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黔行|施洞苗文化旅游综合体 台江重要民族文旅古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帐号

由贵州省文化旅游厅联合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贵州广播电视台、多彩贵州网、《中国旅游报》贵州记者站共同主办的“贵人黔行”主题宣传活动,都市新闻采访宣传进入第六站——黔东南。今天,都市新闻记者带您走进施洞苗文化旅游综合体,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是台江县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古镇。施洞古镇景区,是您值得一游的好去处。

施洞地理位置优越  苗族文化底蕴深厚施洞苗文化旅游综合体,位于贵州省台江北部施洞镇,与黄平镇远施秉剑河四县毗邻,隔江与施秉县马号乡相望。镇区距台江县城38公里,距州府凯里70公里。全镇辖21个村居,97个村民小组,3400多户1000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镇的苗族占比达98%,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已被打造成台江县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古镇。

施洞古镇景区打造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很多人对施洞还不够熟悉,也未曾知道这里的故事。今天,记者把采访了解的情况向您进行推介:施洞是黔东南清水江水系的重要码头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这里留下了张伯修公馆苏元春公馆两湖会馆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标志着施洞苗族文化底蕴的深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以及精美绝伦的银饰、刺绣等。施洞坐落于清水江边北岸的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这里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建于明末清初的施洞大码头,就是当时的水上物资集散地。该地州已拥有两处较为知名的旅游景区——西江千户苗寨与镇远古镇。与前两者相比,施洞曾因水上贸易而更早繁荣。施洞原来的名字叫施洞口,全镇占地面积108平方公里,是黔东南州苗族人口高度集居之镇。地处台镇公路中段,南接台江,北达镇远。沿清水江上行60公里可至凯里,下行50公里可抵剑河。因此,施洞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在解放前,施洞口就是清水江联湘黔航线的重要口岸,日通货、客船达500余只,是过往船商选择的憩 息之地。

施洞苗猪村寨古镇景区全景。

军事要地人杰地灵  重点建设旅游景区据施洞古镇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施洞历来是一个军事要地,也是人杰地灵之乡。咸同年间,张秀眉为首的苗族起义军,以施洞为据点,多次有力地阻击清军的进犯。清军攻取施洞后据此为营,清将苏元春,在施洞修建了公馆,长期居留。清末民族学家徐家斡,长期翱游中华大地,最后择居在施洞,长达10多年,写出了著名的《苗疆闻见录》。施洞是张秀眉起义军高级将领九大白的故乡,贵州省第一届议会副议长、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张伯修,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二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张卓,以及苗族歌唱家阿泡、阿略,都出生在施洞。走进施洞镇,您会发现这里依山畔水,气候宜人、建筑独特,有清水江穿境而过,镇台公路过境21公里,镇内古树葱郁、田园风光秀丽、群山雄伟壮观。将贵州打造成全国旅游大省以来,施洞的民族风情,已享誉海内外,苗族姊妹节和独木龙舟节,早已举世闻名,苗族飞歌蜚声艺坛。很多到过施洞的游客,对施洞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这里的民俗民风淳朴、苗族文化深厚、施洞的军事历史,深深吸引着所到游客,让人不舍离去,让人流连忘返。此外,施洞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精美绝伦的苗族银饰手工艺品,有蕴含苗族特色文化的手工刺绣。若干年来,素有“歌舞海洋”称誉的施洞,以其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多姿的传统工艺品蜚声海内外。1994年,贵州省文化厅将其命名为“刺绣银饰剪纸艺术之乡”,2013年,施洞被列为全省“5个100工程”的21个重点建设的旅游景区和30个重点建设的省级示范小城镇,施洞由此被打造成重点建设的旅游景区。

施洞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苗文化旅游综合体  三年时间打造完成曾依傍清水江航运而富足的苗寨施洞,在2015年-2018年间,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3年时间的打造,最终完成施洞文化旅游产业综合体的全部规划。当地人回忆说,5年前,无论是倚靠着石阶搓衣的苗族妈妈,还是用铸铁架子轧布的苗族奶奶,抑或是手工敲打银饰的匠人,都在翘首期盼旅游带来的改变。如今,他们已重拾了这座临江苗寨的昔日繁荣。据了解,在过去的数百年间,沿清水江顺流而下的商贾们,捎来了江南地区的徽派建筑,让这座苗寨形成了汉苗建筑相互取法的特点。更幸运的是,苗寨的人们,抵御了商业的侵蚀,它甚至比西江与镇远等地更完整、更纯粹地保留了苗族风情。“西江主打苗族建筑,镇远主打自然风光,而施洞希望把历史传统文化与建筑、自然风光结合起来,打造出一个有内涵的景区。 黔东南州浙江商会会长汤锦仁认为,一处景点有文化才有灵魂,有灵魂才有生命力。在施洞,有坐落在村头具有明显汉族风格的清代建筑群“苏公馆”、“两湖会馆”;有明代藏鼓洞,为苗族13年举行一次的鼓社仪式遗址。除了这些,施洞还拥有7大项目,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独木龙舟与姊妹节广场两项,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据介绍,这个古镇景区的非遗文化中的民俗项目,多数被安排在施洞文化旅游产业综合体的一期规划中,如供苗族百姓载歌载舞的姊妹广场、斗牛场以及举行大型主题演出的演艺场等。其中,姊妹广场于2015年3月完工,已迎接了多届“农历三月十五”的苗族“姊妹节”。每年的姊妹节,都能吸引到国内外主流媒体及众多海内外游客的共同关注。

景区的文艺表演喜迎游客。

35亿包装七项非遗  商业让位民俗文化从施洞向南60多公里是西江,向北35公里是镇远,正处于这两个成熟景区之间。随着陆路交通修缮投用,各地到施洞的时间已大大缩短。区别于民俗项目的一期规划,景区二期规划,更倾向于商业项目。二期规划后,景区将呈现银饰刺绣一条街、苗侗族美食一条街以及沿江的酒吧文化、茶文化等。据整体规划显示,施洞文化旅游综合体,总投资35亿元,其中逾6000亩土地,用于规划核心景区,100亩规划商业,1500多亩,规划酒店项目。在施洞整体规划中,核心景区与商业区,有一条明确的“楚汉分界”线。“景区的规划,首先要保证民俗文化的纯粹与独立性,不能过多地掺入商业因素。”汤锦仁说,如此投入重金打造古镇旅游景区,就是对项目一期和二期进行更合理的规划,就是让商业让位于民俗文化,否则会破坏苗族文化的纯粹性。施洞在尽力避开这一点后,保证了景区苗文华的特色,盈利的渠道来源于旅游综合体商业区的租售、演艺区与银饰博物馆等处的门票,以及酒店集团的收益。而如姊妹广场等处,均是当地苗族百姓的自由活动场所, 游客可免费出入感受未经修饰的苗族生活。甚至连演艺区的大型演出,也仅邀请当地民间老艺人作局部指导,遵循的依然是最本真的当地文化与表现方式。近几年来,施洞镇被列为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旅游景区和黔东南州“6个20工程”重点项目之一。政府对该项目的重视,就是要让这个古镇景区的苗文化旅游综合体,能满足更多游客前来体验苗族文化深厚的底蕴,让施洞古镇景区不枉一游。

都市新闻记者 张斌

摄影师及景区供图

编辑 章虹

校对 陈茜茜编审 钟俊怡 石云华

Hash:acfa75c59ad6c424af7c85c50c9aafcaed8a3d3b

声明:此文由 天眼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