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介绍一个景点 波澜壮阔描写什么的

导读:波澜壮阔介绍一个景点 波澜壮阔描写什么的 1. 波澜壮阔描写什么的 2. 波澜壮阔和汹涌澎湃描写什么的 3. 波澜壮阔比喻 4. 波澜壮阔指的是 5. 波澜壮阔都是描写什么的 6. 写出波澜壮阔的意思 7. 波澜壮阔描写的是什么 8. 波澜壮阔描写什么的词语 9. 波澜壮阔体现了什么 10. 波澜壮阔怎么写的

1. 波澜壮阔描写什么的

千姿百态和波澜壮阔一般形容海底世界的奇妙和海浪翻涌的壮观!

2. 波澜壮阔和汹涌澎湃描写什么的

回答如下:

波澜壮阔,汹涌澎湃都是描写(大海)的。

一、波澜壮阔

读音:[ bō lán zhuàng kuò ]

释义: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

出处: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澜壮阔。”

白话译文:旅客都很辛苦,声势雄壮浩大。

二、汹涌澎湃

读音:[ xiōng yǒng péng pài ]

释义:形容水流湍急、波浪相撞的样子。

出处: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白话译文:水流就像是暴怒一样,湍急、波浪相撞的样子。

汉字笔画:

扩展资料

波澜壮阔近义词:汪洋大海

读音:[ wāng yáng dà hǎi ]

释义:形容大水宽广无边。水势极其浩大。也比喻声势极其浩大。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轰天炮响;汪洋大海起春雷。”

白话译文:天上的雷电轰隆隆响,就像是轰天的大炮。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指大海。

3. 波澜壮阔比喻

波澜壮阔】比喻气势雄壮浩大。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三:“ 其年 诸短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是何神勇。”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五:“整个 四川 都沸腾起来,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全省规模的带有民众性的大起义。” 秦牧 《长河浪花集·“深情注视壁上人”》:“他们的经历,各各以波澜壮阔的现代历史为经,而以他们个人和群众一起进行革命斗争的事迹为纬,织成了一幅幅灿烂夺目的锦缎似的长卷。”

成语中,“澜”的意思是浪。

意思:在古代之周公看到的黄河的景象,而现比喻大海或水面的气势宏大。引申为事件(多指好事)的范围广,影响大。

4. 波澜壮阔指的是

指的是自然界万物的声音很惊涛骇浪,很美妙的意思。

5. 波澜壮阔都是描写什么的

首先气势磅礴,然后再写宽阔无边

6. 写出波澜壮阔的意思

意思: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

读音:bō lán zhuàng kuò

出处: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澜壮阔。”

例句: 万里长江波澜壮阔,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

近义词:

气势磅礴 [ qì shì páng bó ] 形容气势雄伟浩大。

出 处:宋·文天祥文山集·指南后录·正气歌》第十四卷。

反义词:

风平浪静 [ fēng píng làng jìng ]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出 处:宋·陆九渊《语录》:“风平浪静时;都不如此。”

7. 波澜壮阔描写的是什么

1、解释不同 波澜壮阔:释义是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 声势浩大:意思是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

2、出处不同 波澜壮阔: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声势浩大:明·施耐庵水浒传》:“如今宋江 兵围城,声势浩大,不可抵敌。”

3、用法不同 波澜壮阔: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运动等 声势浩大:作谓语、定语;指气势宏大 :-波澜壮阔 :-声势浩大

8. 波澜壮阔描写什么的词语

描写水的词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波粼粼、 风平浪静、碧波荡漾、水趣盎然 波光潋滟、清澈见底、悠悠烟水、 碧波浩渺、琉璃千顷、溪流淙淙、 风起浪涌、白浪滔天。頭條萊垍

可以形容:用于江河、大海、文章、运动等,是写那种场面宏大的词。

【出自】: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9. 波澜壮阔体现了什么

中国古典音乐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在课堂上,老师带领着我们领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华彦钧老师的《二泉映月》、慷慨激昂的古曲《十面埋伏》。

是高山流水再无知音的俞伯牙,是命途坎坷一生漂泊的阿炳,是千军万马走投无路的项羽。一段段音乐,一首首传世佳作的背后。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是千百年来人们无法释怀的感情。

刘德海老师所奏《十面埋伏》,一开始便是匆促的音调,仿佛身处于一个令人窒息的黑屋子中,伸手不见五指,只听的见急促的呼吸与心跳。随着曲子的越加焦急,似乎每根弦都扣在了心跳之上,在那黑暗之中有不知名的危险,正在一步步靠近。

即使我们没有亲身经历那一场惊险万分的战事,但从这急促的旋律中也可以想见其时被仇人逐渐覆盖的紧急与恐怖。随着曲子暂缓,心神稍稍松开,如同战场的间隙,历经生死大劫,心神稍缓又不敢全然放松。顷刻曲调又逐渐匆促,音调铮铮有力,跳跃声连续增大、变急,每一次跳跃都发动心灵的震颤。听着愈加激烈的变换,脑海中无法做他想的,似乎置身的黑屋子越变越小,四周墙壁不断向中心收拢,眼看着就要压扁身处于其间的人,不由得搏命挣扎。

音调在最高处却戛然而止。倏尔,马上又有音调传出的,此时音调低若未闻,就如同暴风雨前的暗哑,细小微弱,却预示着危险的来临。少顷,曲调愈加急促声调愈加大,电闪雷鸣般席卷而来,仿佛在天地之间,一人承受着来自四分的压力。身处于风暴中心,无处可逃,无处可躲。只有决一死战,奋力一搏。至此曲声已停。

