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市房寺镇地方名吃—房寺烧饼

文化领域爱好者

禹城市的房寺镇因寺而得名。有1400余年历史,相传唐朝时期(公元618年~907年),在现在的房寺西街路南曾有一个名叫大觉寺的寺院,大觉寺旁有一条进京的官道,行人旅途劳累,一般就会在大觉寺旁休憩。当时,寺院附近居有一房姓人家,在寺院旁边做小生意,男主人招呼过往行人很是热心,深受过往行人称赞。又因男主人脚长得很大,时间长了,过往行人称呼他“房大脚”,称大觉寺为“房大脚寺”,也有的叫“房家寺”。

明朝时期,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削藩。发生了明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内战,史称“靖难之役”,这场战役打了四年,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由于兵荒马乱,房寺人都纷纷外逃躲避战争,人迹罕至。平定战乱后,为了恢复生产,明朝实施大移民,移民来到房寺后仍然沿用旧称“房家寺”,后来简称“房寺”。提起房寺烧饼,几乎每个禹城人都会滔滔不绝跟你说上很多。

房寺烧饼的出名于唐朝时期的大觉寺,南来北往的人在大觉寺歇脚,总会吃俩房寺烧饼。房寺的鼓馕子烧饼是死面做的,鼓馕子烧饼个儿大面皮薄,中间空,两面有芝麻,吃起来很有嚼劲。在鼓馕子烧饼的边沿用刀划一道口子,空心处可以加上几两酱牛肉、酱驴肉、熟猪下货,一口咬下去满嘴香。“到房寺一定要吃房寺烧饼”、“房寺的烧饼是一绝”,这些夸奖令房寺烧饼声名大噪。据说当时会做鼓馕子烧饼的人很多,有崔李村的、崔高村的。上世纪80年代,在房寺南街路西湾北沿有一位姓董的人家开饭店,也曾经营过鼓馕子烧饼。

如今,裹上肉大口嚼的鼓馕子烧饼成为人们追忆那个特殊年代的美食,咬上一口满满都是故事。虽然现在卖鼓馕子烧饼的店铺少了,但房寺烧饼的传奇并没有结束,它已经脱胎换骨,以另外一种形态重新流行起来。那就是房寺的油酥烧饼。房寺南街路东现在是油酥烧饼店铺的集中区,每到饭点顾客盈门,常常排起长龙。其中有家经营了快二十年的油酥烧饼店,一天就能卖出500多个烧饼。房寺油酥烧饼以面粉、植物油、动物油、五香面、

精盐、芝麻为主要原料,大小一致、厚薄均匀,用特制的三合土泥糊制的炉子烤制而成。烧饼的制作方法非常讲究,从制作到出炉需要经过十余道工序。面要在头一天发好,制作烧饼时要兑多少干面重新调和都有定数,和面用的水温也要控制好。配料更是严格精细,将饼皮擀好后用五香面、精盐、酥油面制成的“瓤”包好,再摊成饼,最后刷上动物油、蘸上芝麻就可以烤制了。房寺油酥烧饼的制作工艺精细,烤制的火候控制同样重要。烤制烧饼的炉子最初用制特的三合土糊成内胆,不能有开裂和异味,炭火也必须用木炭。随着人们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炭火烤制的烧饼越来越少,大多数店铺改用电烤箱制作。

油酥烧饼现如今已经成为房寺镇的一大名吃。在周边乡镇、县市,只要一提到房寺,就能让人立刻想到油酥烧饼。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他乡镇的集贸市场也纷纷抢占商机,摆摊设铺挂起了房寺油酥烧饼的招牌。各地在传承这一技艺的同时又大胆改进创新,像豆沙馅烧饼、五仁酥香烧饼、果酱烧饼等,各有风味。

Hash:d3d613d9a54f034ea7f0b67796158e2c1d53e145

声明:此文由 天天拉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