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游”恩施,盛夏“新宠”

7月24日,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第一时间》栏目播出“夏天好去处·清凉避暑游”系列报道,第一集就报道了恩施大峡谷云龙地缝清凉避暑游的相关消息。“看了这集报道,觉得恩施州的独特气候和美景走出了高山大川,避暑成为热天旅游新宠。恩施旅游的业态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多样,得到游客的一致认可和青睐。”武汉游客王先生如是说。

州旅游委副主任胡福先介绍,恩施旅游从以前的过路游、走马观花游快游模式转变为现在的停下游、住下游慢游模式,游客驻留时间从以前的1.5天上升到2.5天。在慢游中,避暑游、乡村游、文化游等旅游业态相互交织、多元融合、越来越火。

游客如织的女儿城

避暑游催生民宿经济方兴未艾

进入三伏,气温飙升,武汉、重庆宜昌万州等地纷纷“告急”,市民直呼受不了,热得难受。到哪儿去避暑?当然是利川,因为利川正处于这些“火炉城市”中间,气候凉爽,植被茂密,生态优美,可谓天赐“凉”机。

6月2日,利川市召开旅游气候资源发布会,中国气象学会宣布利川气候资源评估结果,正式授予该市“利川·中国凉爽之城”荣誉称号。“利川的气候条件十分独特、罕见,非常适合避暑纳凉、休闲度假。”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金星说。

“利川太凉爽了,笑话到了这里,就变成了‘冷笑话’,我们嘴里说出来的话,就成了‘风凉话’。”在利川市苏马荡买房避暑的成都游客郑国华开玩笑说。

7月中旬以来,利川市苏马荡日流量达到20多万人。苏马荡迎峰度夏,避暑大军络绎不绝,一派热闹繁华景象。这是广大游客避暑纳凉的刚需,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部分。

避暑催生民宿兴起,民宿经济方兴未艾。胡福先介绍,2015年,利川市启动“石村百企万户”乡村民宿旅游建设工程,揭开了恩施州民宿发展的序幕。2017年,第三届全国民宿大会在恩施召开,恩施州民宿进入全国视野,迎来全新的发展时代。今年,咸丰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民宿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该县鼓励打造“一村一风格、一户一品味”的特色民宿,凸显地域文化特色。该县对金宿级、银宿级民宿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对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或新改建民宿项目,在项目竣工后,按实际投资额的2%予以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200万元。

在利川市柏杨坝镇拦堰村、利川市凉雾乡马前民宿村、恩施市龙马风情小镇、建始县花坪镇小西湖巴东县野三关石桥坪村等地,前来避暑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拨,民宿经济遍地开花。

进入夏季,野三关气候凉爽,是休闲避暑的好地方。重庆源梦实业公司副总经理杨大海说,在野三关,不用空调,也没离过被子,这里真是适合发展避暑经济。来自武汉的张大伯今年是连续第四年入驻石桥坪村,住进老房东家。一个月一个人吃住花费近2000元,对于退休干部张大伯来说,经济实惠,享受了乡村绿色美食也享受着别样的乡村风景

乡村游促动田园综合体蓬勃兴起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敲门砖,乡村旅游改变“三农”,让农村变美、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重新调整。

在利川市南田园综合体,走在南坪乡田渔生态走廊,你会发现,观景台前的两块稻田里分别是紫色的鱼和紫色的螃蟹,微风吹起,鱼和螃蟹在稻田自由游弋。为体现南坪“稻渔共生”生态种养特色,为游客休闲观光打造一道亮丽风景线,南坪乡政府在田渔生态走廊中心区利用彩色(紫色)水稻按照预先设计比例栽植出鱼和螃蟹两幅标志性的图案。

南坪乡党委书记周德燕介绍,近年来,南坪乡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稻鱼共生为基础,逐步延伸发展稻鳅、稻鸭、稻虾、稻蛙生态种养模式,种植主体经济收益明显逐年递增。目前,全乡田园综合体发展“稻渔共生”面积已达5000亩,可为农民实现增收约600万元。

