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席村和乾隆皇帝

丰庄镇席村,原名西李皮寨(现有李皮寨村,为东李皮寨),因清朝乾隆皇帝四十九年(公元1785年)南巡期间,驾幸该村视察,题藏头诗一首《席家村好》,而改为“席家村”,久而久之,人们省略了“家”字,而成为“席村”。

乾隆皇帝怎么到西李皮寨视察呢?这事说来话长——

1、“席家花园

同丰庄一带其它村庄一样,席村原来也归浚县管辖,浚县史称“黎阳”。明朝初年,席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至黎阳西李皮寨,在这里男耕女织,勤俭持家,到了清乾隆年间,席家拥有良田1300亩,宅院宏大,坐北朝南,临街五大间雕砖花门楼,院内建有三座“转花楼”,配房34间,骡马20多匹。席家住宅号称“席家大院”,在当地远近闻名。席家大院南隔一条东西路,路南有20多亩大的一座花园,号称“席家花园”,园内植有各种各样的名贵花卉,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席家传到“席岚”这一辈上,演绎出诸多佳话。

2、驸马招亲

话说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御驸马、黄河河务总督张宗河,久居京城,回乡探亲。张宗河乃卫辉府人,从北京回卫辉途经西李皮寨,那时候,西李皮寨村西为京官大道。张宗河回故乡探亲是私事,因此穿的是便衣,属私访,不扬名。这天他行至西李皮寨,赶上天黑并下起了雨,无奈,张宗河到席家大院门楼下避雨,恰逢一老汉在门楼下歇息,二人互相一说话,张宗河得知老汉便是这席家大院的主人,其子名叫席云升,其孙名叫席岚。老汉年迈不大管事,名叫席国英。张宗河见老汉忠诚可靠,善良厚道,又看天一直下着毛毛细雨,无法行走,便将自己的身份亮明,提出借宿。席国英作为大户人家老掌柜,早就听说张宗河张驸马的大名,巴不得高攀,闻听此意,慨然应允,把张宗河让至客厅,一边吩咐下人赶快备酒饭款待,一边让儿子云升和孙子席岚出面与驸马相见,共进晚餐

晚宴上,张宗河通过言谈话语,了解到席家的家庭富裕程度,果然是名不虚传。特别是公子席岚,年轻英俊,谈吐不凡,随即产生了将女儿许配给席岚为妻的想法。但初次相见,自己又是当朝驸马,不好意思明言。

张宗河探亲回京,把想将女儿许配席岚为妻的想法给太后奏明,太后又给乾隆通报,得到应允。

3、乾隆陪嫁

张宗河是驸马,其女儿就是乾隆和太后的外甥女。外甥女出嫁,乾隆和太后陪送了许多绫罗绸缎、金银首饰,贵重细软,应有尽有。这些都不是为奇,一般朝中大臣的女儿出嫁,也都要陪送这些的。令人大开眼界的是陪送了两件稀奇物品:吸水石和“痒痒树”。

吸水石是一块宝石,晶莹透亮,小巧玲珑,放在桌子上,夜间会发光,眼睛不能直视,直视刺眼;放在水盆里,会从底部吸进水,再从顶部冒出来,并会发出“咕嘟嘟”的响声。

“痒痒树”是两棵小花树,供观赏用,用手触摸树干,全株颤动,好像人背而被挠之感觉一样,故称“痒痒树”。

后来,吸水石被席岚的第四代孙席同彬以两石小麦的代价卖掉,几经转手最后卖到开封相国寺;“痒痒树”栽到席家花园里,谁见谁摸索,一年后枯死。后来从根部生出一嫩芽,被一席家后人移栽到自家院内,也未成活。

4、乾隆纺线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5年),乾隆南巡,驸马张宗河等伴驾随行。这天,乾隆一行来到卫辉府住下。张宗河想,要让乾隆皇帝到女儿女婿那村看看,不就为女儿女婿增光添彩、提高知名度吗?于是就奏请乾隆驾幸西李皮寨视察,乾隆准奏。

第二天上午,乾隆率领众臣来到西李皮寨席岚家。因为乾隆心里清楚,所谓视察西李皮寨,就是到席岚家看看。席岚是驸马的女婿,席家花园是全村唯一的景点,不到席岚家无处可看。

在席岚家,乾隆看到几个少妇坐在地上手持纺花车在纺棉花,很感兴趣,一问方知,原来席岚家除了男人种地,还有部分女佣人整日纺花织布,织成粗布到市场上卖。乾隆饶有兴致地走到纺花车前,向一个正在纺棉花的农妇提出自己要试纺一下,农妇赶忙笑着站起来离开纺花车。乾隆坐到刚才农妇坐的草苫子上。盘着腿,模仿农妇纺花的姿势摇了摇纺花车,却怎么也上不上线,众人笑了,乾隆也笑了!张宗河赶忙打圆场说:“万岁!这是农妇贱人干的活儿,万岁身为一国之主,终日忙于国事,日理万机,怎会让您干这个!快快请起!快快请起!”乾隆边笑边说:“这是好技术活儿!技术活儿啊!哈哈哈!”

