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灵渠旅游景点的历史「灵川景点介绍」

导读:灵川灵渠旅游景点的历史「灵川景点介绍」 灵渠的修建历史和构造是怎样的 桂林的灵渠有什么历史? 怎样评价灵渠的历史意义?

灵渠的修建历史和构造是怎样的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它与都江堰、郑 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军南征岭南。为了解决运输问 题,命史禄于公元前223 ~前214年修筑灵渠。灵渠长达34 公里,沟通了湘漓二水,联系着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后来 又经东汉的马援、唐代的李渤和鱼孟威的精心维修,灵渠的 工程体系得以完成。灵渠的分水工程坐落于兴安城东3里的分水塘(镁潭) 中,由铧嘴和大小天平石堤构成。铧嘴高约6米,长74米, 宽23.4米,形似犁铧,把湘江水一劈为二,其上有一座亭子, 称为分水亭。大小天平石堤紧接着铧嘴的尾端,其北侧是大 天平,长达380米,南为小天平,长120米,大小天平组成 了人字形,增加了水坝的抗压力。天平的斜坡部分以松木打 桩,用长条石直插砌坝,称作“鱼鳞石”。坝的顶部铺以巨 石,巨石间开凿有斧状的石穴,灌有铁锭卡牢。大小天平略 低于湘江的两岸,从而可以使洪水能漫越堤的顶部,排人湘 江的故道。它不仅是分水坝,能拦河蓄水人渠,亦是滚水埂,能自动排泄多余的河水,保证渠内的流量处于安全的界限, 不至于威胁到渠的安全。灵渠在渠道水浅流急处砌筑有半圆形的陡堤,用来提高 水位,使船只能够通行无阻。这是船闸的原始形态,也是世 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措施。灵渠沿用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 史,其设计之精巧,令人赞叹,至今仍是兴安重要的灌溉河 道,灵渠渠中流缓水清,水光激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桂林的灵渠有什么历史?

您好!

灵渠,古名秦凿渠,灵渠、陡河,近代又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是秦代修建的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一条人工运河。分南北二渠,北渠流入湘江,经界首全州进入湖南洞庭;南渠经严关、溶江,进入漓江,可经珠江达南海。它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设计巧妙,建筑精当,是我国古代水利建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凿渠修渠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刘安《准南子?人间训》)发动了统一百越之战。向岭南推进的秦军遇到了越人的顽强抵抗。“三年不解甲弛驽,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同上)也就是说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监御史禄督率士兵、民夫开凿灵渠,经过五年努力,至公元前214年,灵渠建成。粮道修通,秦军迅速取得胜利,统一了岭南,并在岭南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在秦统一前,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流域已形成了一个内河水道网,而南方珠江水系尚未沟通。灵渠的出现正如棋眼一样,使大半个中国的水道全盘皆活。作为水运枢纽,保障了全国统一、边疆安定,对两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夫陡河虽小,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馕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赖”(清?陈元龙《重建灵渠石堤陡门碑记》)。在民国27年(1938年)湘桂铁路修通之前,灵渠都是南北运输大动脉,日过帆船上百艘。

如想了解更多,请HI我!

怎样评价灵渠的历史意义?

谢邀。

灵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秦国吞并韩、赵、魏、楚、燕、齐等6国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他命大将屠睢率兵50万,分5军南征百粤,每军要占领五岭一个主要的隘道,而占领湘桂两省边境山岭隘道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军。

最初,秦军遭到当地蛮族的抵抗,3年都没能攻克下来,军饷转运困难。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

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军迅速统一岭南。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反叛朝廷,汉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继续疏浚灵渠。

唐朝宝历元年(825年),灵渠渠道崩坏,不能通航,桂管观察使李渤下令垒石建成犁铧形的拦河坝,即大、小天平,使河水分流进入南、北渠道,并在南、北渠道上设置壅高水位以利通航的建筑物陡门。

唐朝咸通九年(868年),灵渠陡防尽坏,渠道淤浅,鱼孟威刺史将沿河40里用石块砌堤岸,用大坚木做成木桩植立为陡门。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桂林衙前秦晟监修灵渠,第二年二月竣工。 

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提点广西刑狱兼领河渠事李师中修灵渠,34天竣工,此次维修采用“燎石以攻,既导既辟”的方法,清除渠内碍舟礁石,并将灵渠陡门增至36座。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府朱晞颜修灵渠,于十二月初动工,至月底竣工。

元朝至正十四年(1345年),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乜儿吉尼修灵渠,于九月动工,至第二年一月竣工,修复了铧堤及陡门的溃坏处,得以通航。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监察御史严震直主持修灵渠,于九月十一日兴工,十一月底竣工,,由于加高了大、小天平,2座溢洪水涵泄水量较小,遇洪水时则冲毁堤岸,洪水尽流向北渠,南渠水浅,既不能通航,又影响农田灌溉。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继续进行维护。

明朝成化年间,由于洪水泛滥,灵渠渠堤毁坏严重,全州知府单渭主持维修,三十六陡中凡有缺坏者均修葺一新。

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巡抚陈元龙率通省官员捐俸修治,重修被毁的大小天平由原来用巨石平铺坝顶,改砌成龟背形,将累卵状的鱼鳞形石改用长石直竖。

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两广总督杨应琚奉旨修灵渠,由桂、平、梧、玉观察使富明安任总修官,庆远府同知查礼为协修官,兴安县令梁奇通任承修官。于乾隆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和乾隆二十年春至三月二十四日两阶段整修。

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西巡抚赵慎畛捐俸修灵渠,由桂林知府周之域监修。于九月十五日动工,至十一月二十日完工,主要维修陡门。

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洪水冲毁分水坝及南北陡堤,广西护理抚院李秉衡请旨奉准修渠,光绪十一年一月兴工,十二年五月完工,现今所见灵渠,大致就是这次维修后面貌。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Hash:28f1be04628246b5508ff111db019f91b3086a9b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