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老屋苏家围

苏家围风光。

来自网络

7月底,我们“重走客家迁徙古道”首发团一行抵达广东河源市。河源是岭南客家先民最早的涉足地,也是东江流域客家人聚居中心,有着2000多年客家文明史。河源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和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变化,有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

苏家围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距市区26公里,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后裔居住地。一进苏家围,我们就看见一群鸡在草地上觅食,桥下有流水叮咚,河边有巨大的水车吱吱转,整个村子山水环绕。东江与久社河在苏家围南面交汇,一湾碧水点缀了客家原本刚性的建筑,使它平添了几分秀丽和灵气。村里两河四岸翠竹成荫,处处体现了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情怀。清澈平缓的江水,简朴陈旧的民居,根深叶茂的古榕,错落有致的稻田,摇曳多姿的翠竹,营造出平静、优雅的意境,让人感叹:难怪它有“南中国画里乡村”之誉!

苏家围不是客家常见的圆形围龙屋,而是明清特色方形府第式围屋。保存至今的18座古民居中,永思堂最古老,建于1481年,是为纪念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而建,故又称东山苏公祠,是苏家围人举行祭祀、议事之地。堂屋主体为三幢,其形类似北方四合院。民居里摆放着许多古时用过的花轿、雕花床等物品。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上百人甚至几百人都可同居一屋,令人叹为观止。永思堂里张贴着苏氏家谱,记载着苏氏宗族800多年的历史。100多张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地契、房契,是苏家围人勤劳致富的历史见证;60多块官位、学位牌匾上闪现着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

那些乡间小路边民居老墙上触目可及的“当年纪事”“当地纪事”“农耕纪事”,是苏家围人历史记忆的传承印迹,讲述着国家民族的沧桑巨变、乡间百姓的悲欢离合。还有那客家古老民居、农耕农事长廊等,都让我们体会了客家的纯朴与自然。看惯现代都市风光的我们,穿行在这古色古香的客家围屋,对其精巧结构、奇妙布局及淳朴乡情印象深刻。

苏家围现存5棵大榕树,均有1000多年树龄,其中最出名的是五显榕和鸳鸯榕。五显榕是当年苏天荣上岸看见的第一棵榕树。现在这里建有山歌台,客家妹子常在这对着悠悠东江水,高唱悠扬的山歌。游人至此,也可学着与客家妹子对唱,感受一下客家人借歌传情的美妙与浪漫。

东江水碧绿清澈,站在望江亭上放眼望去,两岸清幽,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望着下游那大片芦苇,江风吹过,芦苇一起一伏,别有情趣。正是:江亭凭栏景醉眸,童戏江水翁打鱼,河滩两岸风光秀,草木飘香胜境幽。

Hash:ebf39187d91c7ec6f305b63cedefa7373b6b99d8

声明:此文由 人民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