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历史文化古城(镇) :千年古县 悠悠行唐

导语:斑驳的城墙铭刻着沧桑的印记,花木掩映中的古建筑承载着辉煌的过往……在河北,有这么多的城镇,它们伫立在时间的彼岸,用最冷静的目光看着世事变迁。它们是见证者,也是诉说者。现在小编带你走进千年古县——行唐,听一听这里遥远的故事吧!

行唐孔雀湖暮景(图片来自网络)

行唐县,地处河北省西南部,隶属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元前291年(赵国赵惠文王八年)置南行唐邑。秦置南行唐县北魏去“南”字为行唐县,后曾易名章武县、永昌县、恒阳县等。2009年被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在行唐县城南,玉城公园旁边,有一巨石,上书“千年古县”,成为行唐县新的标志性建筑

历史长河中的行唐

行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南王庄、南贾素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聚居,劳动生息。

【始为南行唐】

尧自唐(今定州北唐城村)赴平阳即帝位(前2357年),南行历此地,因名南行唐。夏商周分属并州、冀州

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初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前296年)后,属赵国。赵惠文王八年(前291年)建南行唐城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割真定地置南行唐县,治所在今故郡村,属钜鹿郡。二世元年(前209年)武臣立为赵王,属赵。

西汉初,属赵国恒山郡。文帝时改恒山为常山郡,属常山。景帝三年(前154年),夏改常山郡为中山国,属中山。东汉因之。三国时魏改南行唐属常山国。晋及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均属常山郡。

【改为行唐】

北魏去“南”字为行唐县,属恒山郡。太和十四年(490年)行唐改置唐郡,县治移至夫人城(今曲阳县石城一带)。二十一年(497年)郡废,县治复归。熙平中(约517年)移治犊乾城,即今龙州镇。隋属恒山郡。

长寿二年(693年)周改为章武县。神龙元年(705年)复名行唐县。大历三年(768年)于行唐置诋州,辖灵寿曲阳、行唐。九年(774年)州废,县属恒州。

五代后梁开平初(907年),又改行唐为章武县。后唐元年(923年)复名行唐县。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改行唐为永昌县。后汉乾佑元年(948年)复名行唐县。宋属真定府。元改行唐为恒阳县,属保定路。明仍为行唐县,属保定府定州。清属定州。

民国3年(1941年)属保定道,17年(1928年)废道,属河北省统辖。27年(1938年)晋察冀边区建立,属冀西区,同年秋,划归冀西区三专区,29年(1940年)改属冀西五专区,32年(1945年)晋察冀区第四专区,35年(1946年)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翌年又改属四专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河北省定县专区,1954年撤销定县专区,改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并入新乐县,1962年复置行唐县。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为石家庄地区,行唐隶之。

灿烂文化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行唐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曾有教道和回教,加之现有的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成为儒、释、道俱全的宗教体系。

据考,东魏天平、北齐天保年间,行唐县即有佛教活动,现具有出土文物有铭文的最早的为北魏永平三年。据清县志载,当年全县建有较大规模的寺院54座,各种庙宇数以百计,且多建于唐、宋、元时期,尤以元代为盛,今仍存封崇寺、香莲寺、琉璃庙和阿牟院遗址等佛教建筑,见证了行唐古县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香莲寺始建于宋宣和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城隍庙始建于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为境内现存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建筑。琉璃庙始建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因外部装饰全部采用琉璃构件而得名,此庙虽小,但为我国仅存的一座全琉璃外饰建筑的庙宇,故颇受文物界专家重视。位于磁沟村南的清凉寺,今虽已无存,但曾是北方佛教圣地五台山下的第一大寺,且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寺中“三菩萨壁画传为吴道子所画,留下了许多美妙的传说,其艺术风采令今人称奇,因而激励当地人世代崇尚和学习绘画艺术。遗憾的是,这幅壁画珍宝于1926年冬被外国人强行买走,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清凉寺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曾是五台山旅游的第一站,因处在南北交通古道——“皇道”旁,不仅是南方诸省僧人朝拜五台山必经与小憩之地,而且是南北商贸交流之所,成为造福一方的圣地。

枣乡文化

行唐作为千年古县、红枣之乡,是我国红枣文化的富集区。千百年来,行唐人民和枣树相依为命,庄稼绝收、食不果腹时,靠红枣维持生计,度过饥荒,并为其存在和衍生进行了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斗争。因此,枣树是行唐人民的精神之树、生命之树。人育树、树养人,人树合一、息息相关。由枣树衍生的枣乡文化世代传承发展,成为古县行唐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其中流传着很多的民间传说,在红枣传说中,流传最广的是许由、女英植枣的故事,许由和女英也一直被枣乡人作为“箕山公神”和“枣神娘娘”所尊崇。箕山位于行唐县城寨乡、口头镇境内,是许由“出生隐居、广植枣树、拒受尧禅”故事的发生地。上古时期,许由躬耕箕山、名声在外。唐尧建都平阳,年事已高,欲把九州部落长的职务禅让给许由,并将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他。许由拒受禅位,逃匿箕山,躬耕而食,潜心研究红枣园林,开创隐逸文化先河。

