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于山旅游攻略ppt「福州于山风景区开放时间」

导读:福州于山旅游攻略ppt「福州于山风景区开放时间」 求福州市内旅游攻略 福州于山,乌山景区有哪些好玩的景点 于山的景点介绍

福州市内旅游攻略

福州市区游:五一广场 → 于山三坊七巷

早晨可以到五一广场吃早饭,更早的话可以看到很庄重的升旗仪式。

交通① 前往五一广场:乘坐103路、2路、64路、73路、79路到“五一广场”站下车。② 五一广场→于山:于山位于五一广场北侧,步行前往即可。③ 于山→三坊七巷:步行至五一广场站,乘坐观光1号线,在三坊七巷站下车。

▲ 贴士:三坊七巷以南后街、宫巷最值得一观。

福州文化游:鼓山马尾港 → 罗星公园 → 昭忠祠

鼓山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山上胜迹众多,林壑优美,引人入胜。而马尾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海军发源地,曾名噪一时。可在此看到当年烟火弥漫的中法战役战场,还可到昭忠祠凭吊为国捐躯的先烈。

▲ 交通

① 前往鼓山:到达鼓山主入口(下院)的公交车有7、29、58、69、70、97、108、112、115路、131路、36、40、73路。② 鼓山→马尾港:下院站乘坐73路公交车到港口站下。③ 马尾港→罗星公园:步行前往即可。④ 罗星公园→昭忠祠:罗星公园和昭忠祠相隔一站路,步行10分钟即到。

▲ 午饭可以在鼓山的涌泉寺斋菜馆内解决。

福州公园游: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西湖公园 → 左海公园江滨公园金牛山公园

早晨往森林公园,游览鸟语林,观赏鸟类表演,乘坐刺激的旱地雪橇。接着前往福州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西湖公园,参观园内的省博物馆。之后前往左海,这里的海底世界有众多珍贵的海洋生物,如中华鲟、大鲸鱼等。 午饭到榕城古街步行街元洪城五层品尝榕城及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的美食小吃。饭后去江滨公园观赏福州历史文化长廊,骑观光自行车畅游全长3公里的江滨公园。公园的西尽头即为金牛山公园,推荐晚上游览,千万别错过园内晚8点开始的大型灯光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

