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武夷山悠久景点,最为惊讶的文物古迹

福建武夷山素称“人间仙境”,这里山清水秀,“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到此旅游,可以领略到“行舟观山”,移步见奇的妙趣。武夷船棺,举世闻名,是游人陶醉山水同时,最为惊讶的文物古迹。当你乘竹筏游览九曲溪时,竹筏的船工会边指点着大藏峰、小藏峰等几处人迹罕至的绝壁山洞中的船棺让你观望,边讲述有关船棺来历的民间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武夷一带没有山也没有水,生活在这里的武族和夷族人民,日子十分艰苦。一位仙人十分同情两族的人民,用仙术给武夷带来了丹山碧水。他被人们尊称为“武夷君”。一次在天庭的蟠桃会上,王母娘娘赞扬了武夷君的功德,一旁的大耳佛为自己受到冷落大为不平,便施展法术,连降三天三夜瓢泼大雨,一下子将武夷山区淹成一片汪洋大海。幸好,两族人事先听了武夷君的劝告,纷纷架起事先用楠木古柏做的船只逃命,才免于一死。从此,两族人就在山顶居住,在群峰之间,用破旧的木船架作为桥梁,相互往来,两族通婚,成为了武夷人。根据祖传的风俗,以后武夷山人便视楠木船为吉祥物,连死人的棺木也要做成船型,放置在洪水淹不到的岩壁洞穴里。

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的确引人人胜,但毕竟不是事实。这离地!00余米高的悬崖绝壁洞中为什么有棺?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这是古代“夷落”遗存下来的“棺枢”,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到武夷山,看到这船棺,颇为好奇。他身系绳索从峰顶徐徐而下,终于爬到岩洞里把传说中的“仙船”看了个究竟。他看到棺内尸骸“发如青丝齿如银,形容名姓难重陈”,判定这不是什么神仙,而是武夷山少数民族部落的遗物。 徐霞客的推断是对的。根据一些考古工作者的考证,可以断定在岩洞里放置船棺,是当时居住在武夷山一带的居民—古越部族的特殊葬俗。史书上称为“岩棺葬制”或“船棺葬制”。据文献记载,古代南方的民族泛称越,以其部族众多,又称“百越”,地域包括东南和中西南地区。据《史记》、《汉书》上记载,越族人生活在山谷溪河之间、崇山峻岭之中,习惯在水上生活,以造船和驾船出名。船,被认为是生活的必需品。人死后,也希望继续享用。古越人又有攀崖走险的本领,崖壁上的岩洞便成为船棺的放置之处,放的越高意味着越接近天堂。近年来,在福建省松溪县花桥乡招沙甲村外的深山陡崖上 现一巨大崖洞,当地人称“万棺洞”。洞内停放历代棺枢数百具,层层叠叠架搁在一起。这些棺枢按年代越堆越近,甚至有解放后存人的新枢。松溪县在古代是闽越族的主要活动区。史书上记载,汉武帝时灭闽越,徙其民于江淮间。然而被迁者并非全靓‘彼逃亡山谷者颇众’(《宋书·地理志》)。有人推测,花桥乡“万棺洞”悬崖葬俗,可能就是逃亡山谷者之越民世代相承的遗习。这样看来,船棺为武夷古越部族人所为,是合情合理的。

为了揭开船棺之谜,福建省考古工作者于1973年和1978年先后从几百米高的观音岩、白岩洞里取出两具船棺,进行了研究。这两具船棺,形状大致相似。全棺分为底、盖两部分,都是用整根楠木成。全棺长4米多,棺底如船,首尾上翘,中间为长方形尸枢。棺盖和棺身结合处为子母口套合,没有施用钉铆。据考古工作者用碳14测定,这两具船棺距今已有3600年和4200年的历史,相当于我国的夏、商时代。三四千年的木头经风吹雨淋,至今竟然完整不朽,真可谓不可思议,这除了棺木用楠木制成,而楠木含油不易腐朽外,可能与船棺所处的极佳的地理环境条件有关。武夷山海拔高、霜雪不多,船棺放置在洞穴里不受太阳直射,又淋不到雨水,干燥通风,温度、湿度相对稳定;同时如此高的悬崖峭壁,避免了人为的破坏,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奇迹。之,千年船棺如何放置到绝壁洞中,引起许多人的兴趣,但始终未找到正确的答案。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福建考古工作者对武夷山群峰大大小小的岩洞石缝进行了仔细的考察,他们发现在这些地方有断木残板,初步推断这可能是古栈道遗迹。有人据此推测,古人是现在悬崖峭壁上架板铺道,然后通过栈道把船棺送进岩洞的。

Hash:06f5279d27d2fe1bd5a3767385b5e025e7d5581e

声明:此文由 昊宇说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