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紫金山家喻户晓的二十二景,你都了解吗?

导读

紫金山工业生态旅游区位于上杭县城北25公里的旧县乡和才溪镇交界处的紫金山,西濒汀江、南临旧县河,怪石嶙峋,耸峙天表,素有“杭川第一名胜”之称,是首批“国家矿山公园”、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景区山环水绕,风景秀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金、铜矿,可供开采的黄金储量在146吨以上,铜矿储量在200万吨以上,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铜娃娃戴金帽子"。主要景点紫金山金矿露天开采场麒麟顶观景台、金矿第一选矿厂、黄金冶炼厂等。

或许现在的紫金山与先前的太不一样,很多原来的景色基本上也都被铲平,消失殆尽了,于是湖洋的李群选老师整理了紫金山二十二景文章,带我们回忆曾经的紫金山。

紫金山,位于上杭县城之东北三十余里,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它西濒汀江,南临旧县河,峻峭秀丽,为上杭第一名胜。过去,工作之暇,邀上三、五个好友,清晨启程,迎着青草味道的空气拾阶而上,踏着暮色残阳蜿蜒而下,虽然有些疲惫,但,金山那“时而暖翠晴岚之杳霭,时而碧桃红杏之纷披,时而珍禽奇鸟之飞鸣,时而暮鼓晨钟之响答”的美景秀色,令人流连忘返,心怡气爽。

然而,昔日流泉飞瀑、嶙峋天表、洞幽峰峻、苍翠如画的美景已不复存在了。为使后代子孙能从文字中领略金山风采,在睡梦中神会金山美景,我经过多方走访、努力捜索,再认真梳理整合、充实润色修饰,整理出来,以飧后人。

过去,游人上山的路有好几条。东面可从上杭旧县行上去,北面能由上杭才溪同康村走上去,南面有小道从迳美村爬上去。这三条路都窄小而曲折,所经景点不多,只有沿途当地人才从那里上去。外地人和西面村寨村民游览紫金山走的是西面的那条稍宽的石砌路,这才能把绝大多数景点串起来。

那我们就沿西边这条路从杭城出发吧。首先在杭城坐车往杭庄公路走三十五华里到达武平县中堡镇悦洋村石北坑自然村口下车;然后坐船到对岸金山脚下自然村;从那开始沿石砌路拾阶而上,一会儿上石阶,一会儿过横排、斜排,即可见一座茶亭(访源亭),石砌路从亭中从容穿过。你的紫金山旅游景点欣赏就此开始了。

第一景,访源亭

亭中有联一副:“武陵当日宸游地;洞里如今只看花”。

亭外坡缓,乌箕和小灌木混生,除了冬天,其他三季均有鲜花盛开,煞是好看。特别是农历七、八月遍地硕大黝黑的“当泥哩”,鲜甜爽口,惹得你口水欲滴;九、十月到处可见的“十月乌”,紫黑闪亮,像黑珍珠一样,讨人喜爱,尝一尝,甜甜得让你难以忘怀。此时,停脚片刻,走出亭外,或观花摘果,或追逐嬉闹,也另有一番风味哟。

第二景,一天门

悬崖峭壁,幽谷春深,遥看百丈飞瀑犹如白绢二匹,高悬树梢,飘荡摇曳,雾雨花珠,缭绕在层林之间。旭日东升,站在一天门,极目远眺,紫金山宛如窈窕淑女,上披绿衣,下穿黄裙,腰系彩带,随风飘拂,袅袅欲仙,分外妖娆。一天门堪称风景胜地,有诗为证:

金山高耸绝尘寰,行到山中别有山。

万籁寂时开一线,山门无锁月常关。

在进入一天门前的一个拐弯的天然石屏上,“胜境”两字映入眼帘,非常醒目。胜是繁体字“勝境”的草书,行云流水,苍劲有力。

过去,一天门有一开口小屋作庵,供奉着三五尊菩萨。庵门路沿边凸起一石屏障,这石屏障向庵一面有两条鲤鱼石刻,其上一条头向左,下一条头向上形成一个“T”字形。传窖书偈语云:“鲤鱼前,鲤鱼背,有银冇人爱(要)。”当地游人到了那里大多都会根据偈语参悟一番,寻找一番,看能否有幸找到藏宝之地。许久以来,不曾听说有谁所获。