福州于山,乌山景区有哪些好玩的景点

福州于山 上有大士殿、定光塔、戚公祠以及摩崖石刻等诸景。 大士殿在古代是福州城中的百官遥拜皇帝地方,现为福州市博物馆。大士殿东邻“护国寺”,西接“真龙庵”。定光塔坐落在于山西麓的定光塔寺旁,是一座高41米的七层八角型白塔,游客可登塔顶俯瞰城区。戚公祠位于定光塔寺东,专为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相传戚继光当年率兵在福建抗倭,连打了三次大胜仗,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庆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现祠为1918年重建。祠正厅塑戚公坐像,厅两侧壁上悬挂着四幅画卷歌颂了戚公抗倭的功绩。 戚继光祠 位于福州于山白塔寺东,在补山精舍之侧,为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浙江参将戚继光(1528一1587),明代杰出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班师回浙江时,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接风,勒碑纪其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后废。现祠是1918年重建。祠厅建在石岗上,旁有五株苍松,前为平远台,岗台之间跨有天桥。厅东怪石迭垒,中有一石如榻,上镌“醉石”二字,相传为戚公醉卧处。石畔为醉石亭,亭北有蓬莱阁,又有榕寿岩、补山精舍诸胜。祠正厅塑戚公座像,厅两侧壁上悬挂“海疆倭患”、“率兵援闽”、“激战三捷”、“平远庆功”四幅历史画卷,歌颂了戚公抗倭功绩。 福州乌山又称乌石山,福州乌山海拔86米,福州乌山游览面积25公顷。唐天宝八年(749年),敕名为闽山。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登山揽胜,认为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其东麓在天皇岭处称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称豹头山,亦作豹屏山。乌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胜,天然形肖。景分山东、山西、山阴山阳、山脊5路,36景最为奇,福州乌山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 从福州乌山的东南麓福州乌山路拾级登山,行数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为冲天台,是36奇景之一。在后壁镌刻楷书"古放鹤亭"4字。台旁还有宋程师孟的篆书石刻"冲天台"3字。"冲天台"畔有两方夹峙的大岩石,岩顶横着一块天然条岩,这就是"天台桥"。此桥奇险,据说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顺 台阶再行数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师孟所建,并立了道山亭题刻。当时他还约请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领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由于曾巩文章的张扬,道山亭更驰名远近。 从道山亭沿石岗西下,至天章台。这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吟咏“晚凉上福州乌山,置酒天章台”诗句的所在。篆书天章台3字石刻依然跃于石上。过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雳岩”。此石长达10米多,分裂成两半,中留缝隙。 霹雳岩左面石岗上高矗着一座长方形亭子,是纪念明代抗倭名将黎鹏举的黎公亭。离亭200多步,还有一块形如幞头巾的岩石,刻有“乌石在,黎公在”6个楷书大字,俗称黎公岩。黎鹏举,字冲霄,安微合肥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任指挥佥事,时倭寇侵犯,闽江口五虎门陷落,福州形势危急。黎鹏举亲率一支水师,在马尾罗星塔、闽安镇一带大歼顽敌,使福州转危为安。后人建此亭,永纪他的功绩。 霹雳岩右方,原有一座清冷台,通往山下便是清冷门,这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长官--平章政事燕赤不华所建。清冷是静肃的意思,意在勉励自己为国家干事。可是他说归说,做归做,时常宴乐其间,早把清冷抛之九霄云外。任职数月,他便身败名裂,亭台也随之倒塌。只有楷书镌刻“清冷台”留存至今,的确是极大的讽刺。 由清冷台踏上30多级石阶,就到先薯亭。先薯亭是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归国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陈振龙原籍福建长乐,迁居福州。早年往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在当地发现一种薯类,清甜可口,可充粮食,就想方设法将它引回福州,并在巡抚金学曾的帮助下,试种推广。当时福建正逢饥荒,番薯的试种、推广,使人们度过了饥荒。金学曾还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有关番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从此,番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乌石山的摩崖石刻计有200多段。最著名的要数华严岩侧的李阳冰"般若台铭"篆书石刻。这是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宽2米,小篆,共24字,字径43厘米。李阳冰的篆字与秦代李斯齐名,被称为"大小李"。这块石刻与浙江处州的射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合称为天下四绝。 乌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较多。许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师孟、陈襄、湛俞、赵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诗文和题记。天秀岩旁,还留有明朝宰相叶向高草书诗刻一首:"槛外林光连百雉,天边江影落双虹。峰传薛人今何在?樽入平原酒不空。"运笔疾如龙蛇飞舞。在清冷台西,有"饮岚"2字石刻,也系篆书,字径50厘米,是清代画家广陵禹之鼎题。 从先薯亭北出,可观赏到石壁观音。相传此处原有一天然岩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袭击,岩壁上显现隐隐约约的现象。后人便将其加工成浮雕的观 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补足,成为一组石雕与泥塑结合的艺术品。这组浮雕佛像且有晚唐风格,是福州一带较早的古代雕刻艺术。 乌石山还有一尊石壁观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轰击而成,后人在此建大士阁。现存建筑物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大士阁分正殿、客堂、别殿,外围宫墙,有著名的濛泉,清冽泉水渗于附近岩石隙间,现在这儿开设茶厅。 鸦浴池在石壁观音西南,也是雷火击成的小石池。池宽广约2米,池内有泉,大旱不涸。古时每到黄昏,"夕阳萧疏,群鸦乱浴于此",故称为鸦浴池。鸦浴池泉水清冽,是极好的沏茶矿泉。历代名人曾在这儿品泉,清代孟超然夸它:"不须陆羽茶经记,也算人间第一泉。" 天秀岩在鸦浴池前方,背倚薛老峰,由一组挺拔奇伟的大岩石构成。天秀岩的名字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燕赤不华将元顺帝皇太子所赐的"忠孝文武"4字刻于此处岩上,以得天独秀自诩。100多年后,薛逢(唐咸通中为侯官令,有政绩)的后人在此重建薛老庄。明万历年间,福州诗人多借庄中结社吟诗。宰相叶向高也曾应薛氏后人邀请,在此唱和,并留下草书诗刻一首。 沿石板路步至向阳峰,可眺望台江仓山景色。从向阳峰转北,可达双峰梦,双峰梦山巅有两块巨石伏地,远望如两人沉睡于幻梦之间。两石之后有凌霄台,凌霄台是乌石山的最高点,台面宽广,可容数百人。旧时重阳节,人们便在此登高、放风筝。宋代书法家蔡襄曾写下《登凌霄台诗》,诗中有"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子夜先看日,阴崖得后春,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尘……",描述福州乌山的峭拔挺秀,同时也说明800年前福州南台还是一片旷野,故登福州乌山可观日出和望闽江激流风帆。凌霄台东,有三块天然大岩石相互撑架成一个大岩洞。洞内可坐数十人,岩石上刻有"石天"两个大字,取以石为天的意思。石天周围有不少名人题刻,大多是四五百年前的作品。 乌石山上历代建造的纪念性祠堂不少。如纪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朱子祠,纪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学者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纪念陈振龙的先薯祠等。乌石山弥陀寺还是福州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霸占该寺的斗争遗迹之一。 九贤祠 福州乌山上有“九贤祠”,奉祀着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沈、黄干、真德秀。现介绍九贤首位游酢先生的情况: 游酢,字定夫,号豕山,又称广平先生,谥文肃。生于1053年,卒于1123年。福建建阳禾平里长坪村人。宋元丰进士,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家。历官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府、知州、将军等职。追封朝奉大夫、赠大中大夫。他理政有方,为官清廉。学术上师承二程,并将理学传于

