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屯因何划归延津管理找到新证据

延津县怎么就会有个以辉县命名的村呢?

它究竟因何在何时又划归延津管辖了?

官方简介:辉县屯村,北邻227省道,南邻原阳县齐街乡,东临封丘县应举乡,故有“鸡叫三县明”之说。宋时,辉县人席姓迁此建村,故名。后陆续有六姓氏迁入,现村内有“七姓坑”。历属辉县寄庄。民国21年(1932年)归属延津。1966年更名为“文革”,1982年恢复今名。

延津县志记载1932年划入延津,如下图:

民国政府《内政公报》第7卷 第92期,记载的中华民国内政部关于河南省将辉县屯归延津的批复,时间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七月十六日。以此推断辉县划归延津应为1934年7月16日以后。

为什么要划归延津管辖?咱们且看批复原文:

民政/行政区划事项/诉愿确定事项

二,辉县所属辉县屯改归延津县管辖奉准备案——咨河南省政府案查前准

贵省政府第一一六零号咨,拟将辉县所属辉县屯改归延津县管辖,检送地图,嘱核办等由;当经本部转呈在案。

兹奉

行政院第一九四一号指令闻:

“呈件均悉。准予备案。仰即知照。此令。”

等因;奉此,相应咨达

查照,仍希转饬其余各县积极整理插花地段及畸形区域,呈报咨部核办为荷!

咨此

河南省政府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十六日

原因现在终于找到了,却原来是为了整理插花地段及畸形区域便于行政管理。

延津怎么会有个辉县屯?

村名来历:通过多方走访,辉县屯的来历大至可梳理出以下两个版本的说法。一是驿站说。据说北宋时期,辉县屯村边曾有一条由辉县府通往京城东京汴梁(开封)的官道。辉县的官员们到京城出差公务一天内难以到达开封或返回辉县,于是辉县官府便在中途开设了一个驿站,专门为官员们提供差旅服务,以便歇歇脚第二天继续赶路。由于其具有官方性质土匪刁民少有袭扰,在其周边居住的人也越来越来多渐渐地就成为了一个村庄。

二是政务监察说。据说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真正了解一个地方的吏治情况,除了采用官方巡视巡察惯用方式外,还会启用县与县之间相互监督的方式来了解各个地方的吏治情况。于是,辉县屯村的先祖们就受辉县官府的委派来到现在这个地方来监督当地的吏治情况,并定期如实向辉县官府汇报,再由辉县官方上报至朝庭。上方为了得到一个地方的真实吏治情况,不至于辉县屯村民受到当地官府权力干预,就赋予辉县屯村民许多特殊的待遇。比如其可以不归当地官府行政管辖,比如其惹了官司,只能由辉县官方进行处治,当地政府无权干涉等。渐渐地辉县屯就成了一个独立于县域之外的村庄。

村内庙宇:或许由于辉县屯在历史上一直都比较独立的缘故吧,其村内所建的庙宇也比别的村庄相对要多出许多。

其中当数 送子奶奶庙、关帝庙、文昌阁等最有规模和名气 。一个村若有送子奶奶庙、关帝庙或许根本不足为奇,因为那基本都是旧时代一个村庄的必须配置。

如果一个村里还建有一座相当规模的文昌阁,那就足见她在远源流长的历史上长河中对地方文脉培育涵养的的重视。

辉县屯村的文昌阁位于村中偏东南方向的文昌位上,虽只有盈盈三间,但却也建的拾阶步步登高根基高出地平面一米有余,外表古朴雅致斗拱飞檐翘角,四红漆明柱环绕雕梁画栋,室内文昌帝君神像高大肃穆威严,丝毫没有村中庙宇贯有的小家子气。

环绕文昌阁瞻仰一周让人不由浮想联翩,辉县屯村之所以人才济济新人辈出,或许与之有莫大的关系吧!

村中七姓坑:据村中74岁的席继选老先生介绍,目前位于文化广场南侧的“七姓坑”基本还是原来的模样,由村中的七大姓氏共同管理着,村中的人们都把它当作一处代代传承的文化遗址保存着保护着,根本不存在挤占、倾倒垃圾和私自破坏现象。一座坑虽不大,虽不深,多少年来它却见证了村中各姓氏间的和睦相处相融共生的生活状态。

鸡叫五县明:在延津民间许多人都把辉县屯的地理位置叫做鸡叫五县明。其实不然。据席继选老先生介绍,鸡叫五县明其实另有他村。不过这个村子早已不存在了,现在有迹可循的只有一些偶而出土瓦砾。这个村子就叫祥符营。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年间,延津县东七八里处的位庄、马滩铺、牛博士寨、辉县屯这四个村庄分别受延津、原武、封丘、辉县四个县管辖。就在距四个村约二里之间,曾有一个不足二百人口的小村庄,名唤祥符营。该村既不受延津、原武管,也不受封丘、辉县管,而归开封附近的祥符营管。五个村庄正好归五县管。

每当天刚破晓时,只要祥符营的鸡一叫,其他四个村的鸡就跟着叫,于是五个村庄的农民便闻 声起床开始辛勤耕作,为此就有了“鸡叫五县明”之说。

Hash:00cc385bcf2a21e61b0bf2407aec6c551d5ff197

声明:此文由 品读延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