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曾经连接起了江阴南通无锡,现如今记住历史的,却只有一座桥

马镇位于江阴南端,东与文林接壤,西北青阳为邻,北与璜塘毗连,南部无锡堰桥、长安仅一界河之隔,境内低田芦荡散处,河浜水塘错杂, 是典型的泽国水乡。

清邑志记载:“马镇,地势高下错置,南滨大河,与梁溪接壤。旧市明季毁于倭,今贸易多涉青旸、璜塘诸邻镇。”马镇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梁大同元年(535),渤海太守费衡就在境内建造慈云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马镇乡境在明代以前属金凤乡凤巢里。

据明正德年间江阴县志记载:有凤自西北飞来,至慈云寺筑巢,故名金凤乡。清康熙三年,重划镇保,拆金凤乡为二,其一为马镇。清光绪年间,马镇现境域分属马镇镇、泗河镇、泗河乡、璜东乡民国时,分设马镇、北渚、岐山等乡,解放初,设马镇乡。1951年设马镇、北渚、河北、璜东4乡。1957年合为马镇乡。1991年改置镇。2003年马镇、璜塘、峭岐合并为霞客镇,2007年霞客镇更名为徐霞客镇。

马镇是宋、元时期江阴南通无锡的邮递必经之地,宋代东路往常熟的急递铺在马镇境内有后马、杜店(杜典)两个;元明两代东路在马镇地区的有后马、寺庄二铺。马镇老街,并不在现有的马镇镇区街上,而是在如今镇区东南角的马镇村。宋代时这里是江阴、常熟两邑驿马交接之处,马匹驻歇地,江阴无锡交界且有大河相隔,河边设有马镇汛,必须由士兵用汛船摆渡,为此在大河北侧建立了驿站,供急递铺人员住宿休息,明初形成小市集称为“马镇”集市。马镇集市濒临大河而建,占地数十公顷,商贸繁华,明时毁于倭。明景泰丙子年,大河上建造了马镇大桥,随即马镇成了江阴与邻邑间的水陆交通要道。

马镇地名沿用至今已经有800多年历史。马镇集镇清光绪年间建有缫丝厂,马镇因驿站而兴市,可惜清末遭倭寇烧毁抢掠,后来复建,规模亦不大。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马镇集镇上仅存南北长150米,宽3.5米的一条街道,开设有副食店、日用商品、饭店、茶馆、药店、理发、肉铺、茧行等9个店铺。只有到了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为马镇集市,才热闹点,不过依然比不过附近的北渚和湖塘里老街。

这次来到马镇村集镇,几乎看不到老街的遗迹了,能让人记住历史的也许只有马镇大桥了。马镇大桥为明景泰丙子年(1456)明朝江阴解元徐泰建造的石拱桥。马镇大桥横跨江阴与无锡惠山区的界河上,全长32.5米,高5.5米,桥顶宽3.1米,桥堍宽5.3米,桥北坡有23阶石级,南坡19级石阶,拱劵为青石,桥面和桥身为青石和花岗岩。马镇大桥东西两侧石柱上有石刻对联。西联为:“蟹爪浪汹银,万斛水流巡北渚;虹腰波映玉,一举山势接西胶。”东联为:“砥柱锁鲸波,百须绿将芦荡远;咽喉呼鸭浪,一泓碧傍竹村流。”

界河河面开阔,水面有五、六十米宽。那时,马镇大桥凌空跨河,使被界河隔断的大路变通途,也结束了之前靠义渡过河的历史。现存于马镇大桥北堍的一幢三间的房子便是当时的驿站,亦称邮铺,往来邮差过驿站在此换马交邮。驿站是专门递邮送信的交接站,宋、元、明、清官府在马镇设邮铺。驿站也是古时过路马匹的驻歇地。马镇大桥较陡,过往邮差必须下马牵马过桥,而且马镇驿站就在桥北下坡后的正中央骑马人必须过驿站后才能上马。因此,骑马人远途而来,必到驿站中憩歇。现存的驿站也是江阴唯一所存。

据了解,马镇大桥桥北驿站墙壁下坎有石碑一块,上面记载着此桥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系冠带义民徐景南(徐霞客第十世祖)和同室孔氏出资重新修造,马镇大桥于民国年间重修。马镇大桥于1985年列为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江阴市水利农机局对马镇大桥再次整修。

(内容转自新浪甲乙丙博客)

————「江阴吃喝玩乐」————

江阴最小资,最时尚,最IN 的餐厅,酒吧,咖啡馆和品质生活文化资讯

欢迎长按下图指纹或微信搜索“hanguo388”关注

Hash:0f72c69e08ced513cc1243e5f02cf89a863d8d91

声明:此文由 江阴吃喝玩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