于山的景点介绍

定光塔

定光塔在于山西麓,砖结构,七层八角,高41米。初建于唐天佑元年(904年),系唐闽王王审知为向双亲报恩而建。辟基时发现一颗 光芒四射的宝珠,故名。又因塔身为白色,故俗称白塔。塔南有定光 寺,唐天佑二年(905年)创建。两年后朱温灭唐,建立后梁。为祝贺 朱温即位,改名万岁寺,俗称白塔寺。寺内法雨堂,系《天演论》译 者、近代思想家严复读书处。

戚公祠在定光塔东,系纪念明代抗倭将领戚继光所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在台州九战九捷。次年援闽,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 莆田林墩四胜倭寇。班师回浙江时,福州官绅在于山设宴饯行,勒碑 记功。百姓在此建留念。戚公祠是1918年重建的。祠内展有战 袍盔甲,行军干粮“光饼”等。 附近有一长石上镌刻“醉石”二字, 系戚继光抗倭大捷庆功,酒后步月到此醉卧之处。

大士殿

大士殿又名观音阁,在于山山顶。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清乾隆二年(1737年)改称大士殿。殿内有乾隆帝“御题大士出山图”碑刻,叙 述观音大士由男变女的故事。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时,为革命军前 敌指挥部所在地。大士殿东边的护国寺,西边是龙神庙。九仙观是于 山最大的庙宇,建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第三殿称玉皇阁,供玉 皇大帝和九仙。天君殿碑廊陈列历史碑碣19方。

于山摩崖石刻现存113段,宋刻有35段。福州市最大刻石《南校场演武厅铭》即在这里。此刻石共319字,每字大20厘米,字迹极为 苍劲,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大士殿在古代是福州城中的百官遥拜皇帝地方,现为福州市博物馆。大士殿东邻“护国寺”,西接“真龙庵”。定光塔坐落在于山西麓的定光塔寺旁,是一座高41米的七层八角型白塔,游客可登塔顶俯瞰城区。戚公祠位于定光塔寺东,专为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相传戚继光当年率兵在福建抗倭,连打了三次大胜仗,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庆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现祠为1918年重建。祠正厅塑戚公坐像,厅两侧壁上悬挂着四幅画卷歌颂了戚公抗倭的功绩.于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城区中心,最高处海拔58.6米,面积11.9公顷,整座山形状如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 。尤其是严复读书处法雨堂,陈运和写诗怀旧:“严复在这儿读过书 而我在这儿读严复 严复的一生都是新版本 字里行间 望得见日落日出”。

白塔寺

白塔寺和白塔,白塔寺,即定光塔寺,初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建五代时是福州名寺之一,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殿宇大多毁于倭患。现存建筑是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重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雨堂。大殿左右为华封堂、方丈室、客厅、僧舍。法雨堂是人们为纪念后梁时寺僧义收“积薪自焚”,舍身求雨而建的。说的是,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福州久旱无雨,禾苗不长,这时来了个游方僧义收,到白塔寺祈雨,他在寺前用木柴堆塔,自己坐在塔上,闭目合十,为民祈雨,3天后,约定时辰点燃柴 ,义收仍坚持不动,随着火焰升起,大雨骤降,义收安然无恙从火中走下。后来人们就建法雨堂纪念义收。法雨堂还曾是严复读书处,清朝福建船政学堂的校舍。

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祐元年(904年)建造的。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由塔内旋梯攀援登顶,可鸟瞰榕城景色。从定光塔寺大殿东边石径,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补山。山腰有一方形的万象亭,亭畔岩石盘立,重叠成趣。椅栏西望,乌山耸翠,古塔峭拔。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重阳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词:“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万象亭中把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啼罢醉方休,细雨斜风时候。”

