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街头30余年,漂泊多年的朱炳武在阳新“安家”

楚天都市报官方帐号

极目新闻记者 梁传松

通讯员 倪胜林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名智力残疾的男子流浪到阳新县木港镇,从此他便在这里居住了下来,靠着打些零工挣钱糊口。30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小伙子已两鬓斑白,再也无力独自生存下去,由于没有身份证,其去向成了难题。从2017年开始,当地派出所便积极向上申请,终于在今年3月份为其补办了身份证。5月11日,在阳新县木港镇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这名流浪汉住进了木港镇社会福利院,告别了流浪生涯,有了自己温暖的“家”。

落难小镇的流浪汉

“我们都叫他‘丙午’真名没人知道。”居住在阳新木港镇的吴春花婆婆至今记得丙午刚到木港街的情景,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名衣衫褴褛、年龄在20多岁的小伙子出现在木港镇街头,他整天在垃圾堆里扒拉着找食。当地居民看到他可怜,大家你送一碗面,我送一盘菜,轮流精心地照顾着这名流浪汉。

“多大年龄、家是哪里的他自己都不知道。”吴春花介绍,这名流浪汉刚到木港镇时,当地居民询问他个人信息和家庭住址等,却是一问三不知,人们认定其可能智力残疾。也许是当地人热情照顾,这名流浪汉从此便再也没离开木港镇。不知道姓名,当地人便给他取了个名“丙午”,从此“丙午”就成了这名流浪汉的名字。

当地热心的居民见原木港镇邮电局的旧房子没人居住,将“丙午”带到这里,并找来旧沙发和木板,让他在这里安了一个临时的家。逢年过节,小镇上的好心人总会将家中的美食端上一些送给‘丙午’分享。  

助人为乐的哑巴叔

也许是当地人的热情,让“丙午”感觉到了善意,从此,他再也没离开过木港镇。

“他喜欢逗小孩子玩。”吴春花介绍,时间久了,“丙午”也和小镇上的人们熟络了,他经常逗街头的小孩玩,当地孩子都喊他“哑巴叔”。由于只是智力有些问题,并无精神方面的疾病,所以小镇上的父母也放心“丙午”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木港镇商业繁华,经常有商户需要搬运商品,而年轻的“丙午”体力较好,每看商户在搬运商品时,他也会主动上前帮忙,看到卖力干活的“丙午”,干完活后,这些商户顺手拿些店内的生活用品送给他,也有商户见他没吃饭,会留他吃顿饱饭。

“后来,他就靠帮忙搬运商品换些钱过日子。”时间长了,靠大家接济过日子,也不是长久之计。当地一些建筑包工头看他可怜,便开始给他找些活干,每做一天给些钱他让自己去买些生活用品和食物。

当地一些网友也在积极帮“丙午”寻亲,网络发达的今天,让“丙午”成了当地的网红。周边一些爱心人士获悉他生活困难后,都会送些衣服和被子等生活物资给他。今年2月初,得知“丙午”缺少棉衣,阳新县城经商的刘女士赶到木港镇,为他送去了几件新棉衣和一床新被子。

当地政府为他安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昔日能背水泥等繁重体力活的‘丙午’,如今因为身体和年龄的原因,再 也做不动这些力气活了。当地政府考虑将其送到木港镇社会福利院去,让他能安心过好晚年。可是,“丙午”没有户籍,他是一名地道的“黑户”,无法通过民政部门的审批。

“我们从2017年开始进行申报,今年3月份终于办他办理了身份证。”5月14日,阳新县公安局木港派出所所长成良谋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丙午”老家应该是有户籍的,但这些资料当地公安部门无法获悉,而现实中他又成了“黑户”,为了帮助“丙午”拿到身份证,他们借鉴外地对流浪人员的做法,为他顺利办理了身份证。

朱炳武,1960年6月8日生。这是“丙午”新的名字。“为了能帮助他拿到身份证,我们民警想了很多办法。”成良谋告诉记者,朱姓在当地是大姓,出生年份是根据其骨龄进行测算出来的,具体日期算选的是一个大约的时间。

有了新的身份证,当地卫生院为他进行了体检,民政部门及时为其申报了集中供养审批手续。5月11日,朱炳武搬进了木港镇社会福利院。

工作人员给朱炳武修剪脚趾甲

记者来到木港镇社会福利院时,正巧碰见该院护工柯早仙,在细心地给朱炳武修剪脚趾。

“他都成了我们这里的网红了。”柯早仙说,当地网友十分关注朱炳武的动向,入住到该福利院才几天时间,就有阳新周边的爱心人士前木港送衣物食品给他。

“长期一个人生活,有一些不良习惯,我们正在慢慢帮他改正。”该福利院工作人员朱德庆介绍,朱炳武来到福利院后添置了新衣新鞋,现在工作人员在教他常洗澡等生活料理,帮他慢慢改掉那些不良习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Hash:5ec7ddd6d1c95693565b3bd89d094f922c23f8ad

声明:此文由 极目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