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景点故事 颐和园景点故事简短

导读:颐和园景点故事 颐和园景点故事简短 1. 颐和园景点故事简短 2. 颐和园景点故事讲解 3. 颐和园 故事梗概 4. 颐和园景点故事简短介绍 5. 颐和园景点故事简短概括 6.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简短 7.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简短 8. 颐和园的故事简短 9. 颐和园的景点故事 10. 颐和园景点故事简短一点

1. 颐和园景点故事简短

1991年在对昆明湖首次全面清淤中发现:“南湖东面堤岸遗址始于十七孔桥前东堤岸边,先向西,复向南,止于十七孔桥东面第8个桥洞下。南湖岛西面堤岸遗址,位于岛西北方向约100米处,其走向始为正西,行约400米左右,曲而向北,其方向正对于今日万寿山西侧之清宴舫,消失于距湖岸500米处的淤泥中。”

这一年,北京市政府开始对昆明湖进行240年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清淤,随着湖底的显现,人们惊奇地发现了以石块和木桩为主,并伴有少量砖块和荆笆遗迹的河道遗迹和堤坝遗址。考古学家确认,这就是曾经热闹非凡的古西堤遗址。

2. 颐和园景点故事讲解

《颐和园》是一篇语言优美条理清楚的游记,其写作方法也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首先,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描绘古老的皇家园林美丽的景色。结构上首尾呼应,条理清晰。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信“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叙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3. 颐和园 故事梗概

《探清水河》是流行于北京市海淀区火器营村的叙事歌,讲述了清末民初发生在火器营村的一个类似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过去北京有打磨厂,主要是主营印刷的一些小作坊,比如二酉堂、保文堂,经常出小唱本,众多的小唱本中都收录了这首《探清水河》。

故事简介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火器营是制造枪炮的,火器营村是满族的聚居区,住着松老三一家,靠种大烟、开烟馆为生。老两口子膝下无儿,所生一女起了个乳名叫大莲。大莲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可谓是亭亭玉立,说媒的人踏破了门槛,但是松老三两口子整天吃喝玩乐,不关心女儿的婚姻大事,后来遇到本村青年农民佟小六,他们两个就偷偷地相爱了。有一次小六来到大莲家,他俩在偷偷地幽会当中被父母发现了,这一下可惹了大祸了,这是辱没祖宗、败坏门庭。大莲的父亲就用皮鞭子把大莲打得皮开肉绽,给她一把菜刀、一根绳子、一把剪子叫她自裁,最后大莲被逼无奈,一狠心就跳了门口的清水河(清水 就是从颐和园出来的长河)。小六听说大莲已经跳河死了,他带着烧纸来到清水河,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来祭奠他的大莲妹妹,祭奠完了以后可怜的小六也跳了河,这个故事是一个双方殉情的故事。

为纪念这个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后来有人编成了小曲去到处传唱,《探清水河》从此就在北京广泛地流传开来了。这个故事还有版本不同的很多结尾,不管哪种结尾都是很悲凉的:结尾一,小六祭奠完大莲之后,只身来到北京,到东城区豆芽菜胡同,在一个鞝鞋铺当了一个学徒工,出师以后终身不娶;结尾二,小六被他亲娘舅推到河里面去,因为小六有伤风化、辱没祖宗,所以不得不这么做;结尾三,当地的官员看上大莲的美色逼大莲做小妾,坚贞的大莲死活不从,官员记恨在心,叫了一帮人深夜里把大莲推到了清水河里,小六知道后带了一把明晃晃的大砍刀来到清水河,几刀砍死了官员,然后投案自首,被发配边疆,不知所终。不管怎么说,结局都是以悲情而告终,留给后人的,只有这首《探清水河》

4. 颐和园景点故事简短介绍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5. 颐和园景点故事简短概括

1、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 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

2、颐,颐养天年;和,心平气和。颐和园意是为退休老人养老的地方。晚年的慈禧,答应光绪皇帝亲政,自己不再干预朝政,才为修建了颐和园。

3、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景点。

4、光绪十四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5、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6.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简短

