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湾最大百货公司和最威的酒吧街都曾在这:盐埕,繁华的代名词

轻知计划签约作者,法定代表人,平凉漫谈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你知道,高雄曾经有个地名叫做「商人之岛」吗?

打狗泻湖早在 17 世纪,就已经出现荷兰人的活动踪迹,他们曾在内海一处河口三角洲上进行交易,因而在地图上留下「商人之岛(Handelaars Eylandt)」的名称。

尔后,此地在清朝政府的统治下招徕数名盐丁开垦,设立濑南盐场,逐步形成以「盐埕」为名的聚落,日后还一度发展成高雄市区的中心,万商云集、车水马龙的盛况,宛若一座不夜城

想到高雄盐埕,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应该会是有着小吃、老街巷、驳二艺术特区的港边地带吧。从富饶的盐田鱼塭、活络的商业街道,到热闹的观光景点,盐埕见证了高雄的百年风华,无论是在地人或是观光客,都会被这里独特的氛围所深深吸引。

不过,这个「盐埕」和我们常听到的「盐埕埔」,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事实上,不只是外地人,就连土生土长的高雄市民可能也搞不清楚。原本的盐埕庄与盐埕埔庄是不同聚落,前者最早拓垦,座落在三角洲北端,后者则位于西侧一水之隔的溪埔地,两地关系密切,皆以晒盐、养鱼为业。

日本时代,官方选择在靠山的盐埕埔庄兴建车站,使盐埕埔庄成为打狗地区新的重心,到大正年间重新规定辖区后,将现今盐埕区一带的土名公告为盐埕埔,因此「盐埕埔」之名便逐渐深烙在当地人的记忆中。

1912 年起,日本政府为了扩充港口设施与市街用地,在筑港工程与市区计画的推进下,盐埕昔日盐田、鱼塭遍布的景象,被整齐的街区和崭新的码头所取代。拓展到 1920 年代末期,盐埕已跃升成工商业发达的黄金地段,身为城市政经中心的角色更持续至战后,还一度是高雄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区。

可惜如此繁华的盐埕,却在四十多年前面临都市扩张造成的商圈移转,加上土地开发饱和影响发展空间,使得人口逐渐流失而没落。尽管以往风光的「市区」地位如今不再,仍有不少旧日轨迹遗留,悄悄诉说着港都当年的繁荣盛况。

那段遍地商场的黄金岁月

曾经是打狗八景的「盐埔晓鹭」,摇身变为人车杂杳的新市街,盐埕不仅店铺栉比鳞次,还出现许多卖店与摊贩集中的商场设施,最早有1931 年成立的新乐园,后来陆续有1937 年的新兴露店与1940 年的乐天地,形成高雄极具规模的「盛り场」。

在这些商场之中,以 1936 年落成的高雄银座最为特殊。高雄银座为高雄商工会商业部员主导,向商工银行租借土地所建[2],是以前少见由民间进行整体街廓设计的大型商业开发。商店街分为外廓店铺及内廓卖店两部份,设有十字通道联通里外,神似西方拱廊街的型态,当时全台湾只有这里看得到。

不久后,高雄第一间百货公司也在盐埕诞生,楼高五层的吉井百货店俗称「五层楼仔」,1938 年开幕时是台湾建坪面积最大的百货公司。这么一座巍峨的百货建筑,象征港都大城突飞猛进的繁荣前景,不仅有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品,还能搭乘「流笼」的升降式电梯,抵达设有金刀比罗神社的顶楼,眺望市区景致。

继吉井百货店之后,另一位异军突起的选手也不甘示弱,那便是有「百货南霸天」之称的吴耀庭,1958 年在盐埕正式成立的大新百货公司。崭新的大厦外观,搭配先进的管理制度,大新百货公司不但曾获得全国最大百货公司的头衔,还引进台湾第一部电扶梯设施,吸引许多民众扶老携幼前往开眼界;顶楼设施丰富的空中乐园,更为不少高雄人创造美好的童年回忆。

此外,1973 年来自北部的远东百货公司,也加入盐埕百货争霸赛,在五福四路设立高雄店,是该公司在南部的第一个据点。

除了大规模的百货公司,盐埕小型商场的分布也十分可观,尤其战后更大量涌现。高雄银座改名为国际商场不久,另一座形制相仿的堀江商场在 1947 年间建立,成了舶来品[3]买卖的大本营,「堀江」二字甚至演变为高雄繁华商圈的象征。

1954 年在陈银柜市议员的提议下,贯穿盐埕南北的大水沟逐步加盖成商店街,由兴华、七贤、富野、大公、新乐等商场建筑组成的「大沟顶」,囊括小吃美食、日用杂货、进口洋品、布料服装、美容理发,从平价到高档一应俱全。尽管曾出现违章加盖的状况,但在 1960 年陈启川市长领导整顿下逐渐改善,并完成南段五福集中商场[4]的建设。