一曲终了,人却迟迟未醒,仿佛仍处于千钧一发的战场之上。《十面埋伏》它描绘的不在是一出阳春白雪,不再是男欢女爱。是战场的搏杀,是千钧一发之际的殊死搏斗。是安谧中潜藏的危险,是更为广大的视听盛宴。

文章最后,咱们再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十面埋伏》这样特殊,在曲子的背后又隐藏了什么。

 此乐曲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全曲共十三段,采用章回小说结构,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以琵琶模拟战鼓声,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进行排阵、点将。作战部分中,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以及到九里山大战全曲的 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

最后的战争结束,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音乐结束。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的登峰造极,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乃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仍然让它的听众叹为观止。

10. 波澜壮阔怎么写的

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杜甫诗鉴赏   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又出蜀东下,经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阳市)。   《登岳阳楼》就是此期的登楼抒怀之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是一组工对严整的句子。   岳阳楼久负盛名,杜甫早“闻”其名而未曾一见,今日不但见了,而且“上”了。那种欣喜之情就不由倾泻于诗句之中。“昔闻”说明他渴望、向往之久,“今上”点出他如愿以偿之喜。一般来说,五律的首联不必对仗。诗人之所以要运用对偶句,就是因为通过这种严整的对仗,强烈地把自己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从结构上说,这一联切入诗题,引起全篇的写景和抒情。   登上岳阳楼,是为了观赏洞庭壮景。颔联紧承首联的“上”,写登楼后所见。洞庭湖的气象万千,风光无限,而诗人抓住洞庭湖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 雄伟壮阔来加以描绘。“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描绘洞庭气象的诗,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叹服。宋代刘须溪说:“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杨伦《杜诗镜铨》)。明代王嗣奭则认为这两句“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杜臆》卷十)。对此二句的推崇,可谓至极。孟浩然也曾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来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清代诗论家沈德潜比较这两联诗句说:“孟襄阳(指孟浩然)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虚写”   (《唐诗别裁集》卷十),从“实”和“虚”的手法上指出了这两联诗写景的差异。孟浩然的诗句是他不过是借写洞庭湖景来表达个人“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总还不免拘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   而杜甫不仅从洞庭写到江南大地,而且又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这个无比广大的角度来描写洞庭湖,就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的壮阔气象。这当然与杜甫的怀抱有关。他一生“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杨伦《杜诗镜铨·序》),时刻将人民的安危和国家的命运放在心上,所以,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因此《西清诗话》说此二句“大与诸子迥别”,而别又别在“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从前四句的写景转入后四句的抒情。亲朋音讯阻绝,老病孤舟为伴,一“无”一“有”,曰“一”曰“孤”,感情色彩特别浓厚,炼字遣词十分精确。此时已五十七岁的杜甫,年老多病,飘零无依,晚景凄凉。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中,诗人倍觉自己的孤单,联想起走过的漫长的人生道路和经历的种种艰辛,更感到悲哀,肝肠欲裂。这其间包含了诗人对往事痛苦的追忆过程。黄生说:“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指出了诗人情绪的起伏和诗人表现手法的巧妙。诗人运用这种阔狭的鲜明对比,把自己的坎坷遭遇描述得更为突出,正如浦起龙所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起到了互为映衬的作用。这一联从写景转入抒情,从所见转到所感,从阔大转到狭小,从登临的喜悦转到身世的凄凉,结构严谨,层层变换,步步深入,显示出杜甫娴熟的诗歌表现技巧。   在诗的尾联,诗人又从狭处跳到阔处,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就在这一年八月,吐蕃进犯,京师戒严,边陲屯兵,战事频繁。同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等作乱,杀节度使李怀仙,自称留后,逼迫朝廷认可。这就是所谓“戎马关山北”的史实。   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涕泪纵横。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最后这一联,诗人由个人扩展到国家。“戎马关山北”五字,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襟怀无比宽广,与洞庭湖的阔大壮伟的气象达到和谐统一,使情感与景物相得益彰。柳梢青·岳阳楼   戴复古   袖剑飞吟。   洞庭青草,秋水深深。   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   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戴复古词作鉴赏   戴复古一生潦倒,浪迹江湖,足迹所至,常有吟咏。他远离官场,有相对自由的心灵和超脱的情怀,用不着蝇营狗苟,所以内心有更大空间容纳祖国的奇山异水,又时刻不忘抗金复国大业。登临之际,他的爱国豪情油然而生。这首登临岳阳楼之作即是如此。   “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戴复古浪迹南北,兼有豪迈胸怀, 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相似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   “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作者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不携酒的原因是无人共斟,冷静道来,中有无限孤寂感伤之情。   此过片处实乃转折之处,纵览全词,上片写美景游情,下片抒兴废之叹,两片情感有异。但这两句转折得很自然,达到了“发起别意”的目的,算得上“才高者”的杰作。“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   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作者真正关切的地方,而正因为这个“变”字,作者也才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国家命运,进而感物伤怀的。南宋词人中有很多受到了辛弃疾的影响,戴复古在《望江南》词中说:“歌辞体儿有稼轩风”,可见他也有意学稼轩。但他的学习不是模仿,他没有稼轩参加抗金斗争的真切体验,但他长期身处下层,历尽沧桑,抗金复国的要求因而特别强烈,这使得他在审美体验上向稼轩靠拢,常常抒发今古茫茫的感慨,如本词的“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但都是审美境界的自然展现,而不是生硬的模仿照搬。

Hash:df79bf8cd4738e9442151a67981e282e5306773e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