听说村南就是茫茫黄河故道,乾隆率众臣专门来到村南察看,但见空旷的原野,处处是黄沙一片,风吹沙流,流沙茫茫,因此,乾隆返回席岚家,即命研墨铺纸,挥笔写下“南望黄流”四个大字,记载了这一带黄河故道凄凉的境况。

后来,席岚改建门楼,专门请工匠将这四个大字雕刻在大门匾上。

5、乾隆吃面条

中午吃饭,席岚命家人操办酒席,乾隆知道后赶忙制止,提出要吃河南人的家常便饭——面条。张宗河奏曰:“万岁,面条虽为河南人的家常便饭,但民间又有‘面条不算饭’之说!况且万岁难得来次外甥女家,他们怎好意思让您吃碗面条了事呢?”乾隆一听不悦,说:“朕今天非吃面条不可!”张宗河一见赶忙嘱咐女儿预备面条,张氏女为难地说:“爹爹呀!这么多人,擀不及呀!”张宗河说:“只预备皇上几个人的,其他随从人员随便!”

于是,张氏按照父亲嘱咐,擀了一大瓢白面面条,又考虑到人多,吃捞的来不及,最终上下人等每人吃了一碗汤面条。从此,人们给张氏女送了个“张大瓢”的雅号,戏称她用一瓢白面招待了皇帝一行。

6、乾隆写诗

那时候,西李皮寨村西有个玉皇阁,阁内供有西天佛祖、南海观音、玉皇大帝诸神,于是,乾隆帝闻听又率众臣专程到玉皇阁祭拜众神灵,顺便又到席家花园观赏了各种花卉,之后又到村东头灶王庙祭拜了灶王。

回到席岚家,又命人把村中长者请来座谈,了解民俗村情,当听说该村姓席的和姓刘的居多时,乾隆脱口说出:“啊,席宅刘府!”

乾隆一再告诫村中长者,要教诲子孙“多读孔孟书”。

然后即兴赋藏头诗一首:

席间少饮杜康酒,家家广积粮五谷。

村村多出栋梁材,好好攻读圣贤书。

四句诗首字即为“席家村好”,一时间,人们争相传抄,议论纷纷,都说万岁爷是让咱把村名改为“席家村”哩,“席家村好”嘛!从此,“西李皮寨”改为“席家村”!久之,呼为“席村”。

7、乾隆晚膳

据说,乾隆在西李皮寨村期间还观看了“背阁”、“十样景”、“八不凑”、“莲花灯”等民间艺术表演,特别是听了莲花灯小曲后,乾隆帝非常欢悦,赞不绝口。

乾隆帝一行在西李皮寨用的晚膳也很令人称道,留传下一首顺口溜——

黄金饭,白银汤,骨肉团聚去而光,

芹菜菠菜韭菜,红梨吃饭二朝香。

“黄金饭”即小米稀饭,“白银汤”为白菜汤,“骨肉团聚”是猪耳朵丝,“去而光”原来就是炒粉条,“二朝香”为芫荽。乾隆帝一行上午吃了碗汤面条,晚上喝小米稀饭,不过多了点家常小菜而已!——这就是乾隆帝的“晚膳”!

8、“土生户”

乾隆帝视察西李皮寨的故事本来到此已经结束,但乾隆帝与席岚夫妇之间的佳话以及因乾隆视察而产生的影响却似乎是人们说不完的话题。传说乾隆七十寿诞时,席岚夫妇进京祝寿,寿礼仅拿了四个元宝。席岚两口到了京城,当然首先到太后处报到,向太后请安,太后听外甥女说只带了四个元宝,感到有点少,众多皇亲国戚只有外甥女一家是乡下人,寿礼拿得少了唯恐皇上龙颜不悦,于是又把自己的元宝添了三个,共七个。取民间俗语“齐齐束束”之谐音,意味“齐备”、“完备”、“正好”、“恰到好处”之意。可是当席岚夫妇将七个元宝献上之后,细心如丝的乾隆帝一眼就看出七个元宝的不同之处,那三个元宝分明是母亲房中之物,和来自农村的元宝在质地、色彩诸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于是私下就和皇后议论,皇后又和太后议论此事,当得知实情后,乾隆不但没有表现不愉快,反而很慷慨、大度地说:“土生户,拿四个元宝也就不错了!”众人闻听,无不称赞皇上那种体谅人,同情人,不下看农村人的高贵品质!

从此以后,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席家”大富户,又落了个“土生户”的雅号!

9、“下马石”

乾隆皇帝视察西李皮寨,驾幸席家大院,在席家大院纺棉花、吃面条、喝小米粥的故事,一霎时像长了翅膀一样,在黎阳、卫辉、延津一带到处传颂,当地地方官员,上上下下对席岚家刮目相看,争相登门拜访,结识联络感情,攀上这家皇亲国戚。一时间,席岚家天天客人不断。那时候,官员们外出流行骑马,到达后为了显示尊贵,通报后又总是由接待方搬凳子放到马的身旁,官员方肯下马。由于来访官员众多,席岚干脆请石匠锻造了一个“下马石”放在家门前,专门侍候来访官员。一使用果然方便,于是照此锻造了三对下马石。现在在席村还保留有此“下马石”。乾隆驾幸席岚家,大大提高了席岚的知名度。有人蒙冤判死罪找到席岚,席岚一封信送达知府,知府就把“囚犯”释放;地方官征收皇粮在斗上做手脚,在家用标准秤、斗量好的数量,到官仓一量不够数,席岚大闹官仓,从此免了席家村的皇粮等等,不过这均是后话,在此不再详谈。

作者简介:张法祥,县广电局原编辑记者,现供职于县关工委。著有《延津乡村记忆》一书。

Hash:f2e2276e0fd6f4c84569baa9e5c8994506198cd2

声明:此文由 品读延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