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改变中国!“蔬菜大王”王乐义揭秘冬暖式大棚的诞生

一 棵菜兴起一座城,

“菜篮子”托起“小康梦”。

山东寿光作为“中国蔬菜之乡”,领风气之先,创造了设施农业的绿色奇迹,蹚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寿光故事更是中国故事,背后蕴藏着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历史变迁和未来发展的神奇密码。

“寿光模式”从哪里来?

未来又要到哪里去?

蔬菜产业如何为乡村振兴再发力再赋能?

2月2日晚,四集纪录片

《蔬菜改变中国》第一集

《破土拔节》在山东卫视播出。

01

蔬菜改变中国丨一粒种子引发“绿色革命” “蔬菜大王”王乐义揭秘冬暖式大棚的诞生

城市吃菜难,特别是北方冬季吃不到新鲜蔬菜,这让山东寿光刚刚带着村民们吃饱肚子的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有了新想法。 而这个想法萌芽、孕育成为后来的“寿光模式”,改变了三元朱村,改变了寿光,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王乐义在两委会上提出,再想个办法,为父老乡亲增收。“把大棚进行改造,冬天生产黄瓜、辣椒西红柿,生产果菜,肯定多卖钱。”

寿光,地处山东中北部,北纬37度线由此穿过,温暖的季风,携着雨水的浸润,滋养万物。这一区域,农耕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就诞生于寿光。上世纪80年代,寿光已经开始利用大棚种植蔬菜,但因技术问题,冬季无法种植价值更高的黄瓜、西红柿等蔬菜。

王乐义回忆道,在辽宁瓦房店的陶村,“两个农民一个农艺师搞的黑籽南瓜嫁接黄瓜,大棚在山前,背风向阳很暖和,墙体那么厚,冻不透,冬天不烧煤。”1989年春节刚过,王乐义便带人坐上前往瓦房店的火车学技术。回来后他在村民大会上讲了一个多小时,“叫大家报名种大棚,没报名的。”

1989年8月13日,王乐义在一片反对声中,带人砍倒了即将收获的玉米,村里17名党员,决定一起冒险,建冬暖式大棚种黄瓜。

王乐义告诉记者“砍玉米在当时是违法的,我因为这个事进城,找那个书记叫李培吉,砍掉这36亩玉米,这个责任谁承担?他说我在孙家集镇当党委书记,三元朱村搞实验,就是我们党委政府搞实验,出了问题党委政府集体承担。”

就这样,在新建的大棚中,王乐义和村民们小心翼翼地种下了第一茬黄瓜种子。 等到入夏算账,每个棚收入2.7万元,17个种植户成了17个双万元户,村里的人沸腾了。

1990年, 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把各乡镇的干部召集到三元朱村开现场会,准备建5800多个大棚。“我说三元朱村能搞,咱们其他的村没问题,都能搞。一个户咱搞一个大棚,就是三到五万块钱,咱不是提倡万元户嘛,咱大大地超过了万元户了,我说下决心办这个事儿,人家王乐义能办到了,你们就办不到吗。”

三年时间,寿光市的冬暖式大棚从17个猛增到7.5万个,并逐渐辐射到山东甚至全国各地。寿光市还建立了蔬菜批发市场,“寿光蔬菜”开始走向全国。

这是一场大棚蔬菜引发的“绿色革命”,也形成了设施农业产业化为特色的“寿光模式”。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朱安东表示,‘寿光模式’领全国风气之先,从传统蔬菜种植到采用大棚技术等等,不断地发展、推陈出新。“它为我们其他地方,更好地寻求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甚至是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板。”

现在,中国每年生产蔬菜超过7亿吨,位居世界第一,人均蔬菜消费量是1986年的6倍,设施蔬菜面积达到6000万亩。

三十年前,在寿光三元朱村冬暖式大棚中种下的这粒种子,改变了三元朱村,改变了寿光,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02

蔬菜改变中国丨别把番茄不当水果!曾一天退38万订单的合作社凭啥闯进高端市场

潍坊寿光于家村鹏远合作社的口感番茄,第一年上市,他们的目标是在三年内,将品牌推向全国大中城市的高端市场。但是春节过后,突然上涨的快递费打乱了村党支部书记高象鹏的计划。

“那一天就退了38万订单”,高象鹏介绍“二月一单最贵的快递费81元,不是我不想供,实在是供不起。”

于家村是寿光的城边村,三年前由村党支部领办,以入股合作的方式成立合作社,十三位股东分别投资了二十到四十万元。

合作社第一年建设,第二年试种了43个品种,最后优中选优留下一个品种,还专门注册了品牌。现在,口感西红柿正式上市,能否打入高端市场,带来社员们期待的收入,就看接下来的销售情况。谁也没想到,遇到了快递费上涨这个难题。

老百姓种个菜,种出来了,果子都红了,红彤彤一片这西红柿,你不着急啊。”潍坊寿光于家村村民吴学仁因为此事,急得不得了。

潍坊寿光于家村村民吴涛也说:“肯定希望走得量大,高书记他又不让个人卖,主要是下面摘得快了,上面红得快,长得也快。”

现在虽然接到全国各地的订单,但因为疫情影响,快递运不出去,有人建议降低价格本地销售,高象鹏与其他股东有了分歧。“如果仅限于本地,咱种上两个棚的西红柿,不用出去卖,但是你做不起咱这个品牌。”高象鹏说。

从于家村望向城市,高楼大厦和繁华,似乎只有一步之遥,高象鹏期待的是一个更美好更富裕田园乡村。他把村民集合起来,商议对策。“既然迈出去了,必须走下去,必须把这高品质的东西种出来推出去。”高象鹏暗暗给自己打气,坚持住!

