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蕉岭:满了市民“菜篮子”鼓起农户“钱袋子”

人民网人民科技官方帐号

△在寿乡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壮丽的稻田画正蓄势献礼建党百年

立夏已至,寿乡大地一派火热。夏风拂来,田野里“客都寿乡1号”稻香弥漫,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壮丽的稻田画正蓄势献礼建党百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蕉岭进一步加快科技赋能,做精“寿乡一粒米”,做强做优一杯茶、一瓶水、一粒米、一棵笋、一瓶蜜“五个一”富硒长寿产业。同时,从“一碗三及第”打造“蕉岭一桌菜”品牌,着力满足农民新期待,深化农旅融合,变美丽资源为美丽经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乘势而上书写“世界寿乡·富美蕉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结果显示,今年蕉岭一季度全县生产总值为23.63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居全市第一;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19.3%,增速居全市第1位。

水稻+科技

培育乡村好前景

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慢直播:蕉岭大米成长的3072个小时”,在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楼综合服务大厅,一个硕大的电子屏非常吸睛。据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温崇文介绍,“这是蕉岭县农机社会化服务联合体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田野实时监测、全程透明化溯源等技术收集全县农业大数据。”产业园的种植户、丝苗米采购商、农业专家等均可使用这个大数据平台,以“大数据+农业”做好智慧农业大文章。

目前,通过政府引导和龙头企业带动,该产业园充分依托蕉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土壤富硒的禀赋资源和“世界长寿乡”品牌效应,聚焦特色富硒大米产业,以推进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为目标,以推进基地支撑、产业融合、链条延伸、产品升级为方向,突出生产、加工、物流、科研、文化、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重点推进产业园龙安核心园区、石窟河沿岸四个镇休闲观光及产业快速发展带,长潭白马丝苗米标淮化种植区、新铺尖长富硒丝苗米种植区、蕉城龙安三产融合发展区等“一核一带三区”产业布局。

作为梅州较早建设产业大数据平台的县域,蕉岭县在智慧农业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蕉岭(南沙)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吴腾江 摄)

“这茄子苗长得真好,没想到这儿竟有这么多蔬果苗!”日前,记者走进蕉岭(南沙)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被眼前这片棚间绿意所震撼。这是蕉岭围绕五子登科,推动实现城乡产业融合,打造“蕉岭田间”直供“湾区餐桌”的富硒菜、米、果、茶、水生产基地。

基地以“五子登科”为主题,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大市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一个中心+五大板块”。“一个中心”即“五子登科”展示中心,在中部集约1050亩土地建成五子登科展示中心,引入良种、良法、良机,示范推广农业现代化经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大板块”为“菜篮子”供应区、“米袋子”耕作区、“茶罐子”种植区、“果盘子”采摘区、“水缸子”生产区,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组织农户参与合作生产,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方式示范推广,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一个个供不应求的“米袋子” “菜篮子” “茶罐子” “果盘子” “水缸子”,鼓起了农企的“钱袋子”,人与自然共同演绎着丰收的礼赞。

美食+艺术

焕发乡村新活力

△蕉岭三及第特色美食街

“早上一碗三及第,上班工作有活力”。得益于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结合了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特色,以历史文化体验、特色美食为载体打造成蕉岭三及第特色美食街让人眼前一亮。

今年以来,蕉岭县以获评广东省全域旅游范县为契机,积极开展三及第特色美食街建设项目。以岭南风格常用的白灰色系为主,统一建筑色彩和商铺招牌,沿街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改变建筑立面的视觉形象,塑造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乡村风貌,形成连续的沿街面,实现环境优美、干净整洁,打造独韵魅力的城镇特色夜景。通过沿街房屋外立面改造提升、统一店铺招牌地面人行道改造、环保园旁荒地整治绿化提升、亮化和三线改造以及三及第标识和及第文化展示区建设等工程,开展绿化美化,塑造节点景观,深耕三及第文化,打造三及弟特色美食街,丰富村容村貌形态,辐射带动全县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大力培育和发展“美丽乡村经济”,实现以“美”带“富”。

离三及第特色美食街不远处,通过深挖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对传统农家乐等传统乡村业态进行改造升级,利用水域造景,建造临水项目设施,不断延伸村庄的空间感,打造集书画写生、吃住、书画展示、创作体验等于一体的书画创作基地——蕉岭县白马村乡创部落正在有序建设中。

“我们主要想把长潭镇白马村打造成集艺术创作、交流、培训、展览和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微型艺术村落。”长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乡创部落内设有众多文化创作的场所,充分发挥名人名家效应,带动书画爱好者入村,交流书画艺术,体验书画创作,用画笔描绘乡村蓝图,用艺术助推乡村振兴,让乡村文化产业焕发新活力。

农旅+产业

勾勒乡村好风光

△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

在蕉岭,有一座以数学大师名字命名的地标建筑——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隐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下,与门前奔流不息的石窟河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

“蕉岭山环水绕、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加上完善的配套服务,是一个很适合做学问的地方,也是艺术家、美术界师生最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创作基地。”菲尔兹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丘成桐接受卡拉比-丘(梅州蕉岭)数学大会专题访谈时曾这样评价蕉岭县。而蕉岭适合生活、适合做学问的美名也在数学大会后得到广泛传扬。

如今,蕉岭县依托石窟河秀美山水和长潭自然生态旅游景区,按照“一核两轴四区”(“一核”即以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为核心,“两轴”即沿着南北向数学文化休闲发展轴和东西向数学科研教育发展轴,“四区”即建设数学小镇会客厅片区、数学学术科研片区、数学学术联盟片区、客家长寿康养片区)的建设思路,规划建设总面积4.75平方公里的“卡拉比-丘”数学小镇,着力打造中学生追求数学梦想的地方、全球顶尖数学家思想碰撞的平台、高端数学教育产业集聚的基地,努力成为数学界的“达沃斯”, 奋力打造蕉岭苏区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最靓名片、最强音符。

当下,蕉岭紧紧围绕打造五子登科,推动实现城乡产业融合。高标准建设蕉岭(南沙)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造“蕉岭田间”直供“湾区餐桌”的富硒菜、米、果、茶、水生产基地。高质量建设富硒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大米无公害认证5个,培育大米品牌10个,直接带动群众约2万户,户均年增收2000—3000元。同时,规划建设“卡拉比-丘”数学小镇,同时,把研学与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等深度结合,拓展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电子商务等业态,拓宽乡村经济发展空间。

梅州日报记者:丘琼

特约记者:丘林强 林剑湧 廖静宜 汪敬淼

除署名外其它图片由汪敬淼摄

编辑:李子

本文来源:梅州日报

Hash:b18ec2d135297f07150aaafda49fd33d5549ef41

声明:此文由 人民资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