第三景,面盆湖

过了一天门,转过一个弯坳,路旁石壁有一汪泉水,形似面盆,常年盈盆的山泉,清冽甘甜,常作上下游客解渴水源补充之所。

第四景,五龙寺

再转一个大弯,就是“五龙寺”。昔日寺内陈列有二十四位天尊,十八尊罗汉;西有摘星楼,东有龙泉阁。前人有诗为证:

古寺庄严号五龙,悬崖峭壁白云封;

暮鼓晨钟频入耳,千山万壑尽罹胸。

相传此寺庙是为了纪念五位为保一方平安不惜拼死血战的壮士而修建的。

第五景,一琴桥

出寺门往右行十多步,有一石桥,桥下泉水叮咚有声,静闻之似有人在鼓琴。

第六景,“桃源洞

右拐弯不到百步,见一去处,众山回抢,幽静超绝,杀路下到谷底,坐石上见其小小溪中水清澈底,只可惜水太清则无鱼;溯流而上,见一石壁高十余丈,流水从石壁顶端倾泻而下,构成一条天然的水帘,此叫小瀑布;下有一洞,幽邃莫测,人不能进,静听听,洞内隐约有声;由谷底寻路上至路口,抬头偶见对面石壁上大书“唯善同登”四字,此即为金山一名胜——“桃源洞”。前人有诗赞曰:

缥缈仙源别有天,一身疑带武陵烟;

危岩果熟啼猿急,古洞云深舞鹤翩。

“桃源洞”,面积不大,仅一千多平米,过去也建有寺庙。但早已坍塌,瓦砾满地,仅存几株老朽的桃树,苟延残喘。而石壁上,“惟善同登”四个大字,笔划浑厚,字体端方,入石寸许。

据说古代有一落泊秀才为报答汀江遇险时船夫救命和金山寺院在他落难时的接济之恩所提.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秋月,寺中僧尼将此题字拓印并凿刻在秀才在它旁边读书的悬崖壁上。以启迪后人,懂得怎样做人。

第七景,古中峰

位于金山之腰,犹如孤岭中悬,过去这里有座寺院名叫古中峰。我记事起只看见这里仅存些瓦砾。一块长二三米,宽近一米的石碑,上书“古中峰”三个苍劲有力的正楷刻字,随意的仰躺在废墟之间。

第八景,麒麟殿

过了古中峰,危梯半插,拾阶而上,便是有名的“十拐八弯”。游人气喘吁吁地经过“十拐八弯”到达坡顶,过一段向西缓坡小路,穿过一扇由阔叶林围堵的弧形屏障,就踏入了紫金山的心腹之地——麒麟殿。

麒麟殿是金山昔日最大的寺院,大雄宝殿的上座“玉皇大帝”,中座是“玄天大帝”,下座是“坐莲观音”,旁边是“地藏王”、“花公”、“花母”等一百余尊菩萨;宝座两侧,左有石狮,右是石像;堂前两根擎天大柱上,浮雕着两条张牙舞爪的腾龙,神态逼真;下厅的正中是一座鼓楼,鼓楼嵌镶着一块巨型石浮雕——麒麟,你看它扭头向天,凸眼吐吞,气宇轩昂,挺立远眺,极目江山;汀江和旧县河,有如两条白色的练带,飘动在金山之蔍。真可谓:

五云秋日雨,千仞谷风寒,

荡胸星斗真堪摘,天柱崖嵬涌大观

第九景 “天葬地”

麒麟殿正上方一二百米,是此殿左右两条山脊的汇合处,汇合处向上隆起形成一个小小山峰,这就是“灵山顶”。在灵山顶前的山窝里,一块裸露一面的巨石形成石屏,石屏正下方中间有一个向内凹陷的自然洞穴,洞穴深八九米、高六七米、阔十来米。洞穴靠内壁正中横躺着一口比当地土葬时用的木棺稍大的石棺,石棺露出大半个侧面,另一小半深陷石内。石棺异常逼真,棺盖与棺身之间似有微微缝隙。这就是石棺——“天葬地”。它背靠灵山顶不偏不倚,步步登高。面朝汀江河,如一条玉带环抱。远处群山连绵不断,此起彼伏,如雄狮耍舞,似蛟龙腾飞。左右两边的两条山脊,像是两条蓄劲待飞的龙,真乃风水宝地也。据说这“天葬地”就是蛮王无心恶葬爷爷的地方。

