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爱和责任奔赴家乡抗疫 他们是援通医疗队里的“通化人”

通化日报社官方百家号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援通医疗队队员中有几名是通化人。常年在外的通化人,因为抗击疫情回到家乡,他们内心所想如何?对家乡有什么心里话?是一种怎样的思绪?近日,记者连线采访了其中四位。

听,他们想对家乡说——  韩志峰——  “疫情打不倒英雄的通化人民,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胜利必将和一定属于我们。共克时艰,迎接春天,通化必胜!”  曾祥雪——  “通化的家人们,不要怕,冬将至,春可期,我们一直在一起。我们一定能早日迎来病魔散去、春暖花开的那天!”  张斌——  “作为通化人,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保卫家乡是我的骄傲。在这支医疗队伍里,每一位‘白衣’都带着责任和爱奔赴而来。这些日复一日的坚持,终会让凛冽的寒冬和疫情散尽,迎来春暖花开,迎来阖家团圆。”  邢益菡——  “通化加油!我们一定会度过难关,马上春暖花开了,通化这座城市一定会像原来一样复苏起来。那时我们可以去滨江路散步、跳广场舞,去中东、欧亚逛街吃美食。”

患者出院是我们最愿意听到的消息

韩志峰,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通化市东昌区人,父母和爱人在长春

他是跟随第一批医疗队到通化的。曾参加过武汉抗击疫情的他,最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家乡也遭受了疫情的袭击。虽然许久没有回到通化,但看到熟悉喧闹的街市变得空荡荡静悄悄,韩志峰的内心很不是滋味儿。

他主要在病房疗区工作,谈起工作他总是轻描淡写,说的更多的是他的团队。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是最早一支驰援通化的医疗队。他们核心专家和医疗骨干全部参加过驰援武汉、吉林重症病房及吉林舒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工作,不仅有宝贵得经验,还带来了ECMO 等支持设备。“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每一名患者,尽最大努力提高治愈率。”是他在医生当中听过最多的一句话。每次患者成功救治出院是大家最高兴的事,他说这离不开医护人员的精准诊治和细心看护,同样离不开医患之间的相互配合、心手相牵。

我愿留在重症监护区

张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护士。通化市二道江区人,父母现在二道江区生活。1月19日,她接到通知,跟随医疗队前往家乡通化抗击疫情。当天下午抵达通化,大街小巷格外沉寂,她的心里像是丢失了一件珍贵的宝物一样,久久难以平静。也是这一刻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使命。

她选择留在重患监护室工作。每次上班前的几小时不吃不喝,变成了她的日常习惯。每次下班前的“大爷大娘,虽然现在您的儿女不能来 看您,但是我每天都会来看您,提醒您吃药。”变成了她的口头语。选择在重患室工作,也就选择了要时刻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要为每一个重症患者争取最宝贵的时间,争夺每一线生的希望。因治疗需要,每天要帮助无法行动的患者行俯卧位通气,为了帮患者做到最舒适的俯卧位,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她,衣服每天都会被汗水浸透。

病房中听到最多的是感谢

曾祥雪,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护士,通化市柳河县人,爱人和孩子在长春。1月17日,她跟随第一批医疗队来到通化,第二天就进入市中心医院病房护理新冠患者。工作中,她听到最多的就是感谢。有的叔叔说:“孩子,你要是不嫌弃,就在叔叔床边坐一会,看看你们累的,你们辛苦了!”有的阿姨说:“孩子,都怪我们,自己病了不要紧,最挨累的是你们,流了那么多汗,阿姨想给你擦擦都不行,只记着你的名字,都看不见你的样子。听你的声音,你一定是个善良漂亮的好孩子”。患者的肯定和感谢都化作曾祥雪工作的动力,这一刻,她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护士而感到骄傲。

归乡心切更有些心疼

邢益菡,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术室护士,通化市二道江区人。结婚不到一年,与爱人在长春工作。1月19日,接到院里通知说要支援通化,她的内心很复杂。在疫情初期,她就一直关注着通化,因为家人朋友都在这里,很为他们担心。抵达通化时,往日生机勃勃、车水马龙山城突然变得异常安静。这哪还是熟悉的家乡啊!在难过和心疼的同时,她更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家乡尽一份力。

在重症病房的护理工作中,她兢兢业业、耐心细致。患者大多年龄比较大,基础疾病多,有时还像个老小孩。她总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照顾,希望他们少一些病痛,尽快好起来。

通化日报记者 庄新岩

主审 | 刘慧杰 审核 | 徐正 编辑 | 李蕴涵

Hash:99a16e4283c99af8a5f668b530c564317ec4350e

声明:此文由 通化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