来自万州的范先生一家在南坪田园综合体体验乡村风景,品味南坪远近有名的特色美食南坪鳝鱼和南坪麻鸭。范先生触景生情,即兴赋诗一首:南坪田园风景多,莲鱼共生拨清波。大棚果蔬采摘忙,美食入口欲放歌。

胡福先总结,乡村旅游让农户与消费对象精准对接,直接把乡村美景和优质农产品变成现金,让农民增收、农村变美。同时,很多游客节假日自驾游越来越多,从城市涌向农村、住进农村,形成即时消费、延时消费、长期消费和扩展消费等多种消费模式。乡村游让单一的种植农业、温饱农业向生态农业、等但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产业结构得到重新调整,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农民素质得到提升,生活方式、就业方式、思维方式得以改变。

现在,巴东神农溪的老大爷、老大娘操着不太熟悉的英语向外国游客卖鸡蛋等农副产品建始县委一位负责人到花坪调研,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对她讲起了普通话。老大爷说,以为她们是外地游客,现在旅游发展起来了,说普通话外地人才听得懂,旅游业才发展得更好。

乡村田园综合体正蓬勃兴起,恩施市洞下槽田园综合体、建始县青花田园综合体、宣恩县伍家台田园综合体等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向乡村进发,体验不一样的乡村风情与文化。

文化游带动民族文化发展振兴

7月1日,鹤峰县湘鄂边革命烈士陵园氛围肃穆,数百名来自武汉的游客在此自发祭扫。去年以来,恩施州加强对重要革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全州5处遗址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目录》,红色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有业界专家认为,文化是旅游的魂,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是走路。

近年来,州旅游委力推全州文旅融合,努力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五度空间”。如何促进文旅融合?胡福先认为,要在认识上提高度,要在要素上扩广度,要在产品上挖深度,要在市场上炒热度,要在工作上强力度。

恩施州是一个民族文化大州,巴文化、土司文化、吊脚楼建筑文化、土家(苗)服饰文化、方言文化、饮食文化、傩文化、歌舞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抗战文化等各种文化交相辉映,百花齐放。

到恩施体验文化、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的游客也不在少数。恩施市女儿城,每晚都有大型互动实景剧《赶场相亲女儿会》。“我每次到女儿城,都是人头攒动,天南地北的很多游客都在看这个演出,该剧观赏性、感染力强,传播了土家族的婚恋文化。”7月10日,居住在女儿城附近的市民吴军告诉记者。

“咸丰县唐崖土司城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了我州土司文化的遗存,讲述了土司兴亡的历史。石人石马犹在,土司已成云烟,胜迹重焕生机。这里每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追寻土司传奇、收集土司故事。”该遗址管理处的负责人介绍。

大峡谷腾龙洞打造的民族文化经典剧目《龙船调》《夷水丽川》再现土家族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示了土家人的婚恋观、价值观和开疆拓土的奋斗史。

来自北京的游客许振武教授观看了《夷水丽川》后赞叹,这种演出集艺术性、民族性、地方性、观赏性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歌舞艺术与民族文化结合的文艺精品。据悉,该剧目每天上午、下午各演出一场,每场观众近千人。

“恩施的旅游文化有特色、有亮点、有故事,值得深挖,值得花力气打造精品文旅节目(剧目),强化文旅融合,恩施大有作为。”恩施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刘清华认为。

恩施旅游业态丰富,避暑游、乡村游、文化游、景区游、康养游、体育游、冰雪游、美食游、飞行游、自驾游等多种并存,多元融合共生,各种业态交织、叠加、扩展,相互促进。旅游业态类型的丰富,促进了恩施旅游从景区(景点)游到乡村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延长了游客的驻留时间,增加了游客消费和旅游收入。据悉,今年上半年,恩施接待游客2961.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5.19亿元。(恩施日报)

Hash:269f1334fc42fc946015182c7196bb4a5a30a747

声明:此文由 头条恩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