第十景 一石三景

从麒麟殿大门出来,往右上走一百来米向前方看,可见“一石三景”之“石”,远望如一株硕大无比的莲花耸立于天地之间,当地人俗称莲花石。走近莲花石,从正面看,此石简直就是一头活生生的华南虎,只见它雄踞莲花石上,虎视眈眈,雄风抖擞,不怒自威,大有君临天下的气度;从侧面看,此石酷似一匹怒吼的巨狮正瞠目裂眦,大有横扫天下群雄独霸一方的威仪,阳刚之气毕现。从下面往上看,刹那之间,你也许会头皮发麻浑身惊颤,只因为这石太像一条巨蟒猛然蹿起且昂然仰起的头部,愕视之下,巨蟒正张开血盆大口,势欲吞噬一切,寒气逼人。

据说古时狮子、老虎、巨蟒为争夺紫金山金铜矿,而爆发一场激烈的争斗,把这一带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后经观音菩萨点化,三兽幡然醒悟,冰释前嫌,义结金兰,将三者躯体融为一体,共托莲花,永保紫金山的祥瑞祯和.久而久之,老虎、狮子、巨蟒就变成莲花石,紫金山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观:“一石三景”。今日紫金山金矿矿部前有一座山头,酷似观音坐像。人们说,此处正是当年观音点化狮子、老虎、巨蟒弃恶从善之所。

第十一景 燕子岩

在麒麟殿东南方向的那条矮矮的环抱山脊上,一条小路穿过山脊。在脊背陡峭的山坡上披荆斩棘蜿蜒曲折地攀登而上数百米,一个大洞口向着东南方向。洞内幽暗幽深,那就是人们唤作的“燕子岩”。借着手电的光我们沿洞匍匐而下。次生岩结构的洞壁,日久月长,慢慢风化,风化的表层泥茸茸的铺在壁上,一抹就往下掉。大部分洞段有人头高矮,能顺利前进。个别洞段仅三五十厘米高,要四肢着地艰难地爬着进。进去二三十米后,就听到有飞禽来回穿梭于洞内噼里啪啦的声音,人们说这就是石燕,所以取名为燕子岩。

燕子岩主洞,大约一百来米。主洞之外,不时有叉洞分支,大多都拐去一看,都不太深,据说紫金山像这样的洞有一百多个。是宋代人在紫金山上发掘金、银、铜矿的挖矿洞。燕子岩是最有名的一个。

第十二景 出风洞

出了燕子岩,由山凹里取道往“西天崖”,约一小时,才能由坑底爬出来,过一段横棑,再踏上石砌路,走不远,在一个平台凹进去的地方,一块岩石裂开一条小缝,缝中夹着一根像禅杖的石棒。在缝隙的上方的岩壁上,“天然扇”三个数寸大的正楷字,苍劲有力,入石三分,我们叫它“出风洞”,那块岩石叫“风扇石”。 拿根小草置于缝前,小草飘动,翩翩起舞,但谁也不知道风从何处飘进?却从此处飘出。游客暑天上山至此早已香汗淋漓,坐在石缝前,那从缝中飘出的缕缕清风凉爽中似含冷峻,沁人心脾,十分受用。用耳倾听,内隆隆有声。

游人在天然扇稍作休息,享以清凉,回到原来的上山之路,继续前行。

第十三景,西天崖

西天崖位于灵山顶脚下,坐北朝南,俯览汀江和旧县河,远近奇胜尽收眼底,崖下有一洞,此洞有一小厅及二厢房一后屏,可容十多人住宿,后面灵山顶恰似一把太师椅。

第十四景,“龙井

从西天崖往东20米处有口旱井,井深40米,口小肚大,从来无水。西天崖左侧200米处,即可见“龙井”,从井之北面看起来,形似张口之龙,上唇长下唇短,中有一石,状如龙舌,嘴含清水,深不可测;无论雨水汛期或是久旱无雨,井里始终保持恒水位不变。

据说龙井与汀江河的龙钩潭相通,故而永不干涸。龙钩潭的水鸭被漩涡卷入,就会在龙井冒出。在龙井放只水鸭,赶其下潜,也会在龙潭冒出来。龙潭水高水低,水清水浊,龙井也跟着变化。特别是春夏发大水时,汀江河水饱含泥沙,水浊泛黄,黄浪滚滚,这时龙井也水浊而黄。若是如此,相通无疑。只是龙井比龙潭高了近九百米,是什么力量让水上去的呢?有人说龙井底下藏有金银财宝,加上银币硬币眨着精光。曾有贪婪之徒,垂涎井底财宝,邀上三五个贪伴,提着戽水工具,欲把龙井之水戽光,窃底之宝。哪知戽了三天三夜,那直径不过三四米的井水,竟然丝毫未下降。殊不知龙井与龙潭相通,汀江之水,就你几个,戽得干吗?

