珠宝石各4颗。

金钑花钏、金镶宝石镯

花钏右长12.5,圈径6.5-6.7cm,重295.2g

花钏左长13.8,圈径6.5-7.5cm,重292.4g

镯高2.6、直径6.2cm。左存嵌宝石6颗(红宝石3颗、蓝宝石2颗、绿色东陵石1颗):右存嵌宝石7颗(红宝石4颗、蓝宝石2颗、祖母绿1颗)》

金镂空凤纹坠

通长14.2、体高10.2、宽7.8cm,重72.4g

器钩内壁有“随驾银作局宣德柒年拾贰月内造柒成色金壹两玖钱”铭文。金镂空凤纹坠是贵妇霞帔的坠饰。

金“大黑天”舞姿神像

高9.4、底宽5.4cm、重114.1g

此像系帽饰,浮雕密教大黑天像。

梯形金累丝镶宝石簪

左长15.3,头宽3cm,重32.6g,存镶宝石3颗

右长15.8,头宽3cm,重33.8g,存镶宝石3颗

金细花

直径1.5-1.6,厚0.1cm,总重19.5g

金壶、金爵

金壶高26.4,口径6.4,足径9.2,壁厚0.1cm,重868.4g

金爵高10,流尾长10.2,中宽4,壁厚0.1cm,重162.7g

金盆

高7.5,口径41,底径28cm,重1700.2g

金匕、金漏勺、金箸

金匕(上):全长26,匕身宽4.1cm,重94.2g

金漏勺(中):长15.4,勺宽2.9cm,重13.4g

金箸(下).:长24cm,重117.2g

金锭

左长13,宽9.8,厚1cm,重1937g

右长14,宽10,厚0.8cm,重1874.3g

竹简

郭店竹简《老子》乙

战国(475 BC—221BC)

长14.1—29.7cm

1993年荆门郭店1号墓出土

原藏荆门博物馆

郭店楚墓共发现三种《老子》

,此为第二种。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战国(475 BC—221BC)

长17.6—25.7cm

1993年荆门郭店1号墓出土

原藏荆门博物馆

《太一生水》是首次发现的先秦时期有关宇宙生成的重要文献。

包山楚简

战国(475 BC—221BC)

长55—72.6cm

1987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该墓出土有字简牍278枚,其中楚国官方司法文书类竹简有278枚,其中楚国官方司法文书类竹简有196枚。文书类竹简是若干独立的事件或案件的记录。

睡虎地秦简《效律》

秦(221 BC—207 BC)

长27cm

1975年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共计60枚竹简,详细规定了核验县和都官物资账目的一系列制度。

孔家坡汉简《日书》

汉(206 BC—220 BC)

长33.8cm

2000年随州孔家坡8号墓出土

原藏随州博物馆

曾侯乙墓遣策

战国(475 BC—221BC)

长70—75cm

1978年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毛家园木牍

秦(206 BC—8 AD)

长22.1、宽4.2cm

1986年江陵毛家园1号汉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木牍正面墨书汉隶文字,内容系告地下官吏书。

包山竹简

战国

长64.1-69.5厘米

1987年包山2号墓出土

玉器

玉隼形饰

隼身体有穿孔,器身以对称卷云纹刻出双翼、短尾、曲蹲之足。

李家嘴3号墓出土

长8.8、身径1.4cm

玉蛇形饰

长9、径1cm

李家嘴3号墓出土

玉璇玑

方料琢圆但保留边角者,古称玉璇玑(亦称牙壁),它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

楼子湾6号墓出土

径7.6、孔径3、厚0.3-0.4cm

玉璋

长22、宽8.2cm

盘龙城采集

大玉戈

李家嘴3号墓出土

长94、宽11cm

质地为蛇纹石,硬度3.5。该玉戈为仪式用器,是目前已知商代最大的一件。

玉柄形器

杨家嘴1号墓出土

长13.6、宽3.2cm

绿松石饰珠

楼子湾残墓出土

玉龙

石家河文化

1988年天门肖家屋脊出土

外径3.8、厚0.8cm

龙体首尾相卷,呈玦形,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极为相似

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

由18件镂空云龙纹玉带銙组成,总重700.4g。形制特殊:有“六桃”、“两辅弼”、“双䤩尾”、“双鞢□”和前、后两套“绦环”,各带銙的正面微凸,背面平,窄边,正面中心镂空或浮雕云(三爪)龙纹

