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中国民俗第一村

走西口-中国民俗第一村

该景区位于杭锦后旗头道桥镇东北约5公里处,地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部,距110国道、京藏高速公路15公里,交通便利,是临河、陕坝、磴口的三角地带,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到2010年底全部完工;总占地面积约3000多亩,其中水域面积约1000多亩,另有湿地、沙丘交错分部,整体环境植被良好,水源丰富。杭锦后旗是“走西口,走西口-中国民俗第一村,走西口-中国民俗第一村简介,走西口-中国民俗第一村-巴彦淖尔杭锦后旗走西口-中国民俗第一村旅游指南

山西旅游:走西口,右玉西口古道

图文/陶玉

右玉县杀虎口,一条由山西通往内蒙陆路关口通道,承载着千百年山西儿女生离死别的情感,记忆着"丝绸之路"的晋商文化的传承。今天,这里已成为令四方游客心醉的避暑、赏景之胜地 。

走西口是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年间中原地区人民向西部迁移的活动。

从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

“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杀虎口东南不远处有座通顺桥,通过通顺桥就踏上了西口漫漫长路,顾名思义,通通顺顺,当年走西口的人都会把平安顺利的祈求寄托在桥上。

西口古道是一条由山西通往内蒙、通往西域的陆路关口通道,“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用血泪开创的一条晋商发迹辉煌的大道,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经济文化的通道 ,带动了落后的北部地区农耕文化繁荣发展。

明末清初,由于灾害频繁和战乱不断等原因,迫于生计,晋西北大批贫苦汉子,三五成群或单枪匹马,历尽艰辛,奔波流离,像一片浮萍,怀着沉重的悲伤,凭一份信念 ,背井离乡,远走”口外”谋求生存。

当时口外有广阔土地而且还有大明政府设置的边防,因此宜农宜商。在明末清初,走西口的流民和移民数量达到了历史高峰。

这块石碑,原先写的是晋商古道,后来又改成了西口古道。

西口古道,是由墨青斑驳的石块铺砌而成,已被千年沧桑岁月打磨的光滑幽暗,上面布满了清晰的凹凸不平的车辙印,马蹄印,脚步印,时间烙印清晰而深刻,无言地诉说着岁月沧桑、繁华过往,岁月消逝了色彩和容颜,周边杂草丛生,略显荒凉。

每块石头似乎都默默承载了承重的历史,它似乎都布满重叠交错的脚印,似乎都有太多的故事,等待游人倾听。时光荏苒,带走曾经的或悲伤或喜乐的故事,留下这一条寂静的古道 ,铺开一轴久远的画卷,

“妹在家里头,我心跟着哥哥走 …… ”

“走西口,那里是个头

走西口,不知命里有没有

走西口,人憔悴了心没瘦 ……”

走出杀虎口,就算出了西口了。

2020年9月23日

作者简介:陶玉和,陕西西安人,1970年到铁道兵48团三线学兵连参加襄渝线铁路修建,1973年入伍,退伍后在西安公安部门工作,2003年退休。

编辑:李勋修《青烟威文学创作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