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7处传统古村落,九原大地感受游牧农耕交融之美

内蒙古包头

地处蒙古高原南端、内蒙古中部、南濒黄河,阴山山脉横贯其间。

这里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公元前306年筑九原城,公元前221年置九原郡,433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设怀朔镇。清朝同治修筑城墙,辟东、南、西、东北、西北五座城门,形成了近代包头的城市规模。

在包头,至今保留着许多古朴静美的古村落,一起来看看,你去过几个呢?

1 美岱召

美岱召村位于包头市土右旗美岱召镇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城寺结合庙宇。美岱召原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村落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美岱召最初是作为军事堡垒和权力中心而存在的,是众多“板升”中的“大板升”,建造于十六世纪中期。美岱召之名也是得于城堡成为佛寺之后。城中现在看到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是内蒙古地区常见的藏传佛寺殿宇的形态,建造年代同样稍晚于城墙主体。与政权东迁后在治所建造的大召等相比,美岱召佛殿由于政权发祥地的缘故,不仅不会逊色,而且更具象征意义。

美岱召因十七世纪初麦达里胡图克图活佛在此坐床传教而得名,一直延传至今,成为村名。美岱召建设年代久远,建筑规模宏伟,风格独特,保存完好。它是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而建,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寺内有大量的壁画,如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历史壁画及描绘蒙古贵族拜佛的场面的壁画都完好无损。

美岱召古城总体平面布局为不规则的正方形,四周筑有高厚的城墙。墙体用黄土夯筑,内外表层砌以石块,高5米,底宽4米,顶宽2米,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85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唯一的南门为城门,城墙四角筑有重檐角楼。

召内殿宇楼阁,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经堂”和“佛堂”组成的“大雄宝殿”是该寺最为宏伟的建筑。纵深43.7米,横宽23.2米,佛堂内20多米高的金柱一贯到顶,柱上用沥粉贴金绘制的五爪盘龙栩栩如生。殿内壁画场面宏大纷繁,造型生动,工艺精美,具有浓厚的蒙古族艺术风格。大雄宝殿之东有太后庙,世传为供奉三娘子骨灰的灵堂。大雄宝殿之西为乃琼庙。方城内北部还有十八罗汉庙、观音殿、琉璃殿、八角庙、万佛殿及达赖庙等建筑。殿内有明代绘制的壁画,画面上蒙古服饰的人物像中,有传 阿勒坦汗及夫人三娘子的画像,为内蒙古壁画中独有的一处。

另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美岱召村都要举办盛大的传统庙会,同时也是当地最隆重的物资文化交流大会。

2 五当召

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西北阴山深处,距包头70公里,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藏式喇嘛寺庙。村落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寺庙被群山环抱,山上苍松翠柳,郁郁葱葱,寺前小溪清澈,流水涓涓。整个寺院依山势建造,规模宏大,殿堂仓舍2538间,占地约20万平方米,鼎盛时喇嘛1200多人。所有建筑均采用藏式结构:平顶、直墙、小窗、白色,整个寺院山巅松柏辉映,显得十分精美壮观。主要建筑由六殿三府一堂和94栋喇嘛住宿楼组成。五当召的活佛是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称“额尔德尼.莫日根.洞科尔.班智达”,名望及地位均相当之高。

五当召的主体建筑,以八大经堂(现存六座)、三座活佛邸和一幢安放本召历世活佛舍利塔的灵堂组成;另有僧房六十余间以及塔寺附属建筑,全部房舍二千五百余间,占地300多亩。现存六大经堂为苏古沁殿、洞科尔殿、却伊日殿(显教经堂)、当圪希德殿、阿会殿(密宗经堂)、日本伦殿(菩提道学经堂)等。苏古沁殿坐落全庙的最前部,为全寺集会诵经之所。这些殿宇规模宏大,均为曲型的藏式建筑群。建筑物外墙洁白方整,开有深暗的柱廊和窗洞,屋顶为平板式四方形。主要建筑坐落山谷内一处凸出的山坡上。鼎盛时期庙内喇嘛有千多人。

五当召是内蒙古地区有名的学问寺。它为了弘扬佛法,专门设有供喇嘛们学习经典,研究佛学的学塾(札仓)。也是享有特权的政教合一寺院,设有监狱、法庭,并有武装。且建筑本身以及各殿堂的壁画和雕塑,体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3 美岱桥村

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大青山脉“九峰山”脚下,美岱桥村以其别具特色的建筑、古朴的民风民俗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民族的融合。村落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介绍,美岱桥这个名字蕴含着蒙汉两个民族的文明积累。“西口风吹来了农耕的种子,在塞北的阴山脚下生根发芽。”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及田野调查证实,美岱桥村的雏形形成于1800年前后,早期定居在村落的内地农耕移民来自山西,与当地的蒙古人互通有无、和睦相处。由此,有关专家指出“美岱桥村是蒙元文化、晋陕文化和西口文化的重要节点”。

v步入村口,一座古朴白汉玉石门楼映入眼帘,上书“美岱桥”。穿过牌楼,一条干净平整的柏油路通向村里,路两侧是一排排白墙青瓦、红色廊 柱晋陕风格的房子,房顶上的雕花形状各异。

