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峰地名故事】赭亭山

赭亭山位于横峰县城以南15公里处莲荷乡杨家村信江河畔,是岑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之一。赭亭山方圆约1平方公里,海拔232米,因山色红褐,远望若亭而得名。山中现存有东汉赭亭侯墓、古洞穴、太平军营寨、红军战场遗址和古寺庙等古迹。

赭亭山是扼守信江的门户。跟龙虎山、圭峰一脉相承,属丹霞地貌,山水相依,景色旖旎。小雨时节,烟雾缭绕,整个景区有股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山势雄险,怪石嶙峋,山顶平坦,四面是悬崖峭壁,南麓一条小径,蜿蜒通向山顶。拾阶而上,可以看到当年太平军建造留下的三道关隘,一段陡峭的山路呈80度倾斜向上,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接近山顶处,竟然有一条天然的栈道绕向前方。站在栈道,极目远眺,村庄田畴,好一幅丹山碧水美景图尽收眼底。明朝公卿李奎曾作《赭亭堆霞》诗赞美赭亭山,诗曰:“赭亭名最著,乘兴共攀缘。路拥槎牙石,岩飞瀑布泉。回头如望井,举步若升天。此即蓬莱境,令人思豁然。势耸层霄表,群山罕与齐。仰观天甚近,俯视地何低。洞古龙常出,云深鸟乱啼。徘徊谈论久,归步夕阳西。”

赭亭山久经沧桑,在上千年的历史中见证了黄巢起义、太平军起义、红军战场,山上依稀可见古战场的痕迹。为赭亭山披上了古朴的色彩。后汉赭亭侯李恂,字叔英,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是东汉的一位廉吏,曾任职司徒恒虞府,之后又被任命为侍御史,持节出使幽州(今北京)。到州后他安抚了北狄,并将沿途所经地区的山川、屯田地、村落等画成地图标示,共百余卷,悉数上奏,得到皇帝的嘉许。以功升任兖州(今山东金乡县)刺史,在任期间清正廉洁,李恂为官自洁,不阿权贵,常“席羊皮,服布被”。后调任张掖太守,颇有政绩。其后,李恂又被征用,任命为谒者,使持节领西域副校尉。时北匈奴南下,屡断西域道路,不时扰边,使得玉门关以西使命不通。据横峰县《李氏宗谱》:“恂公起家陇西”,“封赭亭侯后,徙居新安关下。”(新安关下即今铅山龙关)。自此他回归乡里,潜居山泽,住着草庐,与家人一起织草维持生计,后迁居赭亭山,以拾野菜、草籽、橡实而自给自足的生活。“公年九十六卒”。据《后汉书》:“葬赭亭,建庙祀之,公之后裔,随各地而居焉”。

赭亭山是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根据地前哨阵地之一,1929年,方志敏等领导一系列革命运动,横峰成为了第一个全红县。当年因莲荷杨家门两场大捷,获取了一定的军事基础,在赭亭山营设军事堡垒,时不时渡过信江河,袭击驻扎在铅山河口的国民党军队,开展游击战。

1934年,蒋介石发动针对共产党的第五次“围剿”,4月,国民党军二十一师在赭亭山对面200米建设碉堡,并有当地地主(杨家村丁家自然村丁荣)带路进攻赭亭山。工农红军两个排连同赤卫队。群众武装共100多人,普通百姓300多人,凭借天然地势优势及建造的三道险关,扼守赭亭山,每道关口都构筑了工事,用巨大的石木封住关口,赤卫队以鸟铳、土炮等简陋武器阻击敌人,终因力量悬殊被敌冲破第一道关卡。时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余元龙亲自指挥20余名赤卫队员和300余名群众以石块为武器,扼守第二道关卡击退敌军多次进攻。坚持了半个月,毙伤敌390多人,敌军恼羞成怒,切断了红军的粮草供应线,调来5门迫击炮对准关口狂轰滥炸,并用汽油燃烧弹焚烧山体,引燃关口的木质建筑,攻破关隘。红军及赤卫队和隐藏在山上的百姓趁夜,用随身衣物,腰带,裹脚布等结成绳索,从后山悬崖滑下逃走,很多人不幸摔伤或摔死。还有部分百姓不能转移,另留下几十人坚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三关失守,剩余的红军将士,为不做俘虏,有的英勇地从山岗东边跳崖光荣献身,有的点燃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敌人攻上第三道关卡后,红军战士和地方武装退守至山顶碉堡内,数百敌人将碉堡团团围住。此时,堡内只剩一筐火药,连指导员悲愤地说:“为党和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到了......”,最后引燃炸药,全部壮烈牺牲。这就是赣东北革命史上有名的赭亭山保卫战。

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尽,如今,赭亭山是个正待开发的风景区,山下,是赭亭山水库,又称赭亭湖,湖水清澈见底,群鱼遨游。赭亭山与信江河相伴,由此沿信江河可做漂流,3公里处,即达面积约2000亩的河中沙洲名月光洲,这里绿树成荫、水禽栖息,也是一处有名的景点。赭亭山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休闲度假、运动健身以及地方美食为一体,是大美横峰的旅游佳处。( 龚建明)

编辑:马倩玲 付志林

审核:宋林峰

Hash:62edf2816d50aab45ef69e91bc873b6bf66fefed

声明:此文由 幸福新横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