“龙”地文化

《史记·秦始皇本纪》:七年(前240),“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由柯有庆主编的《史记》中华国学经典本对“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做出注释:“龙,在今河北省行唐县;孤,在今河北唐县北;庆都,在今河北望都县。当时三地皆属赵”。“龙”地指的是行唐。

行唐与“龙”相关联的地名(建筑)有20多个,包括龙洞、龙宫、南龙岗、北龙岗、龙兴庄、上龙门、中龙门、下龙门、黄龙港、龙泉书院等,还有当代命名的龙州镇、龙州商城等。在很多文化传说中也提到了,比如唐尧访贤在箕山、玉皇大帝出上方、朱棣清凉寺镇龙、康熙御封龙兴米、乾隆题诗在箕山等,无不与象征帝王之龙的传说有关。

孝义文化

行唐一直流传着二郎孝母升仙的故事,龙州镇西关村建有二郎孝母庙。元、明、清时期,行唐人郄祥、谷仕廉、李咸庆等先后被当时的朝庭册封为孝子,成为行唐历史上孝义人物的代表。现在的县志上记载有郄祥的事迹,翟营乡中龙门村的一块孝子碑则记录有李咸庆的孝德故事。

红色文化

行唐县有着众多的革命遗址,包括上南庄烈士陵园、红领巾水库等200余处。每一处遗址都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每一处遗址都是一座鲜艳的红色地标。其中,有着较大影响的遗址包括中央工委在行唐遗址、华北育才小学在行唐旧址以及美军观察组在行唐旧址等。

历史名人

许由,字武仲,上古高士、隐逸鼻祖,有三帝之师之称。史载,许由祖籍阳城槐里,侨寓行唐。《方舆纪要》《畿辅通志》《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以及《汉书》等历史典籍中,均有许由隐居行唐相关记载。公元1764年,乾隆皇帝巡幸五台山途中,驻跸行唐,曾作《咏箕山》诗四首。诗曰“桑田沧海几回更,此地千秋识遯亨”,充分体现了乾隆皇帝对行唐千古隐逸之地的认可。在行唐,许由不仅是一位上古高士,还是大枣鼻祖。当地人创作的神话电视剧本《中秋红》,将许由刻画成一位有着知己之名、知人之智,甘于淡泊、勇于奉献的务实者形象,体现了千百年来行唐人民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

张仪,行唐县上方村人,生于五代后汉时期。成年后,张仪受得道家真传,曾常年在武当山采药炼丹,修成之后云游四方,多有逞强扶弱,扶困济危之举。史载,宋徽宗曾宠信一个叫林灵秀的道士,对其言听计从。林道士奏言,行唐仙道张仪颇著灵绩,应上应天意,下顺民望,敕封张仪为玉皇大帝,以保国祚绵长。宋徽宗闻言,深以为然,立即诏令天下,遍设庙宇,全国各地纷纷竖起张玉皇牌位。今行唐上方村玉皇庙虽已不复存在,但县志中仍留有为张玉皇立庙记载。宋徽宗敕封张仪为玉皇,为行唐成就了一位历史名人,行唐也因此成为玉皇大帝故里。

郤縠(公元前683——公元前632年) 行唐县城寨村人,春秋时期晋文公麾下忠臣名将。之前,曾跟随重耳度过了19年的流亡生涯。重耳复国后,被赵衰举荐为三军元帅(中军将)。城濮之战中,从庙堂筹划到到攻城用计,从被庐阅兵到临终寄言,从充分显示了郤縠的军事才华和忠臣本色。大唐诗人刘禹锡称:“自从郤縠为元帅,大将归来尽把书”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赞曰:为文无出相如右,谋帅难居郤縠先”,从而确立了郤縠中国儒将第一人的历史地位。

李左车,西汉南行唐史家庄人,赵国名将,曾为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在井陉之战后,李左车被韩信拜为座上客,向韩信献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计。曰:“将军千里远征,一举破赵,威震天下。然士卒饥疲,锋锐已尽,若屯兵齐、燕坚城之下,胜负难决。此时应抚恤百姓,犒劳将士,同时以优势兵力向燕国进发,以造声势,迫使燕国顺从。一旦燕王顺从,齐国就会闻风而服”。这就是兵书上说的先虚后实之法。”韩信采纳了建议,很快取得了燕、齐国土。

(根据新华网、河北新闻网、石家庄日报等整理)

Hash:1b6f661c3ba546e045ec6e135e16ea13d317ca49

声明:此文由 长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