戚公祠

万象亭左转,循扇形石阶而上,便是戚公祠。

戚公祠是民国7年(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祠建在石岗之上,占地4100平方米。附近有平远台、蓬莱阁、醉石亭、三山阁、吸翠亭、补山精舍等。五老岗、榕寿岩、宋塔以及古今摩崖石刻等胜迹,隐存在千年榕树、古荔、龙眼等花木之中,为于山风景区组成部分。

戚公祠厅正中有戚继光塑像,壁上挂着四幅历史画卷:海疆倭患,率兵援闽,激战三捷,平远庆功。这些画卷生动地描绘了戚继光抗击倭寇侵略的功绩。厅里还陈列着戚继光的钢盔铠甲,他的军事著作以及行军干粮光饼、征东饼等等。于山上留有戚继光很多足迹。 平远台在戚公祠南数十步,始建于宋朝。平远台原建筑物已毁于清初,平远台是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人兴建的。台北怪石叠垒,中有一长型巨石,上镌“醉石”两字。相传戚继光抗倭胜利之后,在平远台庆功,酒后散步行至此,卧寝石上,故号醉石。石旁建有醉石亭,并以“六军一醉海天月,山中草木皆轩昂”的名句来歌颂戚继光。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于是人们在醉石亭后又建蓬莱阁作为纪念。戚公祠旁的岩石上有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的《满江红》题刻。这段题?quot;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后又于1978年重刻。

补山精舍

从祠厅右折进入花墙,就是补山精舍。精舍建在榕寿岩旁,岩壁上镌有大“寿”字,岩隙间的一株古榕垂须屈干,悬立倒挂。民国22年秋,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人曾在精舍召开秘密会议,筹备 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出戚公祠大门,迎面是峙立于悬岩的吸翠亭。亭东有廓然台,宋朱熹曾在此观天,并写五律《寄题九日廓然亭》,中有“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宁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等诗句。过吸翠亭,到炼丹井。相传何氏九兄弟便是用这口井的水炼丹的,炼丹井旁的九仙洞是他们的住处。 循炼丹井旁石阶可上大士殿。此殿又名观音阁,位居全山中心。殿建于清康熙年间,原称万寿亭,至乾隆年间才改为大士殿。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前敌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当时于山作为总攻阵地,曾在周围发生过激烈的恶战。大士殿东邻鳌顶峰,鳌顶峰旁就是状元峰,状元峰附近就是六鳌古迹。

炼丹井

于山顶有一空地,叫九日台,台的南端是一片绝壁,很像一条高挂天空的瀑布。明代为防御倭寇骚扰,在岩建了石屋炮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进袭榕城,石屋炮台和设在城墙上的100多座炮台同时开火,打得倭寇抱头鼠窜,还击毁敌人的营盘和停泊在河港中的船只。这是福州历史上第一次用炮火保卫城池,可惜此石屋炮台在民国25年被拆除。

沿登山公路转东,过望州岩,就到了山上最大的庙宇九仙观。这座道观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庄严雄伟,金碧辉煌。殿的两旁建成碑廊,廊里陈列着历代与福州地方历史、经济、文化有关的碑碣16面,皆属珍贵文物。

九仙观西南的舒啸台,是明代著名学者、莆田人黄仲昭开辟和命名的。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他曾在九仙观主编《八闽通志》,花6年时间,成书87卷。这是福建省第一部全省性的志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地方史料。舒啸台的岩壁上还保存他的诗刻和叙述编志的时间、地点等题刻。 于山还有为数众多的摩崖石刻。现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这些石刻大部分分布在鳌顶峰、金粟台、戚公祠、蓬莱峰等处。鳌顶峰上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吕文仲的题名石刻,是福州宋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山南的《南校场演武厅铭》219字,字径20厘米,全段高3.3米,宽4.55米,是福州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宋太守元绛手书的“金粟台”3个篆字,苍劲沉着;明万历年间闽县张炜所书的“平远台”行书,雄浑厚重;由宋代音乐家陈旸命名、高僧鸿份手书的“廓然台”3字,挺秀洒脱。这三台榜书,风格各异,都是福州著名的石刻。于山摩崖石刻,不但保存许多优秀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还具有史料价值。明代督舶太监尚春的诗刻,就是一份福州对外贸易的史料。

Hash:15656bb5db5ba26b75e33e1d0f5716fce51be60a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