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最古老村落——奡村的传说

张效勤先生的文章充满学术研究价值

黄河,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漫长的岁月里,她用乳汁哺育中华民族成长,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化,她是我们祖国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人民勤劳勇敢性格的象征。

——李准《黄河东流去》

在古黄河岸边,延津县西南部,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名叫“奡村”,距今已有3900多年的历史,可算得上华北平原上可考证的最古老村落之一了。

“奡”,是一个生癖字,《康熙字典》对这个字的解释是:

“音嫯(ào)。【说文】慢也。与傲通。又矫健貌。【韩愈·荐士诗】橫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又人名。寒浞子,多力,能陸地行舟。【论语】奡荡舟。”

可见,“奡”的字音自古就读作ào,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其意思有态度傲慢、文笔矫健等义。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解释中特别提到“奡”还是一个人名,是寒浞的儿子,力气很大,“能陆地行舟”,还说《论语》中有“奡荡舟”的记载。

为了弄清这个村落跟“奡”这个人究竟有没有关系,我和县文化局文管所所长张家峰、县图书馆馆长范伟一行三人,于2015年3月19日前往该村调查。

奡村,位于延津西南原阳县新乡县交界的三县边,200余户,人口不足千人,主要为袁姓。1966年,曾改村名为“曙光”,1983年恢复原名。据县文管所长张家峰讲,古黄河从村西流过,三年前他来这里时,村西北还有一段古堤,南北走向,接正北的新丰堤村,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记载的“奡村堤”即此,属古黄河堤的一段。这段名叫“奡村堤”的古黄河堤防很不牢固,经常决口。据记载,明朝时宣德元年(1430年)至成化十四年(1478年)的不到五十年时间里,黄河在这里决堤就达四次之多。我们这次前往时,这段数年前尚存的古堤已被铲平,变成了绿油油的麦田。

村民告诉我们,从前这个村叫做“奡荡舟”。村里传说,“奡是一个古代的人,力气大得很,他在沙地上能拉八条大旱船,拉过去以后,地上留下一条很深的大沟,船上装的都是兵器。”此人饭量惊人,“一顿饭能吃一石二斗米(十斗为一石,秦朝时一石粮食相当于现在的60多斤,汉朝时约相当于现在的120斤),下饭菜吃了一头牛。”村民还说,该村西北角有奡氏衙门,门前的两个小石狮子在沙压前已经遗失。20年前文管部门曾来探测过,确实存在于村西北袁某院落地下确实有古建筑物。

要了解奡这个人的情况,我们还需要了解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人——羿和寒浞,他们和奡都是夏朝初年的大名人,除《论语》外,《离骚》《天问》《左传》《史记》等古籍对这三人都有记载。

大禹治水有功,深受拥护,根据禅让制而继承了舜的帝位。大禹逝世后,按禅让制应该伯益继位接任,但大禹的儿子启想继承其父的帝位,就杀死了伯益。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开始了“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处于氏族部落过渡到君主国家的萌芽期,夏朝初期存在着夏族与外族犬牙交错的杂居景象,族群之间斗争连绵不断,这里就涉及一个名叫“羿”的人。

羿,又称后羿,这么叫是为了区别神话传说里唐尧时期射日的羿,他们二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是都神箭手,所不同的是,羿射的是太阳,后羿喜欢射的是狐狸。后羿是夏朝初年东夷(今山东省)有穷氏部落的首领,后来在一场战争中,击败了启的儿子太康,于是羿带领有穷氏定都在鉏(今河南滑县),成为了夏王朝的后(君王)。史称“太康失国”。

后羿夺权后,热衷于取乐游玩,天天射狐打猎,不理政事,把政务交给一个名叫寒浞的人。寒浞本是东夷族伯明氏部落的,因品行不良,被伯明氏部落首领驱逐,却被后羿收留并委以重任。寒浞在后羿打猎回国时将其杀死,夺取了羿的政权,还霸占其妻室,定都穷石(今河南孟县),统治夏王朝40年之久。其冢墓至今犹存,在山东潍坊寒亭区寒亭街道东冢子后村村南。由于羿和寒浞都是东夷人,不是禹和启的子孙,所以历史上把羿和寒浞统治的这段时期称为“夏无王期”。