“宫女的传说”:有的书上说,长廊是乾隆为他母亲观赏昆明湖的雨景雪景而建造的。

乾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代皇帝,他酷爱园艺术,又对母亲非常孝顺乾隆十五年,为了给母亲办六十大寿,他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扩展昆明湖,修建清漪园,在翁山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此后,改翁山为万寿山。乾隆的母亲常在园中游览赏景。为了让母亲游圆不受雨雪日晒之苦,又能饱揽昆明 湖的雨景雪景,乾隆便在万寿山和昆明湖交界的岸边设计修建了一条长长的游廊。乾隆皇帝的母亲喜欢听故事,经常一边在长廊中游览,一边让宫女给她讲各式各样的故事听。有些她特别喜欢的故事,就让宫女们反复地讲。时间一长,宫女们肚子里的故事讲完了,以前讲过的故事也记不清了,这可难坏了宫女们。后来,她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故事的内容画在长廊两侧的梁枋上。故事越讲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画也越来越丰富。从此,宫女们再也不愁没有故事给太后讲了。太后呢?因为年迈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画,对此竟毫无察觉。据说,这就是颐和园长廊人物故事彩画最初的来历。“长廊舞龙”:据说在慈禧登上佛香阁,向下一望,总觉得昆明湖边缺点什么,就回头问一个建园的老匠人:“这湖里、湖边没有龙?”老匠人见慈禧沉着脸问他,忙说:“回老佛爷,佛香阁上只有‘凤尾廊’,湖里湖边都没有龙......”慈禧一听大怒,脸色煞白地命令:“把附近耍龙的百姓召来,让他们在湖边舞上几天,不许停歇!我要看见龙。”这下可苦了那些舞龙的庄户人。他们拼 出全力,从早上舞到天黑,又从天黑舞到早上。累倒的不计其数。一伙儿倒下了,一伙又咬牙替换。慈禧一天只看半个时辰,但 从不叫耍龙的人停歇。那老匠人想着因为自己一时疏忽而连累了大家,如万箭穿心。苦想了三天三夜,也没想出个办法。这天夜里他刚刚闭上眼,忽见走进来一位老人,口口声声向老匠人要口饭吃。老匠人见是个要饭的,忙把一碗没吃的肉面端来。这白发老人 了会儿肉面,叹了几口气说:“我心里堵的慌,吃不下去!”说完把肉面呀碗扣在饭桌上,从碗里取出几根面条围在那个低朝天的碗边,叹了几口气就走了。老匠人猛 然惊醒,原来是一个梦。他回想着那位老人的面容、举动,越想越象传说中的鲁班师傅。他对着桌上的扣碗和碗边的几根面条思索起来......忽然,他心里一亮:着底儿碗朝天的饭碗多象万寿山呀!只碗边的几根面条多象一条龙,弯弯曲曲地围在“山”下,面汤在面条边溅了一片,多象昆明湖啊!为什么不设法修建个龙一样的长廊呢!老匠人赶忙禀报慈禧说:“三个月内让她看见湖边的龙,还请求放了舞龙灯的穷苦百姓。慈嬉放了舞龙灯的人。马上传令,全国一流匠役再这里集中。三个月过去了,当慈禧登上佛香阁,猛地发现昆明湖边真的有一条长长“龙”。这就是那个二百七十三间的长廊。慈禧心满意足地重赏了那位老匠人。

7.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简短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

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

8. 颐和园的故事简短

金光穿洞都知道,但很多只知其一,十七孔桥。为什么是十七孔呢?众所周知,皇家御用的数字是九,在古人看来九这个数字是至阳之数,而且九又是最大的数字,所以天子都会用数字九来代表自己的帝王身份。而十七孔桥不管是从哪边数,第九孔都是在最中间,这正是十七孔桥的巧妙之处。

说到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当年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话说当年乾隆皇帝想要在颐和园修建一座十七孔桥,于是在全国各地征调能工巧匠。工匠们先从从北京房山矿区,凿下一块块汉白玉石,然后利用冬天的寒冷,在街道上泼水成冰,在用木头做滚轴,就这样,费劲千辛万苦运到颐和园内。然后在每一块汉白玉上,认真雕琢。

有一天,工地上来了一位破衣烂衫的老者,老者怀抱一块极为普通的石块,一边走一边嚷嚷着:“卖龙门石咯,谁买龙门石啊?”老者一直围着工匠们打转,工匠们心想这老头儿精神不正常吧,在我们面前卖石头,但是谁也没搭理老者,各自忙着手中的活。一连三天,老者一看实在是没人搭理他,他就离开了。老者困饿难耐, 一颗大树旁昏睡了过去。幸好老者碰到了村里一位好心的农民。农民看老者实在可怜,就把他接到了家中,让他在自己家中安顿下来,并每天让老者和自己一起吃饭,老者一住就是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老者除了吃饭睡觉,就是雕琢那块原石,也不与农民交谈。

一天,老者突然说:“我要走了,在你家里打搅了这么长时间,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答谢你,就把这块石头送给你吧。”农民一听,连忙摆手说道:“不用了,您精雕细琢了一年的时间,还是留给您自己当个纪念吧,我要它也没什么用。”老者说:“你不要小看它,到了裉节上,它能起到关键作用,少说也得值个100两银子。”农民一看老者的态度如此坚决,也就不再推脱,便收下了那块石雕