另外,观光游人常把硬币投入水中,硬币左右飘摆缓缓而下沉入井底,靠近外沿的井底硬币如星,精光闪闪;把龙井中的水装杯中能高出4毫米不外溢;取水泡茶,香醇无比。

相传有一得道道士离开发祥地紫金山时赋诗一首。诗曰:

山似

道行私胜

路曲弯无底心

水流山金缘结善果

响潺潺金山善种多宽自

金叫啼啼鸟百德德聚财来心

山美景秀杭川金积先财祈君劝尘

天苍宝赐天井龙山暮鼓灵山顶上洗埃

泽福播人间心底存私听中庵麟麒声渔木内

贪顽诫道天勤酬祸惹方五龙寺里晨钟响中峰寺

读者朋友,您知道这首诗该怎么念吗?

第十五景,“蛮王洞

从龙井往北上至山梁,再往北看,只见一片光滑如墙的石壁中有一岩洞,洞壁犹如金砂砌成,隐约可见洞内金光闪闪的交椅、茶壶、茶杯,以及收兵锣、催兵鼓等,这就是“驻兵岩”,也叫“蛮王洞”。

相传北宋年间,这一带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当时,南方沿海数省被称作南蛮,所以,起义军的头儿叫“蛮王”。据说这紫金山就是起义农民军的大本营,“驻兵岩”就是蛮王的总指挥部,所以,后人把此洞叫“驻兵岩”或“蛮王洞”。

第十六景,“五子骑龙”

由原路返回西天崖,远眺灵山顶,只见一条山梁直下龙井, 宛如一条蛟龙从天而降,其山顶五座高达数十米的山峰,宛如五位英俊的武士,依次排成一行,骑在龙的背脊上,人称“五子骑龙”。

相传,“汀江五龙”紫金山除暴安良时,在紧急关头汀江河里的龙王显形飞临紫金山,神助“汀江五龙”肃清悍匪,震慑妖魔鬼怪,赢来了金山一带清平世界。但汀龙因私自显灵触犯天条而受到玉皇大帝的惩罚,被化成了一道势如从天而降的龙山。而在龙背的“汀江五龙”也因气力已竭,精魂升天,化作了龙背上五块异峰突起的山峰。为了纪念五位除暴安良不惜拼死血战的壮士,紫金山附近村庄的百姓将龙峰到龙井这一段景观取名为“五士骑龙”。金山景观,雄奇壮丽,尤以“五士骑龙”为最。 如此景观,撩人诗兴,明代文士顾元镜吟曰:

膏盲片石与涓泉,况是层峦泻远端。

挥尘五云沧海近,振衣千仞谷风寒。

追陪杖履心期合,指点团瓢眼界宽。

济胜几人堪伯仲,劳劳应羡冶游难。

第十七景,灵山顶

站在灵山顶的小峰上,大有“一览众山小,登高我为峰”的感觉,犹听见天风吹着海涛,声震群山隆隆作响。

极目远眺,汀江河像一条彩带,弯来曲去,翩翩起舞,急滩白,深潭蓝;一重山隔着一个村,一条路连着一个村,山山相连,路路相通,村村相隔;北看才溪、通贤、南阳、官庄;东望旧县、白砂、蛟洋;西能眺武平高梧一带;南可览杭城、庐丰一片。真仍极目杭川舒啊。

第十八景,“金山晓旭”

杭川八景之一。黎明前登上灵山顶观日出,只见远远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霞,降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红霞,真美极了,就像那深壑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佛境,真:“具有迥绝人寰之想”。 有诗云:

金山何磅礴,屹立东北隅。

群峰所宗仰,峻绝凌空虚。

矅灵出海底,云雾豁然除。

阳木流光彩,阴条畅以舒。

上有飞仙迹,飚车接蓬壶。

逍遥成大化,治世歌唐虞。

第十九景“十八巅”