寒浞有两个儿子——奡和豷(古音读xì)。大儿子奡,也写作敖、浇(读作ào),被封于过(今山东省莱州市西北),所以史书上对其称谓有“寒奡”“过浇”等,是过姓的始祖。

据史书记载,奡生得豹头、狼眼、虎背、熊腰。《离骚》说他“身被服强圉”,意思是,奡身上具有常人无法达到的强大力气,这与奡村居民传说他能拉数条大船在沙地行走及其食量惊人是一致的。史书还记载,奡善于水战,常以舟师打胜仗。奡受命于寒浞,率军攻灭支持夏王朝的斟灌和斟鄩(zhēnxún)部落,杀死了被后羿流放的夏后(君王)相。

乙丑年(公元前1925年),启的玄孙、太康的曾孙少康,讨伐并消灭了寒浞,少康又在过消灭了奡,少康的儿子杼也诱杀了豷。夏的王权又回到了启的子孙手中,史称“少康复国”。这一年,距离现在已经3940年了。

在今天的奡村,只要问及村名来历,必言“奡荡舟”,虽然他们未必知道这三个字的真正含义,但在封闭的小村落里,这三个字居然妇孺皆知,也着实令人惊叹。

这三个字出自《论语》,原文是: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是孔子的学生,复姓南宫,“适”读作kuò。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如果遇上有道的君王,南宫适就一定有机会出仕为官,国家不会不重用他;如果遇上无道的君王,南宫适慎言行知进退,也一定能免于杀辱的无端刑罚。”

有一天,南宫适向他的老师孔子询问:“羿很善于射箭,奡很会荡舟,都是很有本事的人,最后却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辛苦劳作,却得到了天下。”孔子并没有当面回答他,等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南宫适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是尊崇道德呀!”

对“荡”字的解释,孔子的第十一世孙、西汉初年的孔安国说,“奡多力,能陆地行舟”,北宋经学家邢昺在《论语注疏》解释,“荡,训推也,能陆地推舟而行”,而清朝大学者顾炎武认为是“以舟船冲锋陷阵”。可见,所谓荡舟,或驾舟船在水中冲锋,或在陆地推拉舟船前行。筏与独木舟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中期就已出现,夏人长期依靠黄河、伊水、洛水河畔居住,舟筏应当也是常见的渡河工具。东夷族居邻黄海之滨,拥有较高的航海技术,这是河流文明的夏后氏无法攀比的领域。奡是东夷人,“奡荡舟”的“荡”字可以说明这是一种有目的、用人力操控的航行,不再是原始的漂泊。村民传说船上装着兵器,也说明夏初的船只已经不仅是渡河交通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运输工具甚至可能是作战工具。

寒浞篡权发生于公元前1965年,奡被杀的时间是公元前1925年,那么,奡在黄河荡舟并在奡村食宿的时间就是在这40年之间。据这些史料和传说推断,公元前1945年左右,大力士奡从都城穷石出发,在黄河中驾着船顺流而下,船上装满木质和石质的兵器,到达现在奡村附近时感到饥饿,就停船上岸,推拉着他的船在沙地上行走数里,到村里吃了饭并住在该村,第二天又推着他的船离开本村到黄河里。人们惊叹其体力和饭量巨大,为纪念他修建了奡氏衙门和牌坊,后人依据《论语》里的一句话将他居住的村落改名为“奡荡舟”,省称为“奡村”。如果奡荡舟过程中食宿于此是公元前1945年,距今已经3960年了。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近四千年过去了,如今的奡村,只有环绕村子四周的沙岗,还告诉人们,这些黄沙曾经是古黄河搬运过来的。除此之外,已无法看得出古黄河的任何痕迹了。

【作者简介】张效勤,延津位邱乡人,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现供职于延津一中。

张法祥先生的文章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道

奡(ao)村位于延津县小潭乡西南,地处新乡延津原阳三县交界。这个村为什么叫奡(ao)村?奡(ao)又是什么意思?这里面大有一段来历。

上古某日,黄河决口中,一泻千里,滔滔黄水奔腾咆哮,淹没了广袤的田野和村庄。众百姓面对滚滚黄河水束手无策,只有望洋兴叹,继而逃荒要饭,妻离子散。

没几天工夫,奡村一带方圆数百里成了一汪洋大海,村庄、房屋、树木都被洪水吞没,不见一个人影!眼看这一带人类要灭绝。消息传到夏王寒浞处,夏王寒浞连忙召集文武百官,通报灾情,商议对策,指出卫国(今卫辉、延津一带)一带成了一片成了汪洋大海,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用什么办法抢险救灾,使此地水退,焕发生机?文武百官面面相觑,毫无办法。

