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苏羊,一个被尘世所遗忘的古寨

前 言

苏羊,洛河岸边一个小村落,位于宜阳县张坞镇的西南高地上。传说这里曾是云中坞的所在地。听到这里,你是否如我一般,对这个村落有一种超然红尘之外的感觉呢。

苍屋老树,离世独立

临崖而居,非仙即道?

苏羊古寨之所以称其“古”,是因为苏羊曾是公元前5000—3000年前的仰韶—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苏羊遗址”的所在地。这里曾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许多文物,目前已被确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重点单位。

这些石器,是亘古记忆的种子

路边顽石,谁知其文采斐斐

寨内处处可见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及石拴马桩、石马槽、石碾盘等。古寨古风犹存,著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羊竹马即出于此。

苏羊竹马,把历史唤醒

至今,古寨里依然传承着千年非物质遗产“苏羊竹马”,让古寨的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据传,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将孙武与吴起,后人将他们操练军队的各种阵法,演变成民间传统的舞蹈形式跑竹马,并靠心传口授代代相传至今。如今每逢年节,附近的人们聚集于此,表演、欣赏苏羊竹马,热闹非凡。

宜阳苏羊,一个被尘世所遗忘的古寨

文/刘武汉

关于苏羊古寨的历史,民国二十二年苏羊筑寨碑载云:清同治元年,我高祖刘君万邦不忍土匪骚扰,始率村民筑寨自卫,确保苏羊数十年富庶平安。后因风吹雨摧,年久失修,民国二十二年,寨首刘炳荣又率众重修,增其石壁,固其要隘,加岗设哨,日夜守护山寨的安全,善莫大焉。

往事如烟,逝者如斯,自1862至1948年苏羊解放,这近一个世纪苏羊人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不可详知。但从现存的街道布局、四合院落、石碑匾刻、明清家具,还有更多老年人的口述回忆,那时的苏羊人应该是过着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农耕生活,苏羊村起码也是方圆几十里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崖居人家,抱朴生活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从至今尚叫的古地名,如寨首府,东车院、菩萨庙、关帝庙、大南街、小北门、铺门外、东门外、后街、兰家庄、马家胡同刘家祠堂、大戏楼、小戏台等,可以想象苏羊村当年的规模和盛况。特别是1924年修葺一新的南寨门和北寨门,铜墙铁壁、固若金汤,蔚为壮观,至今仍是苏羊村的一张名片

据说,日本鬼子来时,我村村民刘四夫一人守寨,当他从寨门上看清楚日本鬼子已兵临寨下,便举枪”叭、叭、叭”一阵横扫,打得鬼子晕头转向,丢盔弃甲,弃寨而逃,至今传为佳话。

我记忆中的苏羊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且能与时俱进。有谱可查的,在我的祖父、曾祖父以上几辈祖先中就出过孝廉、举人、生员这些名闻乡里秀才大儒。解放初的农村崇尚耕读传家的传统习俗,尊师重教,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因此我的父亲从中南军区司令部转业后,先是安排在宜阳县政府工作,后来却在奶奶的劝导下,弃政从教做了教师。那时节,在不足2000口人的苏羊村,仅公办教师就有20来个,加上民办教师和在外工作的工人干部,苏羊村可谓是人才济济的文化重镇。至今尚存的苏羊学校是解放后张坞乡西区唯一的一所中心学校,七峪坡、平泉石门、留召,甚至花果山上的一些学生也不辞数十里来苏羊寄宿求学。数十年来,苏羊学校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从北京到地方,天南海北都有苏羊学子的深深足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66年前后那几年,我把它称为苏羊村近代史上的”贞观之治”。在那中国农村大部分还处在黑灯瞎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时代,苏羊村率先利用洛河水建起了西半县第一个水利发电站,早早地品尝了“寨上寨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曙光

苏羊人在享受着“点灯不用油,磨面耕地不用牛”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同时,思想觉悟也逐步提高。紧接着文革开始,毛泽东思想家喻户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观念深入人心。白天,苏羊人在高音喇叭播放着《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为革命种田》等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革命歌曲声中,挥镐荷锄战天斗地;茶余饭后,又在激越悠扬、有板有眼的《朝阳沟》、《李双双》的豫剧旋律中,分享着丰收的喜悦。现存的苏羊人民舞台上,当年十天半月就会上演一场电影,苏羊人在享受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也从新闻纪录片中及时捕获科学种田的先进经验和信息。

红色样板戏已消失,苏羊竹马还在

春节到十五,由我们苏羊团支部“毛泽东宣传队”自拍自演的现代戏《朝阳沟》、《李双双》、《掩护》、《红灯记》,以及结合当时农业学大寨形势自编自演的一些二人转之类的戏剧小品也轮番登台,向贫下中农灌输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那几年,正月里去苏羊看大戏已成为周围十里八村村民的一道精神盛宴,能在苏羊村结一门亲戚,也使其它村村民感到由衷的自豪和荣耀。年末季终,劳模、先进分子都要上台接受大队的嘉奖和表彰,相反,谁要是做了损公利己的坏事,也要上台去反省检查,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判。

那年头,谁家人病了都有人争先恐后地抬着往医院送;婚丧嫁娶,全村人都要送贺礼前去帮忙。特别是谁家盖房子,根本不用找人,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都去助工帮忙。1964年我家翻修上房屋,前来干活的人像赶会一样,有的浇水,有的和泥,有的撂瓦,有的砌墙。本来准备了30多套吃饭用的碗筷,结果来了八、九十人,没办法,老爸又到集上买了一扇猪肉回来,蒸了几大笼,吃饭时大家一人一双筷子围在一起,吃完蒸肉再轮着喝汤。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全都是心甘情愿无私奉献,现在想想那场面、那情节、那年代,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真叫人思念和感动。

道不拾遗,令今人无限感慨......

如今,苏羊村已被河南省定为屈指可数的传统文化村落,苏羊竹马也已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诸众多新闻媒体。随着花果山西区七峪沟、西佛寺的相继开发,三元河大桥的建成通车,以李贺故里光武庙连接花果山、苏羊古寨这一旅游圈的接轨,苏羊无疑又迎来一个新的春天。苏羊寨有着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旅游优势,怎样才能迈开自己的步伐?怎样才能跳出贫穷落后的现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并早日分享改革开放带给苏羊人民带来的红利,勤劳、善良、质朴、智慧的苏羊人盼望着这一天。

老井,乡愁.....

从1978年高考离开故土至今整整36年了。36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我一回到家乡,一看见那黄尘古道、百年老屋、断壁残垣,还有那些背着犁、赶着牛,起早贪晚、窝里刨食的父老乡亲,我的心里就不是滋味。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还是这座山,水还是这方水,百感交集,难以释怀——

这一方山呀,这一方水,

这一方山水多么淳美。

山上浸透了父辈的汗珠

水里流淌着母亲的眼泪,

这方山曾经饱受凌辱,

这方水至今茹苦含辛,

洛水滔滔,逼人浪迹天涯

伏牛巍巍,叫人梦绕萦回。

这一方山呀,这一方水,

这一方山水返璞归真。

这山上传说着多少故事,

这水里流淌着多少金银,

山给我一身铮铮铁骨,

水给我一腔灵气智慧,

巍巍伏牛,塑造我侠肝义胆,

滔滔洛水,激励我高歌猛进!

附视频:苏羊竹马

鸣 谢

本文图片来自老冒、船城一布衣等网友,视频来自宜阳在线,在此特别感谢。

Hash:0f4da277f810dc0416f4141d5987f4df319c5ca1

声明:此文由 永怀河洛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