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矿村”的“兴村之道”

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

3年前,虽然企业就在村域范围内,却已10多年都没回过村子的河北承德市京城集团董事长杨志国,不仅回到了故土家乡——宽城县碾子峪镇孤山子村,而且多了一个新身份——孤山子村委会主任。“啧啧,这可是大老板当起了小村官”。消息,像山风一样传遍全村。

在承德,京城集团何许企业?看过鼎盛王朝康熙大典的大型实景演出吗?去过餐饮夜游一体的元宝山美食街吗?游过号称塞外漓江的蟠龙湖山水画廊吗?如果说还要加上钒钛磁铁矿采选、房地产开发等多个经济实体,这些都是在杨志国麾下,就不难理解村民们奔走相告的热切兴奋了。

杨志国广受关注,孤山子村更不一般,因为人家地下“有矿”,27亿吨钒钛磁铁储量,连续能采50年以上。但由于前些年村、企之间一直分体,“有矿”的滋味,村庄、村民虽然也受益不算少,但还是感觉不够得劲。不然,就不会一二十天里,乡亲们天天满走廊排队,争着要见新任村主任了。

孤山子村中心街景 朱建军 摄

“有谈利益诉求的,也有讲村庄未来的”,9月16日,在门口坐落“一碗水端平”雕塑,寓意公平公正的村民服务中心,村党委书记刘文军回忆说。就这样,从普通群众、到村民代表、村组干部,杨志国见了村里所有能见的乡亲,也从此铁定了让孤山子村原地提升、焕然振兴的决心。

矿区边坡大植绿,再无黑尘裹村街

8个自然村、1033户人家、3022口人的孤山子,全村总面积1.73万亩,铁矿采选区就有8700多亩。多年来,采矿带来的土地征占费、安置搬迁款、家门口就业收入等,虽然有增不减源源不断,让这里早已成为人均收入的高地,但是采矿伴生的粉尘污染问题,也成全村男女老少一大心病。

“烦心到什么程度?平常日子里,我们这里老百姓喜欢自家腌制晾晒干豆腐。可是前些年,清早切块摊晒的豆腐,傍晚再去看,却成了裹着一层灰的黑疙瘩”,刘文军告诉记者,这种状况在近年,特别是杨志国回村任职以来,彻底改观了。

这变化,直接来自于矿区大规模复垦植绿的源头治理。出村后,沿着弯弯的山路进入矿区,来到一个叫二道沟的排土场,只见一道道山梁坡面上,改造好的层层梯田里,苹果山楂板栗树枝繁叶茂。如果不是特意说明,已经很难看出这里曾经是大面积露天开采过的矿场。京城集团绿矿办主任郭子明介绍,这些果树都是重新垒坝覆土造田栽植的,明年就能进入盛果期。

矿区大规模复垦还绿植绿的清洁生产场景 朱建军 摄

不仅是排土场,就是在矿采区平台、尾矿库治理上,也是同样下足了狠劲儿。采区立体生态修复、高边坡凿孔客土植绿、软基边坡覆膜营养钵客土造林,京城矿业公司在孤山子采区实施的多种还绿治污技术措施,有效破解了矿采区高陡坡、边坡修复治理难题,让这里重新呈现了“远看是山,近看成林”生态形貌,矿区正在一步步走向“在绿林中生产、在花园中生活”。

矿区绿几何,村邻最先知。“以前别说出门,就是待在屋里,都是被粉尘包围的感觉。现在你看村里房屋街道,到处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矿山、孤山村企共存建设美好家园,我们孤山子立志要做出个乡村振兴的样子来”,刘文军说。

资兴教增业态,众望中学展新姿

刘文军所说的“样子”,就是杨志国就任村主任后,专门从清华、北大请来知名专家团队,为孤山子量身定制的“村庄风貌提升总体规划(2018—2023)”,为了推进实施这个规划,3年来,京城集团每年采矿的收入都留给孤山子村,已累计投下5.5亿元建设资金。而目前投入最多的,是教育。