沿灵山顶而下,随山峦优美的曲线,如穿横排,似披锦带,此即谓“十八巅”;游人至此,如凯旋而归的壮士,引吭高歌,当地民谣:“登上灵山顶,泼过十八巅,人在云中走,佳景在眼底,心也开来口也开,山也巅来人也巅”;右边徒壁如削,一落千丈;左脚下光滑草坡,一滚到底。

第二十景,仙人桥和蛮王墓

转过山巅,即可望见,搭在两山峰的半腰,各自朝对方伸出一截的石板,几乎相接的“仙人桥”,飞架蓝天。如能从“仙人桥”上飞过到达对面山峰,即可见到蛮王墓了。

第二十一景,凉伞石

溜过十八巅,一下完山坡就可以看到一大石,石脚五人合抱粗、数丈高,此为金山最后一景了,远看似磨菇,所以又叫“磨菇石”;近观像撑开的雨伞,伞面好似人为特放的一大石,足有丈余宽,上有鲜花异草,人可望不可及,下有一坪甚宽。传说,蛮王曾在此伞顶上下过象棋,研究过军事谋略呢。

走下去便是“猪兜隔”,到此时太阳已经西斜,绝大多数游客带着一身的疲惫,心满意足地回家了。假若如此,那可大错特错了,金山还有一大景观你却错过了。要浏览此景,得租条船只,划到汀江河的龙钩潭靠近北岸才能较清楚地看到。好多游客虽然知道此景,但因为有点麻烦,无奈地望河兴叹,而摇摇头悻悻而去。

第二十二景“杨文广石像”、“蛮王石”和“拖刀泐”

在紫金山麓汀江河龙钩潭北岸石壁上有一条巨大缝隙,缝隙的右侧岩壁上,站着一尊身披盔甲,手执金枪,威风凛凛,怒视龙潭水面酷似古代将领的石像。石像天然生成,惟妙惟肖,可能有二三十米高,这就是当地人说的“杨文广”石像。

游人在参观欣赏石像时,都会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如果将船划到江对岸向着的石壁上的石像大声呼问:“杨文广,昼哩啊还早?”呼叫完,立即会传来 “还早” 低沉的回声,好像是杨文广答你所问。这是由于“杨文广”石像所处岩石除那条裂缝外,岩面较平而光滑,相隔一百多米对岸的声波碰上岩壁返回。声波的速度是每秒330米,隔河两岸一个来回也就300米左右,约1秒,于是回声比呼声慢了一秒钟,一秒差不多两个字节,回声比呼声弱很多,前面的被呼声所掩盖,听到的只能是最后的两个字节,即“还早”。

而离“杨文广”石像不远处的汀江河心的龙钩潭潭底,河水清澈时可见一块状如大鳖的石头,传说这就是蛮王石。

“杨文广”石像往下游方向二百多米有块像猴头一样的大石,据说是当时紫金山猴王带领猴兵在此镇守而拓像于此。

“杨文广”石像对岸稍下处,山体好像突然被某种巨大力量拦腰劈开,形成一个宽二三十米不等、上宽下窄的巨大缺口到山脚。迳美村及其周边汇聚的泉水、雨水从那缺口流出汇入汀江。缺口两边的裂石犬牙交错,似有互补的现象。当地人称此处为“拖刀泐”,也有人叫“拖枪泐”。

据说北宋年间,金山的蛮王起兵造反后,依仗金鼓、金锣、金盆和三石麻子兵、四升豆子将等宝贝占山为王,到处攻城夺郡,声势浩大,惊动了宋室朝廷。皇帝下旨派杨家将的杨八妹、杨文广姑侄二人领兵二十万前来征剿。杨文广姑侄二人设计打败蛮王后. 蛮王逃到汀江的龙钩潭边,见大势已去,走投无路,只好跳入潭中对追来的杨文广说: “我就潜入潭中千年不起!你奈我何?”伏在潭底,历久就变成了一块蛮王石。

杨文广见蛮王一直不起,也高叫:“那我就万年不走!”拓像在石壁上成了一块显像石,守着蛮王不走。

到此,紫金山的优美风景已经浏览完,你该可以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本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李群选收集整理

来源:上杭旅游

Hash:8cadb676e563002ad8fc9ddbc596af22adb66469

声明:此文由 上杭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