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2000年古城,曾连接欧亚大陆,是青海北大门重要一站

文化的沉淀是历史,历史的流动是文化。谈到青海北大门,峨堡古城不得不提。历史上的峨堡,是西部边陲的小镇,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的一站,发挥着对外通商“口岸”的作用,是通往甘肃新疆、乃至西伯利亚和欧洲的辅道之一。

那时的峨堡古城拥有繁华的街市,不仅人声鼎沸,而且马嘶驼鸣,中原的商人们和来自西域的贾客们在这里汇聚。因文化和商贸的交流与来往,峨堡不仅成为青藏高原上,文化融合最为繁盛之地,经济也高度发达。

但登上新建的峨堡城楼,放眼望去,苍穹之下,过去之繁华与今日之荒凉,令人忍不住一声叹息。沿着宁张公路一路向北,越过浩门大桥,经门源青石嘴,翻越景阳岭,穿越祁连腹地,延伸触角,遥想当年,青黄的牧草已淹没了历史。

依稀可见的古城遗址令人心中难免不生悲凉。现如今的遗址城廓南北宽280米,东西宽230米,高6米,底宽13米。城内城隍庙、城外点兵台、烽燧等遗址依稀颓存。

远处,挺立万年祁连山绵亘不断。近处,轻柔的牧草与破旧的城墙耳鬓厮磨,好似历史发出了古老的声音,娓娓诉说曾经的金戈铁马和刀光剑影。在这细雨绵绵的初秋里,我似乎是看见一支商旅驼队,自东向西一路纷沓而来。

峨堡古城,始建于公元1206—1279年间,位于宁张公路与峨祁公路交汇处,系通往河西走廊交通要道,也是祁连至门源、西宁的必经之地,是古丝绸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驿站、茶马古市及军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门之称。

自汉武帝力河西走廊,打开中西交通新局之后,峨堡作为中原人走进吐蕃羌人领地的南北交通要冲,自然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但峨堡在商贸交流中的最繁盛时期还是在盛唐。大唐,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一个朝代,不论是对外贸易,还是文化交流都相当开放和频繁。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峨堡发挥了丝绸路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位置。

中国大量的丝绸、漆器、铁器、瓷器以及农业水利、冶练、养蚕等技术,均由丝路传到中亚乃至欧洲。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胡萝卜以及玻璃、海西布等也传入中原地区。当时祁连地区的吐谷浑商队也相当活跃,经常往来于东西各方和南北各地,并到达波斯等国。

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峨堡是“丝绸南路”上最大的贸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到了元代,这里又成为著名的茶马市场,以交易羊毛、茶马为主。繁盛景象与主要用途与盛唐时期无异。

虽说历史没有真相,但历史所残存的一个道理也给我们提供了无限信息。在新建的峨堡城楼边上的古城博物馆中,通过史料和文物,我难以想象在这么一个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竟是有很长一段历史的极其繁华与闹腾。

因为丝绸之路,峨堡给青海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在这里,不纯粹的只有藏地文明,随着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融合,众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这里融汇发展,使祁连拥有了古老的黄河文明与新生的河湟文化。

但在明代,由于海运事业的兴起,陆行的丝路古道远不如从前繁荣,峨堡城由盛转衰,逐渐成为一片废墟,同时大量文物随着历史而消失或被盗掘,留下的残存也仅仅只能想象历史的一隅。犹如这古城的残垣断壁,在这宁静的天空下,永远无法回到茶马市场的繁华。

2000多年的积淀,如今看来貌似只有一片废墟。但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使得这里成为青海最热门的自驾游胜地之一,也是环青海湖旅游黄金线”的重要通道

上城墙,极目四野,周边城镇集群的新兴令历史的繁荣换了张面孔,令我们在回望过去的同时,昔日的“茶马古市”又赫然重现。据悉,每年途经峨堡的游客在五百万以上,其数据相当庞大。

希望大家经过这里时,不妨停下来去看一看峨堡古城遗址,去古城博物馆里转一转。博物馆规模虽小,但一幅古丝绸之路动人的历史画卷令人清晰可见,这也是快速了解峨堡历史的唯一手段。

博物馆内陈列了不少从古城遗址里发掘的文物,如出自元代的狮面瓦当,货币、各种陶器。还有一对石狮,但这对石狮后捐赠于阿柔大寺,是一对特别卖萌的狮子。当然,峨堡地区出土的最珍贵的一件文物,是西汉时期的匈奴饰品,狼噬牛金牌饰。

但其真品如今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可复制品仍能见其精美,它以浮雕和透雕的手法,清晰可见恶狼噬牛的生动景象,表现出草原上游牧民族的那种骁勇善战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Hash:9c05f2723820a620e5a77c466dca05dd3aaeb5ff

声明:此文由 苏丹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