高标准体育场、多功能教学楼、现代化学生宿舍,如今来到孤山子村,远观近看最显赫醒目的建筑,既不是村两委、村广场,也不是村民新楼居,而是占据近半条主街,一所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初、高中一体学校“众望中学”。

加紧后期建设的众望中学,未来这里将成为一座可容纳8000名师生的中等教育基地。 朱建军 摄

“志国主任对学校可是用心了,每一处细节都要亲自审定,甚至精细到学生宿舍的桌椅床铺,都要求统一采用本色原木材料制作”,走到外墙赭红、设计新颖的众望中学大门口,县里派驻孤山子村帮助指导工作的驻村干部告诉记者。

据了解,总投资2.5亿元目前还在进行后期建设的众望中学,今年已经首批进驻在校生600人,随着各个项目竣工就位,未来这里将成为一座可容纳8000名师生的中等教育基地,也成为孤山子村传统矿业之外的一个转型业态。同时,环绕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的居住、生活、休闲配套工程,也在按照村貌提升总体规划加紧实施。

村里的校车 朱建军 摄

特色农业显生机,梅花小镇出燕北

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地处燕山北麓、长城口外的孤山子村,现在还真在干着一件让梅花尽情生香的大事——分5年投入2亿元,让20万株、2000亩用本地杏树嫁接的梅花,在这塞外冷凉之地扎根成林、吐蕊沁芳。

村中心孤山脚下的梅花,在春天盛开。 朱建军 摄

“为了让原产南方的梅花适应北方本地气候,我们特意在杭州徐州等几个地方,建立了从南到北的气候过渡苗木基地,最后才运到这里和本地杏树嫁接。”刘文军说村里培植梅花产业,实在是杨志国带给家乡的又一份大礼,“目前已经投入2000多万元,嫁接成活8000多株,栽植10个母本品种”。

孤山子大手笔栽植梅花,可不是光为了梳妆打扮自我欣赏。村里这个项目完成后,每年可销售成品梅花10万株、实现纯销售收入4000万元。同时,还能通过在本地大面积连片发展梅花基地和苗圃基地,建成北方最大的梅花观景园,打造附加旅游功能的“梅花小镇”,直接拉动当地人口就业增收。

在村中心地段,有一座锥形小山突兀而起,山上绿植繁茂、古松峥嵘,孤山子村就是因它得名。“这是我们村的地标”,一个摆摊卖菜的村民指着山顶说:“沿着周围栽满梅花树的甬道,能一直上到山顶看遍全村呢。”

走在村街上,不时看到有人家房屋外墙正在打龙骨架,“加装墙体保温层、配置取暖空气能热泵、入户大门墙体统一建筑风格”,刘文军说这是村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拟保留老宅院进行整体提升改造,由村集体出资,全部进行免费提升改造,“平均每户投入15万元,400家院户一家不落”。

从过去采矿占到谁家的房屋土地,只给谁家新楼房和高额安置费,到近年新的村两委研究决定,除此之外今后给所有村民每人每年发放3000元生活补助,60岁以上村民每人再增发3600元,孤山子在环境改善、风貌提升、业态提质的同时,村民普惠性收入也得到了显著增加。逢年过节送吃送喝不算,村里的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全部享受免费午餐、校车接送,年轻壮劳动力,一般都在矿上开车搞运输,一年一人挣个十来万不成问题。

设施齐备的村民文化健身广场 朱建军 摄

知道钱怎么挣,更清楚钱怎么用,围绕未来发展定位,致力打造体验式山水文化特色文旅村落,这就是孤山子,一个北方“有矿”村的“兴村之道”。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维福

来源:农民日报

监制:黄慧 编辑:陈艺娇

【来源:农民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Hash:72d29a470dc508cbc30eb895d8a71441839217d1

声明:此文由 潇湘晨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