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纵横谈 |碣石山的名胜古迹(一)

碣石山自先秦时期起就成了北方沿海地区闻名遐迩的“神岳”,到秦汉时又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观海胜地,名胜古迹堪称比比皆是。

碣石山风景区的形成年代比较久远,完全可以追溯到唐朝以前。在北魏、北齐和隋唐时期,碣石山中陆续修建了凤凰山云峰寺和水岩寺等庙宇祠观;到唐朝后期和辽朝初期,昌黎县城开始在碣石山前的阶地建设,碣石山风景区有了能够依托的城镇,不再游人罕至。在金大定末年县域定名“昌黎”前后,昌黎县城建有源影寺塔,碣石山上先后辟有龙潭洞、圣居岩和千佛山观世音及十八罗汉石佛群像等,建有碧霞宫、天仙祠、望海台、果老院、五雷殿等。金朝的北平牧高侯、贰车王公和刘仲洙等达官显贵相继在碣石山留下旅迹游踪,在山心洞一带和碣石山绝顶及“小碣石”天桥柱等处镌有记游刻石。到元朝和明朝仙台顶东侧的黑鹰峪瀑布泉和五峰山圆通寺、韩文公祠、范公洞、柏源洞,以及老绝顶休粮寺、五里营石佛洞等景观相继开掘、建设。据清朝康熙年间修订的《昌黎县志》记载,到明末清初,碣石山的名胜古迹主要有“仙台晴照”(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势孤圆,居群峰上,旭日先迎,落霞晚照”之景)、“古洞朝云”(昌黎县城西偏北五里营一带的石佛洞景观)、“五峰屏开”(仙台顶迤东的西五峰山景色)、“两山门峙”(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门户——东、西馒首山夹成的“碣石门”之景)、“龙液喷香”(仙台顶悬崖峭壁高处的龙潭洞景观)、“凤岩腾彩”(千年古刹云峰寺所在地凤凰山一带的景观)、“井峪松风”(西山场村北通往老绝顶休粮寺的井峪松林密布之景)、“莲塘秋月”(县城西关的迎恩楼下的莲池景色,其地紧临西山,有温泉)等八大景观。清朝同治年间重修的《昌黎县志》,又将碣石山风景区的主要景观归纳为十景,即“碣石观海”(登仙台顶俯瞰渤海)、“天柱凌云”(“小碣石”天桥柱之景)、“石洞秋风”(石佛洞景观)、“水岩春晓”(仙台顶南麓宝峰台上的千年古刹水岩寺景观)、“西嶂排青”(修有韩文公祠的西五峰山景色)、“东峰耸翠”(半山腰隐有柏源洞的东五峰山景色)、“龙蟠灵壑”(龙潭洞景观)、“凤翥祥峦”(凤凰山景观)、“霞晖窣堵”(昌黎县城西北隅辽金古塔源影寺塔景观)、“仙影沧 浪”(西山湘子影之景)等十景。

▲ 登上碣石山可观看到宽阔海面

“碣石观海”,为碣石山的第一大名胜奇景。秋高气爽,或春、夏雨后碧空如洗之际,登上矗矗高出于渤海近岸平川的仙台顶峰巅,向东南方向俯瞰,相距有15公里许的渤海像面巨镜横嵌在天边地角,滔滔雪浪如在眼前翻卷,片片帆影历历在目;正东方向,距此30公里左右的北戴河海滨莲蓬山上的楼台亭阁和海滨浴场清晰可辨,远在45公里以外的秦皇岛锚地等待进港的轮船一一可数,就连万里长城的起点——山海关老龙头及其所临的辽东湾海面亦模糊可识。由东转南寻望,渤海沿岸最大的潟湖——波光潋滟的七里海和如条银带环抱昌黎南部平原滦河,以及滦河的入海口,尽收眼底;转身往东北方向远眺,燕山山脊婉蜒起伏的长城雄姿和如颗银珠镶在燕山峰峦之中的天马湖(洋河水库)等,均可望个如醉如痴。在仙台顶上举目四顾,方圆一二百华里的景物皆可收进视野;在其上观海,颇有古人所描绘的“巍巍高矗势凌天,俯瞰沧浪气万千;众水朝宗来眼底,层云出岫荡胸前”之概,完全可沉浸在曹孟德《碣石篇·观沧海》所展现的雄浑、佳美的诗境之中。

“居群峰上”的仙台顶的峰尖“势孤圆”,呈圆柱形,从远处眺望极似一顶,实为前后紧紧毗连的两顶。其前顶名“碧云峰”(山顶峭壁高处镌有在明、清两朝交替时任昌黎知县的西秦人徐可大题写的“碧云峰”3个大字),古称“仙人台”,上有传为八仙中的张果老等仙人对弈和斗法时所遗的石棋盘及脚迹等;碧云峰前的坝台上曾分别建有天仙祠和供奉“云霄”、“碧霄”、“琼霄”等“娘娘”的碧霞宫等庙宇。后顶稍高于前顶,从侧面望去亦孤耸清逸、峭陡险峻,其顶部东端石壁上刻有字迹迄今仍依稀可辨的波罗密多心经文。据旧版《昌黎县志》记载,仙台顶后顶曾建有一个由4块巨石筑成的石室,内置石像,俗称“五雷殿”;又传其上曾建有大禹伯益庙。由后顶下去,北面的坡岭东坡开阔处遗有果老院遗址和湘子洞等古迹。