但自1970 年代起,高雄的商业重心已渐渐向前金新兴区一带转移,尽管创建台湾第一座地下商场──高雄地下街,以及一栋栋盖起的城中城、香港商城、七福商店街、金福记批发街等商场大楼,还是无法力挽颓势。 1989 年一场地下街大火,似乎将盐埕的黄金岁月燃烧殆尽,仅剩几座存留至今的老商场,仍扮演着时光甬道的角色,诉说曾经的风华。

曾经超越台北的票房成绩

除了是商场的一级战地之外,盛极一时的盐埕,自然也少不了日本时代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戏院。 1921 年,高雄首座西式剧场落成于盐埕街头,是堀江町通(今五福四路)上的高雄座,为戏剧、双管齐下的混合经营。

到了1929 年,又诞生另一座专映电影的金鵄馆,三层楼的内部空间更有两层看台席,使用最新的折叠式座椅,共有一千多个座位,是当时南台湾规模最大、品质最好的戏院。

早期戏院营运大多迎合日籍人士的喜好,尔后在台籍人士的提倡下,盐埕建立了专门提供台湾人娱乐需求的盐埕座(后改称寿星馆),放映内容除了日本、西洋电影外,还多了中国电影,以及歌仔戏、京戏的演出。

二次大战期间未遭轰炸破坏的金鵄馆与寿星馆,战后由国民党接收成党产,分别改为光复戏院、寿星戏院继续经营,后来1947 年初新建的大舞台戏院落成,象征高雄的城市复苏已迈开脚步。

大舞台戏院偌大的建筑格外显眼,大厅的空间可容纳一千三百多名观众,不只能欣赏电影,还曾举办美齿小姐选拔、省运拳击赛及联合音乐会等各式大型活动,后期更增设书苑、出版社、艺廊、咖啡座及娱乐场等,结合艺文的空间营运独影风骚,使得票房卖座一度远超台北。

不过,1980 年代后高雄电影娱乐的重心已移往他处,面对盐埕日渐衰退的戏院产业,有些业者改为放映二轮电影,甚至用「插片」的形式在放映过程中穿插养眼画面来吸引观众,最终撑不下去才纷纷歇业。在 2002 年光复戏院吹熄灯号后,盐埕曾长达十多年都不见戏院踪迹,所幸尚有高雄市电影馆的座落,肩负起延续地方戏院文化脉络的重任。

从菜馆、珈琲店到酒吧

说完了商场与戏院的故事,最后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盐埕早年五光十色的风月面貌。高雄最早的合法风化区「游廓」[5]位于旗后街(金旗津区北侧),1910年代末期,游廓迁往由打狗整地株式会社填筑位于盐埕的新生地,逐渐发展成歌舞升平的娱乐街区,周边街道也开始出现「菜馆」[6]这类由台籍人士经营的酒家。

像玉美楼、铜雀楼、得州楼、新春楼、高雄楼、南瀛阁及寿荣阁等,大部分集中在现今大仁路、七贤三路、建国四路一带,是昔日台湾人集中的盐埕町与北野町街区。酒家内主要贩售台湾料理,不仅有陪酒的酌妇,还可见艺旦弹唱,这些当年台湾人娱乐与社交的重要场域,如今仅存楼外楼的老建筑仍伫立街头。

此外,战前盐埕还有众多受到西洋文化影响的「珈琲店(カフヱー)」,是比较摩登的风俗营业空间,和我们今天认知的咖啡店(Café)其实是不同概念。珈琲店除了供应西式料理与酒水,还有「女给」的陪侍服务,可说是有别于传统酒家的「洋菜馆」。

现今盐埕著名的天天沙茶火锅所在的建筑,在日本时代曾是日活カフヱー,战后一度改成新高雄大酒家,1952 年开设为陈内科医院,之后陈启川、杨金虎竞选市长时都在此成立选举事务所, 间因而封这栋建筑为「政治大楼」,是盐埕少数遗留下的珈琲店空间,静静见证时代变迁。

1950 年韩战爆发之际,美国宣布协防台湾并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美军第七舰队经常停泊于高雄港三号码头,士兵俱乐部设在盐埕北边,连接两者的七贤三路也吹起了美式风情,沿街开设的酒吧全盛时期据说有近六十家业者,陪酒的吧女(Bar Girl)数量更居全台之冠,造就盐埕繁荣的高峰,街上常可见美国水兵与吧女搂抱、接吻的情景,开放的风气还曾谱出不少异国恋曲。

然而,面对盐埕逐渐消逝的黄金岁月,无论是多才多艺的艺旦,或是摩登时髦的女给,还是婀娜多姿的吧女,都已成往日「盐埕埔,看查某」俗谚里的美丽身影。

曾经拥有全台最大的百货公司、第一座地下商场、密集的戏院与酒吧,过去的盐埕,毫无疑问是港都的繁华代名词。留下许多丰富历史场域,以及有趣地方故事的盐埕,闪耀半世纪之后,即使已走过了风华最盛的时代,仍在无数市民心中,静静地绽放着迷人的色彩。你心目中的盐埕,又会是什么模样呢?

Hash:345f5111730867e44f2b77b73824f71f815ab478

声明:此文由 挖史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