夏王寒浞想到自己身为万民之首,白为百姓拥戴,关键时刻不能救百姓于水火,深感失职和内疚,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夏王一哭,惊动了宫外的儿子奡。奡大步流星跑进宫中,问清原因,不禁痛斥文武百官的昏庸无能。之后,请求父王只给他一只舟船,他要驾驶舟船到灾区救人。

其 他官员听了,都暗中偷笑奡的无知。因为奡是有名的大力士,生得五大三粗,膀大腰圆,一顿饭能吃下三石小米两头牛,一只手能把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但如今面对汪洋大海,你这一身力气又有何用?但奡不理睬百官的嘲笑,执意要父亲答应他出宫救人,夏王寒浞明知不是办法,但面对百官默默无言,只好一面答应奡出宫救人,一面继续和百官寻求对策。

且说奡出宫后,驾驶一只偌大的舟船,沿着水路,飞也似的划向卫国一带。沿途见树枝上有人救上船,见沙岗上有人救上船,见房屋顶上有人救上船,船上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天又来到处沙岗附近,这个沙岗比其他沙岗要大得多,沙岗上有房屋,有树木,更有一群人,他们远远望见一片汪洋之上有一只船,就高呼着,并向船上招手,示意撑船人来救他们。可是奡划着船来到到这个大沙岗附近,船就走不动了。仔细一看船下的水,哪是水呀,全是稠糊糊的淤泥。

原来此地是黄河大沙滩,用木棍往下一扎,无底深的淤泥。船上的人一个个都傻了眼。原先还有人能够替奡划划船,现在面对淤泥滩,他们一个无能为力,一点也划不动了!这时只见奡一声怒吼,迅疾脱下衣服,一个人艰难地缓慢地划起来。也不知道划了多长时间,终于划到了沙岗边。

船上的人一个个跳下来,沙岗上的人狂欢着把船拉上岸,人们看着赤着膊、一身大汗的大力士奡,无不称赞他大力无比,竟能“沙地行舟”,真是奇迹!由于船小人多,加上“沙地行舟”太吃力,奡决定又把船上的人留下几个,就又把船划走了!第二天,奡又驾着舟船,给沙岗上的人们送来吃的喝的,让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

数日后,大水落下去,大地重新焕发生机!沙岗上的人们,男耕女织,辛勤劳动,把昔日的荒沙滩建设成绿色、美丽的庄园。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奡,怀念奡,救了他们的生命、让他们获得新生的大力士奡如今在哪里?他们并不知道,奡不是凡人,而是一位神。

所以他们尽管费尽周折打听奡,寻找奡,却毫无结果。为了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他们把他们居住的这个沙岗起名叫“奡村”,还在村里修了一所院落,作为奡的家,取名“奡荡舟府”,如果单取一“奡”字为“奡府”,他们生怕后代人忘记“奡荡舟”这个历史典故,所以叫“奡荡舟府”。

再后来,当地县官看“奡荡舟府”修得不错,干脆把县衙设在这里,于是又称“奡门县衙”。奡村,从夏朝以来历经数千年,期间黄河泛滥成灾无数次,无论怎样泛滥成灾,奡村人都舍不得抛弃、离开他们的村庄,即便因灾荒逃难到外地,度过灾荒就回来了。

村内的沙岗至今保留着,无论怎样修房盖屋,起土用土,始终不动沙岗。他们要让“奡村坐落在沙岗上”的历史事实传承下来,他们要把“奡荡舟”的历史传说一代一代传下去。

作者简介:张法祥,县广电局原编辑记者,现供职于县关工委。著有《延津乡村记忆》一书。

点击链接进行投票

Hash:83ca825b9f99c538bf3cc2be2a52527d5343eba5

声明:此文由 品读延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