这里还有内蒙古目前为止最大的村级民俗文化大院,位于村东,建于2009年,占地面积510平方米,由四个各具当地民风、民俗特色的展室组成,分别为:农耕生产、家园家貌、工艺娱乐、岁时婚庆。展室内收藏了村子历史变迁中遗留下来的各类珍贵物品,突出了土默川农业村落习俗样态的主题。

4 梅力更嘎查

梅力更嘎查是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位置最西的行政村,距包头市区25公里,与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相邻,南临110国道,丹拉高速穿村而过,梅力更蒙语意为“智慧、聪慧”。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梅力更旅游区和世界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梅力更召,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力更信俗”。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和环境因素造就了风景优美、蒙汉团结的嘎查发展环境。

作为我国唯一使用蒙古语颂经的喇嘛教寺庙——梅力更召。梅力更召始建于1677年,清朝康熙皇帝赐法名“广法寺”,以诵读蒙文经卷著称。该召庙有24座。1960年,因行政区划变更,归属包头市郊区(现九原区)。解放初期,梅力更召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20平方米,共有五座殿堂。大独宫“迈达尔”内的加来佛像身高八丈一尺。喇嘛最多时曾有五百人以上,内固定俸禄一百多人。

5 巴总尧村

巴总尧村位于土默特右旗峰山,距九管会所在地北约 10 公里,属革命老区,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司令部坐落于此。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落整体风貌为典型的山西村落风格,建筑分散,多处房屋破损,主要传统建筑魏家大院为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坐北朝南,分正房.厢房,凸显出高端大气,符合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

早在清朝嘉庆年间, 有一蒙古族游牧老人叫巴特尔, 来到此地, 掘窑洞而居, 以牧羊为主, 逐步发展壮大, 巴特尔老人也成为当时周围牧民的总主管, 按时主持聚会和商议重大事项等, 故此而得名“巴总尧”。后在年间, 由忻州的张姓、 五寨的李姓、 神木的高姓和府谷的魏姓一大批人口迁移巴总尧村定居, 形成了蒙汉, 以牧养农、 农牧并举的村落。

6 毛岱村

位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毛岱,蒙古语“毛都太”,汉语意思为“有树的地方”,距离旗政府所在地萨拉齐东南35公里处,萨凉公路与河将公路穿境而过,这里自古就是沟通黄河南北 交通要塞。民生渠、跃进渠横贯全境,是一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地方。村落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清初,漠西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屡犯清境,从1690年到1696年,康熙亲率清军三次征伐,其中最后一次在今毛岱村附近渡黄河时,当面向管旗都统下达谕旨,在毛岱设立官渡。范昭逵在《从西纪略》中也有记载:“八月二日,从毛岱抵哈喇乌苏,二日抵鄂尔格逊,四日抵箔头。”与毛岱同一时期命名的还有湖滩河硕官渡(今托县河口镇),这两处官渡是黄河流经绥远境内的主要口岸。未设官渡前,沿河各地渡口林立,仅毛岱附近就有十六处之多。

在今毛岱村南3.5公里处的旧河道,就是黄河南移后留下的故道。据当地老年人口口相传,从乾隆到咸丰年间,毛岱渡口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时有商铺83家,当铺6家,周边村庄为此也开设不少的饭馆和旅店。

7 楼房沟村

位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巍峨的大青山脚下,如水墨画般的传统村落,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楼房沟村落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里背倚大山,屋舍错落,石垣斑驳,满带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融的见证。低矮的石头院墙、传统的民居建筑、苍老虬劲的树干,尽显古朴的风貌。楼房沟的溪水终年不涸,缓缓流经村庄,颇有“流水人家”的味。村里的道路也非常有特色,以村南主干道,成鱼骨形向两侧延伸。徜徉在宽2-4 米的传统街巷,走黄砂铺成的巷道和石板路,仿佛回到历史。

据介绍,楼房沟村大部分村民都姓孔,清代“走西口”时从山东曲阜迁徙至此,为孔子后人。村里至今保存着孔姓家谱,村里办喜宴时,新人和宾客都要拜孔姓家谱。这份珍贵的家谱由村里的孔姓人家轮流保管。

楼房沟村之美,在于其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存。附近深处有东、西2个喇嘛洞。明末清初,这里曾经有喇嘛。村西有一口元代的古井,井水甘甜;村东北有一处黄土夯筑的赵长城遗址,立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同时,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是楼房沟村的一大特色。远远望去,散发着古朴韵味的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这些民居具有山西传统民居风格,屋顶多为单坡和双坡,屋前是大庭院。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欢迎关注

Hash:9f53859f34b66be1823dfcb562d9987ad203e9d3

声明:此文由 古村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