▲ 黑鹰峪瀑布飞流之景

由正面攀登仙台顶,有东、西、中等多条路径。

登仙台顶的东路,取道又名“黑鹰峪”的黑峪沟。黑峪沟中峭壁林立,两山夹峡,翳不见日,溪水穿石流过,路滑难行;每逢雨季,沟中西侧的高大峭壁形成多道飞瀑,其中最出名的瀑布被称为“瀑布泉”。瀑布泉在黑峪沟比较靠上的峭壁悬崖高险之处飞流而下,其地有滴水崖,在泉流飞泻的峭壁正中镌有“削壁流泉”4个大字,系明朝万历年间出任昌黎知县的四川剑门举人杨于陛题镌。由瀑布泉再往上行,乱石交错,巉岩竦峙,被古人称作“阎王鼻”,其地山岩之上镌有“止水”两个大字。复往上行,达欢喜岭;欢喜岭在仙台顶东部的山胸之上,登山者至此,终得爬出深沟幽谷,并可长舒一口气,稍稍远望。由欢喜岭再往上攀登,山路趋于平缓。这条上山之道,相对而言,比较易行,并有瀑布可赏,但通往黑峪沟仅有山间小径,比较偏远,游人很少取此路上山。

登仙台顶的西路,取道水岩寺之西偏北的大峪沟。其地为仙台顶与俗称“锯齿崖”、“气不忿儿”的翠屏山相交的一道大山沟,山势比较险峻,上面有“大石盆”、“小石盆”等山崖水潭,景色旖旎。由于路途较偏,除山里人外,游者极少取此道上仙台顶。

仙台顶南部山胸为一面巨大的千仞峭壁,由中路上山较为险陡难攀。从宝峰台上的水岩寺登程,顺寺后小径向山上走去,至半山腰峭壁之间的裂缝夹成的“吊沙口”,原为崎岖曲折的山间小路,名“十八盘”;“十八盘”在1976年 “七·二八”唐山地震发生时被从峭壁上滚落的石岩砸毁,如今已在其东侧垒起人工砌成的阶阶石磴,可拾级取直而上了。“吊沙口”为中路登仙台顶的第一道险隘,迎面石壁镌有“天门第一”和“解脱岭”等大字。以往其地险要异常,游人须贴壁而过,稍不小心就有掉入深涧的危险;地震后在修上山石径时大加整修,涧壑多已填平。穿过“吊沙口”,跨过登仙台顶的第一道“天门”,攀上一柱如鹰隼向山下俯视的巉岩,再往上行,山道贴悬崖而辟,依然十分险峻;翻过一段路左峭壁书有“凭岘一啸”等镌字的险途之后,可见路旁峭壁高处又镌“天风海涛”4字,系古人以至此山风扑面,且可远望渤海之涛而书。再往前行,可见一柱如门峙立的巨岩,壁面刻有一下山猛虎,上题“老虎口”3字。由“老虎口”往上,山回路转,登上一面陡坡,翻过登仙台顶的第二道隘口——“天门第二”,即可立足千仞峭壁之上,来到山顶前的一个较大的山场。其地以较为平坦,可打把式,被古人称为“把式场”。把式场有不少峭拔的岩石比邻而立,从而形成一片天造地设般的碑林。20多年前,在把式场东南悬崖之下的一道狭长平台,修有一条“望海长廊”,游人可在长廊之内休憩,大致品味一下“碣石观海”的粗略情景。离开望海长廊和把式场,翻上一个形似馒头的圆坡,仙台顶前的古庙台则遥遥可望,近在咫尺。天仙祠和碧霞宫等庙宇废圮以后,古庙台已被改建成昌黎电视转播台的机房,仅在原来的天仙祠下遗有比较残破的石磴数十级。

▲ 登仙台顶的第二道险隘——老虎口

仙台顶的前顶碧云峰陡峭险峻,悬崖直立,无明显道路可攀;以往大多由山后迂回寻径,30多年前已在西侧山崖凿出通往山顶近百级石磴,被称为“天阶”。由前顶可直接去后顶,但亦无明显路径,须鼓足勇气小心翻下攀上,涉险前行;否则,当由其东寻径而上。仙台顶后顶之上有一镇顶巨石,壁面遗有刘仲洙在金朝明昌元年八月廿三日题留的记游石刻,有54字,今已大多变成字花,极难辨识。

在仙台顶西部山胸峭壁之上,遗有奉军总参议杨宇霆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夏天题刻的“碣石”两个大字。此外,近些年在中路登仙台顶沿途和仙台顶之上又增刻有不少点景题镌,游人可顺便欣赏。

登仙台顶,领略“碣石观海”胜境,颇有登泰山之概,堪称“登泰山而小天下,登碣石而小沧海”。

昌黎

Hash:db5b9dd44a9a4d15cb61fee96657bd0c11a91dd1

声明:此文由 昌黎文化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