转眼间,十七孔桥也快到了完工的日期,乾隆皇帝派人传下旨意,准备在十七孔桥建成之日,亲自到场庆贺。眼看日子一天天临近,十七孔桥桥顶最中央的那块石头却怎么也安不上,不管工匠们如何雕琢。这时,有一位工匠突然想起了那位卖龙门石的老者,于是众人纷纷寻找老者的下落,听说他曾经寄宿在一位农民家里,大家一起赶了过去。众人没看见老者,却一眼看见了院子里的那块龙门石。工匠们问农民:“这块石头多少钱,我们买了。”农民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了句:“那老者走的时候说是值100两银子,就卖100两吧。”工匠们付了银子,带着龙门石回到工地,一下子就安在了十七孔桥上。这时一位工匠突然说了一句:“各位,明白了吗?那位老者就是鲁班爷爷的化身,是鲁班爷爷下凡帮我们修桥来了。”从此,鲁班爷爷帮忙修十七孔桥的故事就传开了。

除了精美绝伦的外观,十七孔桥还有一个绝妙之处,在冬至前后,十七孔桥都会出现这一奇观。当夕阳西下时,阳光将会照亮十七孔桥的每个桥洞拱洞的每一个角落,名曰“金光穿洞”,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前往,感兴趣的朋友在冬天前后,去颐和园亲眼目睹一下这个奇观异象吧!

9. 颐和园的景点故事

1、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

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

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这里景色优美,如仙境一般,已对外开放。

2、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 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达到“山环水抱”的格局。

为什么要山环水抱?“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传统风水的本质是强调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

因此,在传统风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而曲意味着什么?含蓄、环抱、积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机。所以要“山环水抱”。而乾隆深谙此道。

3、话说在昆明湖的南湖岛上,原本有一个三层高的阁楼建筑叫做望蟾阁。而在北面万寿山上也有一个很高的阁楼建筑叫做佛香阁,正好形成南北对应。但是望蟾阁后来变矮了,这事怎么一回事呢?

250多年前,乾隆帝要西郊修建园子,这个时候,有一个叫阿里衮大臣一心想讨好乾隆,在湖广当差的他想到湖广地区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黄鹤楼了,于是他就自己拿钱,在湖北购了些木材,按照1:1的比例样子做了一个仿品。

做成了以后,运到南湖岛上再组装。这就是后来的望蟾阁。由于当时工匠们没有把地基打牢,造成建筑沉降,为此乾隆皇帝还责罚一批相关人等。

后来到嘉庆皇帝当政,当他看到倾斜的望蟾阁,于是下令拆毁重建,由过去三层改建成了一层。但是1860年的时候涵虚堂也被英法联军烧了,烧了以后,慈禧重建的时候,便按照嘉庆年间的样子原样重建涵虚堂。

4、慈禧建颐和园时,她想学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下手谕: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就还要有牛郎和织女了。

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上,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从此以后,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有一年的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

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然后朝着织女亭的方向游过去了。怎奈昆明湖太大了,这头铜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来了。

有人将这件奇事禀报了慈禧。她起初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呵!于是又派人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安在原来的地方。怕它还会跑,又用铁链子将它锁上。

赶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慈禧忙差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前去将它拉住。这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

这时候又有人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七手八脚总算将铜牛锁住了。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不过,这已经是第二只了。头一只呢?至今还在昆明湖底下呐!

5、万寿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为他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时决定的。万寿山原名翁山,相传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个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石翁遗失了,但翁山 个名字却一直流传着。

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罗氏,曾在翁山之阳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圆静寺,其旧址即今日颐和园内排云殿所在的地方。

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孝圣”皇太后60岁生日,乾隆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这一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

10. 颐和园景点故事简短一点

颐和园长廊的传说:

传说,颐和园修建好以后,慈禧每年都有一大半的时间要在这里“颐养天年”。乾隆皇帝的母亲喜欢听故事,经常一边在长廊中游览,一边让宫女给她讲各式各样的故事听。有些她特别喜欢的故事,就让宫女们反复地讲。时间一长,宫女们肚子里的故事讲完了,以前讲过的故事也记不清了,这可难坏了宫女们。

后来,她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故事的内容画在长廊两侧的梁枋上。故事越讲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画也越来越丰富。从此,宫女们再也不愁没有故事给太后讲了。因为年迈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画,对此竟毫无察觉。据说,这就是颐和园长廊人物故事彩画最初的来历。

颐和园长廊的特色:

1、长廊如彩带一般,把前山各风景点紧紧连接起来,又以排云殿为中心,自然而然把风景点分为东西两部分。

2、廊中夹亭,东西两翼各有亭三座。这些亭轩既有点景作用,又有一定距离倚衬和支撑长廊的妙用。

3、长廊柁画是园中最珍贵的艺术品。

长廊彩绘属于“苏式彩画”,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它的特点是:主要画面被括在大半圆的括线内(称为“包袱”);无固定结构,全凭画工发挥,同一题材可创作出不尽相同的画面

Hash:4c91f025233190e4e0a46ab068aa4231b998e634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