在街道党委的帮助下,合作社终于找到合适的快递公司,寿光市也在疫情期间建起了蔬菜销售运输的绿色通道,西红柿顺利发往全国各地。

总结这次化解困难的经验,高象鹏称:“单打独斗闯高端市场,不怎么现实,但是你抱起团来以后,走这个高端市场,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

芒种时节,北方的麦子开始收获。高象鹏得到一个机会,去杭州推介口感番茄,他专门买了一个行李箱,装上四盒果子,一路上小心翼翼。“我只知道有这个高端市场,但是怎么打开这个高端市场,我也是门外汉,摸索着走到现在,高端蔬菜就是我们未来发展方向。”

于家村的人们看到了理想实现的可能,他们的观念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村民吴学仁说起自己种西红柿的经历,表示这就是合作社的魅力。“十块,少了不卖。因为抱团价格才能上去,你单门独户你出去只能卖三块。”

“我的预期,不只是让他们增收这么一点点”,高象鹏规划着今后的道路,“我的目标是让我们整个村老百姓都加入进来,让我们周边的老百姓都加入进来,共同搞品质蔬菜。”

03

蔬菜改变中国丨寿光农民变技术专家 2.5万名技术员助推现代农业园发展

清晨七点半,24岁的农业硕士梁晓燕已经到达潍坊寿光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她要和张师傅一起去巡棚。

张师傅名叫张国成,有三十年种棚经验,拥有高级农艺师的证书。在寿光,农民技术员和助理技术员大约有两万五千名。

2019年,张国成通过面试、笔试,被聘为农业农村局派驻到各重点园区的技术专家。

蔬菜产业改变了这座城市,也吸引了更多的资源,共同开启对农业生产模式的新探索。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由国企投资,由农业专业公司运营,引入智慧农业技术,每座大棚就像是一个个“绿色车间”。园区有两座4000平米的智能温室,160座温室大棚,其中三分之一的大棚自营,三分之二对外出租。棚户们从种植到销售,享受着“物业式”“标准化”的服务。

据租棚农户介绍,以前就自己在家里种棚,什么事都是靠自己,现在来这里不一样了,有什么问题,“和他们一说,他们就来。”

这样的现代农业园区越来越多,成为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平台,吸引着周围的农民,也吸引着很多从事过各种职业、现在又回到土地的人。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时红秀表示,政府积极作为、积极担当,“他们来对接一些一流的科学家,一流的技术标准,引到当地一流的种子技术,种植技术,这都是农民做不到的。”

04

蔬菜改变中国丨寿光80后硕士回乡种番茄 缘何坚持试种7年才上市

有人选择回到家乡,有人开始走向远方。在寿光,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从劳作方式到生活观念,他们也在为家乡给村庄带来新的改变。

齐炳林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回到寿光成立旺林农业。

六年前,齐炳林向一家育种公司定制了口感番茄的种子。这是一种追求原始风味的口感番茄,从2014年引进, 这些种子在交给终端销售商之前,齐炳林在自己的试验棚里不间断地进行试种。

上海骅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宋远强说,“我们的理念就是追求极致的口感,我觉得中国的农业会因为我们80后而改变。”

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占地3000亩。齐炳林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这里,他与上海的一家育种公司在园区共同承建了三个大棚作为试验棚,繁育番茄新品种。

齐炳林经过其中一个品种的番茄时介绍说,“就是前期看着非常好的,一到转色,就完了。”“这个番茄口感不错,很甜,但是我们把它排除在外了,没有商品化,为什么,就一点,运输性稍微差点儿。看,一捏它就裂了。”

这个试验棚里的318个番茄品种,由5000多个配组筛选而来,最终,只有两到三个能够符合标准。但要真正实现商品化,还要经历若干年的试种。“尊重土地,尊重时间的力量”,齐炳林认为,这是做农业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齐炳林的团队平均年龄30岁,菜乡的土地,将是他们实践梦想的地方。他们的新思维、新理念也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旺林农业策划部经理张德成表示,乔布斯有一句话非常好:“改变世界”。“现在咱农业的市场已经做得不错了,如果再把工业的节奏、工业的标准化带入到农业的话,农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大的。”

齐炳林说,在寿光做农业,做的是全国买卖。寿光农业是一个中国最高点,信息交汇中心、物流交汇中心,能够让人最快地融入市场。

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创作

Hash:2ec3e07182db860825836e88bb9978a7843d1baf

声明:此文由 潍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