镶宝嵌玉鎏金铜枕顶

长15.2、宽14.8、高2.5cm

此器为枕头的端面,由内外两个方框组成:内框为青白玉质,外框为铜鎏并各存镶宝石14颗。内框镶嵌青白玉透雕折枝荔枝。

玉佩类

玉璜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1号墓出土

对璜,双头虎形

长10.7、宽0.95(近端)、厚0.3cm

玉瑗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2号墓出土

瑗形佩

直径9、孔径5.6、厚0.35cm

玉珑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2号墓出土

龙形佩

长5.45、厚0.4cm

兽面纹玉琮

战国,通高5.4,直径6.6,孔径5.5cm,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玉半琮

战国,通高4.8,边长6.9,厚0.8cm,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云纹玉块

战国,直径3.2,孔径1.1,厚0.3cm,直径5,孔径2.4-2.6,厚0.35cm,1978年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透雕龙形玉佩

战国,通长28,宽5.6,厚0.4cm,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

十六节龙形玉佩

战国,通长48,宽8.3,厚0.5cm,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玉剑

战国,通长48,宽8.3,厚0.5cm,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水晶串饰

战国,1982-1986年江陵九店楚墓出土

琉璃珠

战国,江陵九店294号墓出土

玉挂饰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墓出土,羽人角形佩,长13.9,宽3.6,厚0.9cm

金龙纹佩

复原通长80cm,总重359.1g

玉管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墓出土,双管,高2,直径2,孔径1.3cm

玉叶组佩

复原后长59cm,总重329.3g

玉条形饰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墓出土,条形管饰,长5.65,宽0.7,厚0.52cm

青白玉镂空东升图环饰

直径4.9,厚0.5cm,重17.9g

青白玉镂空秋山

高6.6,宽4.3,厚1.1 cm,重38.6g

青玉镂空宝相花饰

弧尖直径7.5,弧底直径6.9,厚0.3cm,重25.4g

青面玉谷纹圭

长15.8,宽4.8cm,重169.4g

陶瓷

双耳陶罐

1983年宜都城背溪出土,高23.6、口径19、腹径19.2cm

陶盘

1983年宜都城背溪出土,高9.8-10.2、口径23-23.2cm

陶爵和陶斝

左:陶斝

杨家嘴出土

高19.2、底径12.5cm

中:陶爵

杨家嘴8号墓出土

高10.4、流尾长12cm

左:陶斝

杨家嘴出土

高20、口径9.6cm

盘龙城遗址和平民墓葬中出土的日用陶器有爵、斝、尊、盉、盘、鼎、簋等,它们的形制和组合关系与贵族使用的青铜礼器基本一致。

青花瓷瓶

高36.8、肩径20.1、口径5、底径11.6、盖口径9.1cm

青花龙纹瓷锺

通高19.3、锺高10.4、口径15.6、圈足径4.1、盖高5.2、口径16.3cm

瓷锺、金锺盖和银鎏金托盘3件一套。

白釉碗

清康熙(1662-1722),高6.2,口径12.6,底径5.1cm

青花回纹双耳盖豆

乾隆(1736-1795),高17.5,口径9.5,腹径12.5,底径8.6cm

青瓷狮形烛台

西晋(265-316),鄂州西山出土,高6.7,长11.5,口径2.3cm

青瓷花卉纹碟

隋(581-618),武汉武昌350号墓出土,高1.8,口径8.7,底径2.4cm

白瓷莲纹温碗酒注

宋(960-1279),蕲春漕河宋墓出土,注子高16,腹径14,底径8.2cm,碗高13,口径18.5,底径10.9cm

青白瓷托盘

宋(960-1279),1964年麻城阎河刘李湾1号墓出土,盏高4.2,口径10.8,底径3.7cm,盏盘高3.1,口径14,底径5.5cm

青花十二月令杯

康熙(1662-1722),高4.9,口径6.6,底径2.7cm

蓝地黄彩云龙纹碗

康熙(1662-1722),高6.7,口径13.9,底径6cm

红彩龙纹高足盖碗

乾隆(1736-1795),高20.5,口径15.5,底径4.4cm

仿哥釉碗

嘉庆(1796-1820),高5.6,口径11.9,底径4.5cm

黄地粉彩开光“万寿无疆”盘

光绪(1875-1908),高5.7,口径28.5,底径17.1cm

斗彩龙凤纹盘

康熙(1662-1722)

高5、口径20.3、底径13.5cm

盘内以绿彩绘穿云五爪龙绘,盘外沿绘一龙一凤,底部有“大清康熙年制”款识。

釉里红五蝠纹碗

雍正(1723-1735)

