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去的地方之琅勃拉邦丨王吉聪游记

【国家旅游地理-地理探索,老挝万象2018年6月17日】常向往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追风,不追影,在一个清晨,走在炊烟袅袅的小村庄,在一个黄昏,漫步在青草凄凄的田埂上,听蛙鸣,听鸡叫,其实,这种旅行是可以有的!甚至可以吃吃烤肉,骑骑大象,看看织布,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在某一个中午,坐在草坪上,看着河水发一个下午的呆!

湄公河畔的大象

提到出国,当我说出要到老挝琅勃拉邦,便有朋友笑话:“咋会选择这么一个地方,那不是去下乡吗?”到或不到琅勃拉邦,其实自我决定非主要,更多的是不同的朋友一而再,再而三在我耳边提起过琅——勃——拉——邦。我竟说不上为什么,2018年的6月,去到了琅勃拉邦,并且一住就是5天,真正开启了一次异国旅行。

琅勃拉邦并不大,景区少,并且离城比较近,尤其是在市区内的夜市、皇宫、寺及布施,根本就不需用车,也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所以通常选择步行,这也是旅游和旅行的区别。出门在外,住为首要,为了方便交流和沟通,我们选了一家中国酒店——琅勃拉邦假日酒店。

酒店处于市区中心,老板把房间、院子打整得干干净净,房间宽敞,有空调也有电扇,更让人惊奇的是竟然可收看中国所有上星的电视节目,老板是四川成都人,为人客气,也大气。爱聊天,让人有在家的感觉。

云南,6月是炎热的夏天,到了琅勃拉邦,走出机场,热浪扑面而来,与云南相比,感觉没有最热,只有更热。坐上四周敞开的“嘟嘟车”,奔跑中顿有了一些凉意,沿路好多嘟嘟车或奔跑或停路边招揽客人。“嘟嘟车”在琅勃拉邦是很多旅人首选的交通工具,也是一道风景,车型有小货车,也有三轮摩托,三轮摩托与国产相比,前轮要高好多,坐上去有种向后倾斜的感觉。我们选择的是四轮,算是在琅期间的坐驾。在老挝坐嘟嘟车却不便宜,三、五公里都要20到50元人民币

酒店装修讲究,以木居多,木门、木窗、木地板,出门前老板会拿出防蚊虫叮咬的药让我们涂抹,房间里提供的茶、咖啡都是上档次的。由于天热,我们喝水有点多,老板又会另外赠送一些茶叶矿泉水给我们,离开琅勃拉邦时还专门给我们做了饺子。对了,这个老板姓李,在琅勃拉邦还开了一家中餐馆,规模也不小,好像叫蜀香味,听起来就有中国情结,有乡愁。饭馆由他儿子经营,他则照管酒店。

酒店中还有一泳池,早晚游一下泳,在热地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而我的琅勃拉邦之行,其定位也是感受幸福之旅。老挝,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对于60后而言,在这里走走看看,吃吃住住,顿时幸福感满满,心中常会迸发出生活在中国真好的自豪!

到琅勃拉邦,非要到夜市走走,不然就白去了。夜市其实就是一些晚上临时摆的摊位,位于皇宫外,这条街也称法国街,老挝曾是法国的殖民地,因此街道两旁有很多法式建筑。白天,街上车来车往,而到了晚上,街道便成为了一个连一个的摊点,当地很多人以此为生,靠这个挣钱养活家人和自已,于是吃的、用的、穿的、戴的在这里应有尽有。

摊点上,女性和孩子居多。很多孩子看似还小,却能独当一面,过早挑起生活的重担,在老挝没有童工一说,在餐厅和一些服务场所,常能看到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做事。

这些孩子,也会忙中偷闲的玩玩手机,这可能也是当代人的一个通病。

从夜市来看,老挝可算得上一个文明的国度,不论你买与不买,吃与不吃,老挝人都是笑脸相迎。这可能也是各国游客爱到琅勃拉邦游玩的原因,这里多数东西明码标价,买卖时也可以讲价,在老挝,很没听到有坑游客和诈游人的事发生。

这里的烤肉烤鱼烤鸡、烤肠味道不错,串大量足,配上老挝啤酒,可叫人一个爽。只可惜,对于一个云南人来说,没有好的佐料,味道自然要大打折扣。但老挝人爱吃烤的、生的、煮的东西,很少有炒的,尝了生的和煮的,我还是爱上了烤的,在琅勃拉邦,我三次走进夜市吃烤肉、喝啤酒,也算是情有独钟吧!

白天,皇宫外依然有摆摊人,这一点在国内是不可能的。从景点的位置,从影响市容来说都将成为被追逐的对象,然,在这里,街头卖煎香蕉饼的、卖蒸熟了的小包谷的,他们卖得都很从容,仿佛一点也不用担心摊位被踢,秤被没收。

说完吃,自然要说说玩。关西瀑布算得上琅勃拉邦著名的景区,走在街上,嘟嘟车司机很多都会问到不到“关西”?由此可见名气不小。我们老挝时间上午10点乘嘟嘟车出发,约一个小时便到,路不算好走,也不算太难走,到关西玩的人可真不少。关西景区门票每人3万基普,相当于人民币24元,这在琅勃拉邦算最贵的,说真的,老挝景点门票是很便宜的。

关西瀑布景区较为原始,但游人较多,老外比比皆是,瀑布下分好多潭,水质不错,尽管标示上写着“禁止入内”,但仍阻拦不住游人戏水的欲望,在潭中,欧美国家的游客较为放得开,亚洲人便显得有此含羞。从各身的着装便可见一斑。

