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中神秘的邵窝殿

邵窝殿位于万寿山前山长廊秋水亭北,通过爬山廊与绿畦亭和云松巢相连,三座建筑串联一起构成一组简朴幽静的建筑群景观。邵窝殿不大,只有正房三间,立于高台之上,矮墙环护,偶见造型别致的堆石,如祥云般烘托出殿宇的神秘,殿后围墙随山势而建,围城半圆形,墙内遍植清雅脱俗的竹子,彰显谦谦君子的情怀。邵窝殿的色彩清淡素雅,没用琉璃瓦饰,整个建筑物与周围山林和谐相处,返璞归真,融为一体,乾隆时期若站在邵窝殿前的平台上,向南可以远眺烟波浩渺的昆明湖,极富诗画的情趣。

乾隆十五年(1750 年)秋季,乾隆皇帝在去河南祭拜嵩山的途中顺路游访了苏门山百泉湖畔秀美景色,他尤对此地北宋时期邵雍的安乐窝故地流连忘返,遂命画匠将此按原样绘下。回到京城后,乾隆皇帝就在清漪园万寿山西麓建造了这座普华务实的邵窝殿,以示对邵雍那种甘贫乐道人生态度的推崇。

“茅屋任意自逍遥,山径崎岖宾客少。看的是无名花和草,听的是牧野禽声叫。喜的是青山隐隐,乐的是绿水滔滔。春花开得早,夏蝉枝头闹。黄叶飘飘秋来了,白雪纷纷冬又到。唉!叹人生易老,总不如盖一所安乐窝,自在逍遥。上悬着琴棋书画,下坠着渔读耕樵。闲了把琴敲,闷了河边钓。吃一杯杜康酒乐陶陶,这滋味谁能知晓?”细细品味,这段语言不正是对邵雍苏门故地安乐窝的真实生活的描述吗!引出了后人对此处的无尽遐想。

一说到安乐窝,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贪图享乐、舒适安逸”,其实它的原意并非如此,《易经》有云:“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意思是说:君子处世之所以能够心安理得和不烦不躁就是因为他能效法《易经》的精神、条理和次序;而君子能从《易经》中得到快乐并且玩味欣赏的,就是其中的爻辞了。邵雍根据《易经》中这种“安”与“乐”的含义把自己读书居住的地方称作“安乐窝”也就很好理解了。

邵雍是北宋哲学家,是中国理学的奠基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并称“北宋五子”,主要著作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邵雍为隐居著述在苏门山的“安乐窝”小憩,在此与同时代的贤儒大家们“契阔谈宴”。后邵雍举家迁至洛阳,朝堂上先后退隐于此的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人争相与他交往,为这位贤哲在天宫寺西天津桥南置办购买园宅,从此邵雍在这里过上了自耕自种、自给自足的园林田园生活,在新的“安乐窝”中继续奋笔疾书。整体上来说宋代在政治上重文抑武,再加上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市民文化的繁兴、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从而间接促进了园林艺术高度繁荣,邵雍的洛阳据地就是其中的经典园林代表作品之一,与司马光的独乐园齐名。熙宁十年(1077 年)邵雍病卒,终年六十七岁,葬于洛阳尹川县平等乡尹水滨的紫金山下,后宋哲宗赐邵雍谥号“康节”。孔子曾经在赞美其最心爱的弟子颜回时深情地感叹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也正是邵雍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终身不仕,学问纯正统一而不杂乱,形成了对《周易》的独到理解,超越了历代儒家对道的概念形而上的理解,在宋代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乾隆皇帝对邵雍的理学推崇备至,因此喜欢在清漪园邵窝殿游赏,去体味新儒学的真谛所在,为此这位皇帝曾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写诗《邵窝有题》:

“散步游邵窝,因咏劭子事。

平生不皱眉,此其心平易。

皱眉有两端,愁与恶之意。

在邵或其可,在予两艰置。

昨着读洪范,是愁不能弃。

善善与恶恶,人君以为治。

见恶而不恶,实乖惩戒义。

恶恶眉心皱,尧夫知我愧。”

这首诗讲述了乾隆皇帝感叹自己不能够像邵雍那样做到心态平和、一辈子不皱眉。因为作为帝王与作为布衣的要求不同。作为帝王难免有令人发愁的事、令人厌恶的事,所以不可能不皱眉。这也许就是乾隆皇帝对这位理学家邵雍的一种独特纪念方式,更展示出自己治理国家所遵循的“洪范九畴”之法。由此可以足见乾隆皇帝对邵雍的钦佩之情和对邵窝殿的喜爱之心。

作者简介:范志鹏,国家高级英语导游,旅游经济师,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导游分会会员,北京市“三山五园”地区学者,现就职于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著有作品《颐和园的岁月小河山》和《诗与远方的邂逅:颐和园》。

听说转发文章

会带来好运气

戳 “阅读原文”我们一起来把颐和园文化带回家!

Hash:ca71c82ea65c05586bc5bdcb168b57895b078755

声明:此文由 三山五园雅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