高6.3、口径15.3、底径5.3cm

外壁以红彩环绘五只蝙蝠,红彩沉着,浓淡有致,底部有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款识。

黄釉云龙纹盘

康熙(1662-1722)

高4.2、口径15.6、底径6.6cm

盘为菊瓣造型,盘内底饰云龙纹,外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款识。

黄地粉彩折枝兰纹盘

同治(1862-1874)

高6、口径28.4、底径17cm

盘内壁绘黄地粉彩折枝兰花,构图繁密,色彩艳俗。外壁绘粉彩缠枝牡丹,色彩淡雅,线条流畅。。底部红彩书“同治年制”款识。

东青釉盘

道光(1821-1850)

高3.4、口径16.9、底径11cm

盘釉色冬青,釉层均匀,色泽淡雅。底部青花书“大清道光年制”款识。

粉彩三果纹碗

道光(1821-1850)

高6.8、口径15.4、底径9.5cm

碗外壁饰折枝三果,纹饰造型简单,色彩淡而不艳,别具情趣。

书画

焦秉贞婴戏图

绢本118.5*28.5cm

焦秉贞(17-18世纪,生卒年未详),山东济宁人。康熙时宫廷画师,善于西洋画法,所画花卉精妙绝伦,其山水、人物、景物之位置,自近而远,自大而小,均采西洋画法。曾受康熙之命而绘《耕织图》四十六幅,当时画院多沿袭其画法。代表作有《汉宫春晓图》

张翀幽谷求音图

金笺17.5*53cm

张翀(约17世纪,生卒年未详),字子羽,号图南,南京人。擅长画人物、仕女,笔墨豪迈,着色古雅,花草娟秀,山水清润,笔墨功力深厚,造型简洁,其画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王铎手卷

纸本30.5*537cm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又称王孟津,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明清两代礼部尚书,被称为“贰臣”。擅长诗文书画,其行草师法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苍老劲疾,尤其擅长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风。吴昌硕、齐白石受其影响。当代日本书坛盛行王铎书风。

罗牧墨笔山水图册

纸本27.5*20cm

罗牧(1622 - 1705年),字饭牛,江西宁都人。久居南昌,早年曾向同乡魏书学画,后自己钻研黄公望、董其昌等人画法,逐渐创立独家风格,在江淮有一定的影响,其画风为“江西派”。擅长楷书,能诗饮酒,并善于制茶。代表作有《林壑萧疏图》

金农花卉图册

绢本35*23cm

金农(1687 - 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扬州八怪”之一,博学多才,擅长诗文书画,精通鉴赏。其隶书名气很大,书体独创。善于画山水、人物、神佛、花卉、走兽、梅、竹,别具风格。

汪洛年山水图斗方

纸本38.6*32.3cm

汪洛年(1870 - 1925年),字杜耆,又号瓯客,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久居淮上。善于画山水,气韵清逸,与沈塘齐名;后学四王,淡雅超逸。鄂督张之洞聘其任两湖师范等校图画教员,随后名震大江南北。代表作有《寒庐茗话图》长卷。

袁耀山水图

纸本24.5*30.2cm

袁耀(生卒年未详),名又作曜,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袁江之侄,与伯父齐名。善于画山水、人物、花鸟,特别是楼台亭阁,代表作有大幅《阿房宫图》和《骊山避暑十二景图》,无论布局,渲染,以至人物,都很华丽精致。

佚款蚕织图卷

绢本34*453cm

邓石如隶书

纸本46.5*130.2cm

邓石如(1739 - 1805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原名琰,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安徽怀宁人。精于篆刻,出入秦汉,自成一家,被誉为邓派。

奚冈草书轴

纸本167.2*44.8cm

奚冈(1746 -1803年),初名钢,字铁生、纯章,号梦龛,另署鹤渚生等。原籍安徽新安(今歙县人),居浙江杭州。擅长诗文书画,精通金石。书法四体皆精;为西泠金石四家(八家)之一,与方熏并称为浙西两高士,属娄东画派。代表作有《蕉林学书图》

导览:

参观时间

9:00—17:00(15:30停止入场),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乘车路线

乘14、108、402、411、552路公交到【省博物馆】站下;

或乘605、712、777路到【黄鹂路】站下;乘轨道交通四号线在【东亭】站下沿黄鹂路步行900米即到

Hash:5d77772650a039a4052488ea7e921374e1732462

声明:此文由 中国古美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