在潭中,小鱼成群,只要站着不动,鱼儿便会用嘴巴来吸吮脚趾,感觉痒痒的,但很舒服。除此外,还可以找一个好的角度,看看那些各种各样的跳水姿势,偷偷欣赏一下外国美女那些火辣的身材。旅行大多如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互相笑笑。

老挝是个佛国,寺庙众多,我和妻子都不大喜欢进寺,所以没有太多踏入寺院。但有一点,进老挝的寺,僧人不会逼你烧香、拜佛,更不会逼游客交功德钱。你喜欢来就来,喜欢走就走。在琅勃拉邦,最感动我的是布施,人心向善可以从中观之。

为了能好好感受布施这种涤荡人心的活动,老挝时间清晨5点(北京时间6点)我便翻出酒店的围栏,路边早已有施主跪于地上,将米饭等物一一准备好,等待着僧人的到来。5点30左右,第一波僧人出现在街上,他们打着赤脚,穿着僧服,肩挂金钵银钵,向施主走来。

僧人依次走过,施主将东西一一施舍给僧人,这一过程,对施主而言是一种施舍也是一种行善,对僧人而言,是一种得到也是一种感恩。对我而言,却是一次对心灵从里到外的洗礼,内心中装着的是一个大大的“善“字,这善从每一个人的表情中来,从僧人得到后马上又施舍给旁边的穷人家的孩子的行动中而来。

施舍更是一种诚意,诚意写在目光之中。这目光充满着善良,装满了纯善。也算是一种最原始而又最直接的爱的表达方式。

这种爱是内心的喜悦,是一种善的延续和传递。

这种爱,也是一道迎接曙光和接纳温暖的风景,从街的这边延伸到那边,最终撒向每一个角落。

当施主将东西全部分给僧人,双水合十的时候,这种暖感染着每一个人。美也从她们的身上自然流露出来。

本来这种爱这种美应该永远凝固在街头,不,当又一个清晨到来时,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便又会上演,凝固会变成一种永恒,上演才是一种精彩。

这是一次不赶时不赶路,想走就走,想歇就歇的旅行,于是便有很多自己能支配的时间。早晨,我独自走出酒店,向着城外走去,沿路感受着当地人的生活气息。

柴火,黑锅,烟燻,火燎。此情此景其实离我并不遥远,而这一切当年没能用镜头记下,我把它拍下权当成怀旧,重拾昨天的记忆,仿佛多了份亲切,多了份浓厚的乡村味道。

几天的时间,没有往景区赶的匆忙,也没有被购物的惆怅,有的是脚下慢行的时光,让我在湄公河畔远眺着小僧人的背影,渐渐淡出前方。

也让我想起了童年的记忆,贫穷,但内心始终充满了阳光。

同一座桥上,就在小僧人的身旁,来往的摩托车承载着追求梦想的希望。古老的大桥经历着风雨,也见证着每一天的过往,从这个季节到那个季节,木板上留下了深深的沧桑。

在这个六月,琅勃拉邦的雨儿和太阳总是交替登台,远处山上的弥雾,近处河边的村庄也变得有些慵懒,轻飘的雾显得无力,村庄没有狗吠,也没鸡叫,它们缩在树荫下打盹。

连小船儿也一直在休息,我们的脚步落下得很轻,害怕将它从睡梦中惊醒。

于是便找了一个容易发呆的地方,看着从中国流下来的河水,我静静地发呆……,就像河水静静的流淌。

放下沉重的背包,想想,发呆,有时是一种高级的放松,幸福的享受。

不知是哪一天,在琅勃拉邦的日子,我几乎不记时间。我们来到了织布村,传统的织布架上丝丝缕缕,缕缕丝丝,在妇女们的手中变成画,变成温暖、文明和艺术

织布村。

妇女、纺车和布,成为了一幅生动的画卷,笑容被织进了布中,在纺车中轻轻吟唱。

还有古老而又稀奇的造纸,游动的树叶在纸中多了色彩也多了灵气。

传统将现代变成了一幅幅活化石,每一张纸上都散发出文化的馨香和劳动的芬芳。

大概也是职业使然,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常有抬头看电缆,走路看电杆的习惯,杂乱的导线在国内常成为喷子们的话题,但在琅勃拉邦的街头,我感到很美,美得就如一件从皇宫中跑出来的艺术品,高高的挂在上面,供人欣赏。

横七竖八的构图,想比狂想派画家也恐难表现出如此大胆粗犷而又细腻的手法。

夕阳下,琅勃拉邦如诗!

清晨里,琅勃拉邦如画!

从早晨到傍晚,再以傍晚到早晨,诗伴着画,画陪着诗,勾勒出了琅勃拉邦的静美,没有喧嚣,也少有吵闹,这种美化成雨变成水,常年四季在湄公河中流淌。

诗情画意中,成为游人的向往,同样也成为他们驻足的地方。五天时间,夜市、市区、街道、小巷、河畔,犹如在自己家乡,双脚走来走去,难有身处异国的徬徨。

夜渐渐来临,夜市在灯光的映衬下,变成一幅巨卷。慢慢的走,慢慢的逛,行走的步伐被慢慢拉长,生活的节奏从肥沃变得荒凉……

责任编辑:马新

(国家旅游地理-地理探索原创作品,欢迎关注订阅地理探索 ,转载请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为国家旅游地理)

Hash:832746359bbae76769e2f4b5493a4ab1b0e2f7ff

声明:此文由 《地理探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