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名门望族吗,他们的后人怎么样了?

五一长假之前,酒食客肚子里的素材也不多了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南京那些有名的大姓家族

以及他们后人的情况吧

王、谢

三国以前的南京,先后被吴、越、楚三国占领,作为边缘地界,发展一直不温不火。

南京的名门望族,不像北方城市那么明显,朝代的更迭,战争的迁徙,不同时期的南京,名家都不尽相同。

东吴孙权的到来,使得孙姓在南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孙家势力,顺着长江,一直到达上游的荆州。但孙姓并未在南京扎根,或许与东吴的短命有关,也或许是明朝大槐树迁徙,使得山东河南成为了孙姓的主要集中地。

此后的五朝,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最先火了的是“王”“谢”两姓。

永嘉之乱,迁徙到南京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落脚在了秦淮河畔,联姻后的两家,强强联手,包揽当时的政法界和文娱界。

王姓人一鼓作气,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并在宋明时期达到了巅峰时期,成为了全国第一大姓,以至于现在十个南京人里,至少有一个姓王的。

而谢姓家族,走过了东晋“高门世族”后,并没有在这开枝散叶,后辈中也鲜有赶超谢安、谢玄之人。

颜之推(公元531年-约595年),生于建康一个以儒学传家的士族家庭,系孔子得意门生颜回的第三十五世孙,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冤魂志》、《集灵记》。《观我生赋》等。

《颜氏家训》的大名,大家应该都知道的吧?

‍‍

颜之推的祖父为南齐治书御史颜见远,父亲为南梁咨议参军颜协。

现在颜氏家族墓就在老虎山南麓。酒食客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到,根据出土的墓志、砖志、印章等文物考证,埋葬在老虎山、可确认身份的颜氏家族成员有颜含的儿子颜谦、颜约;颜含的孙子颜綝; 以及不能确认辈分的颜镇之。

总之,颜氏家族自颜含以下共七世都埋葬在了老虎山。

唐代,这个家族中的一位杰出人物,曾经来到南京,出任地方官,他就是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据记载,颜真卿将南京城西清凉山下的乌龙潭辟为放生池,后来又在笪桥、夫子庙等地建了多处放生池,放养圣灵。

现在的 颜氏后人在南京,差不多有 两三万人左右。颜真卿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换去别国做了很多年人质,之后一个儿子从医,一个儿子成为木匠,南京的颜氏后人便多是这两脉,多居住在句容一带。中华门一代原来还有条颜家巷,就是颜氏后人的居住区。

徐、常

南京的有名之士,很多都是随朱元璋凤阳而来的。

最有名的是徐达,瞻园就是他的府邸,2011年,南林大的校区里还发现了徐达后人的墓。

瞻园内的“普生泉”

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病情加重,随后去世。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殇,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

相传徐达生时有4子3女,孙9人。长子徐辉祖,次子徐添福,三子徐膺绪,四子徐增寿。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爵位,受封魏国公,靖难之变后,因反对明成祖朱棣遭削爵及禁锢东园之中,于永乐五年逝世,年四十余,其后裔就一直生活在南京及周围地区。

现在,南京还有很多徐达的后人,他们组建了一个南京市徐氏联谊会,前年还在明孝陵徐达墓举办了一个纪念会,声势不小。

至于常遇春,南京人对他更熟悉了,“常府街”和“花牌楼”就曾是他的府邸和牌楼。

常遇春是在安徽怀远起义参加刘聚的反元农民军的,后来在长江采石矶正式投入朱元璋 的大氅下。当年,常府花园中的大小池塘就有九个,号称九连塘。如今,九连塘这个老地名还在南京保留了下来。

不但是常遇春,他后人在南京也备受庇护。

如果你在南京六合区一条老街上有座古寺,建造该寺的人,就是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二世孙常泰公。

因受先祖荫庇,常家人享世袭爵位,地位显赫,受到的赏赐也数不尽,六合居所也是皇帝赐封的。常泰公晚年隐退后就被恩赐迁居六合,这座寺就是他迁居六合后修建的。而常遇春的一些后人,至今还住在庙的附近。

甘家熟悉的人可就多了。

清代的名门望族并没有延续明代,除了最有名的甘家,也就是现在的甘熙故居的主人。

甘熙祖上名人辈出,相传战国时秦国丞相甘茂、三国时孙吴名将甘宁,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大侠甘凤池与其兄甘凤泉等,都是甘熙直系祖先。

甘熙本人也非常有名,清道光十九年(1839)进士,其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等,还编有《重修灵谷寺志》12卷。其中以《白下琐言》最为后世学人所推崇。

可以说,甘家是南京的“名门望族”这点,是非常站得住脚的。

甘家的后人们发展的怎么样?单看海清就知道了。

都说海清是书香门第,这句话真不假。

本名黄怡的海清是南京着名的甘家大院后人,海清的妈妈姓甘,是著名音乐家甘涛先生的侄女,论辈分,海清要叫甘涛为“叔爷”。

手抄板 甘家家谱

另外,南京昆曲社的前身——南京乐坛昆曲组的社长是“江南笛王”甘贡三先生,他也是甘熙的后代。

最后重点要说的一家,是陈。

陈作霖(1837-1920),南京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

1868年,陈作霖随著名学者汪士铎学习古文。其间,他参加了由汪士铎主持的金陵官书局校勘刊刻经史书籍的工作,得以博览群籍。

陈作霖毕生致力于搜集地方文献,编辑史志资料,著 有两大传世之作,一是《金陵通纪》,一是《金陵通传》。其中《金陵通传》是他在今安品街完成的。

可园,是陈作霖在南京曾经的住所,地址位于 朝天宫街道市民文体中心。 陈作霖的家族在南京本身就有一定的地位,随着 陈作霖的名望日涨,他的后人和可园一起,在南京有了一定的声望。

如今, 陈作霖子孙后代们依旧居住在南京,其中不少人从事历史研究。比如陈作霖的孙子陈祖同是江苏省志的编纂者之一,记录陈作霖口述,整理、出版《可园备忘录》,而陈作霖的重孙陈鸣钟也是史学家,曾任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

图片来源网络、视觉中国 侵删

Hash:d80736ef2504cbb2cd980ffd817515571533b08d

声明:此文由 南京生活研究小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