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油田,中国石油人不忘的记忆

玉门,不仅是中国抗战时期的石油重镇,更是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城,为中国的石油产业提供了大量经验与人才基础,而在石油资源枯竭之后,这座城市趋于没落,无论是市政机关还是产业核心都已搬离老玉门城,然而玉门仍是众多玉门人与中国石油人不忘的记忆——

脸谱:

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家喻户晓的“名人”很多。因大庆石油会战而被人们熟知的“铁人”王进喜,便是出生并奋战在玉门石油开采一线的工人。而他不过是无数从玉门驰援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业建设者中的一员。

钻井闯将——王进喜

王进喜(1923年-1970年),甘肃玉门市金乡和平村人。15岁到玉门油矿扬子公司当小工,后到运输课驮运队赶马车。1950年转到凿井部当钻井工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1956年11月23日,王进喜率领贝乌五队用12台拖拉机将钻机整体搬至新井位,创下当天搬家、当天安装、当天开钻的“三当天”纪录,开创了中国石油钻井史上钻机整体搬家的先河。

1958年10月19日,贝乌五队钻井进尺达5009.98米,创造了全国钻井月进尺的新纪录。贝乌五队获得“钢铁钻井队”荣誉称号,队长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

1960年3月,王进喜率1205钻井队赴东北参加松辽石油会战。

玉门油田的开拓者——孙健初

孙健初(1897年-1952年),出生于河南濮阳县,192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采矿系,1934年至1938年先后三次勘查玉门石油。1938年10月,他怀着开发石油、支援抗战的坚定信念,牵着骆驼来到冰天雪地的玉门老君庙旁,帐篷中住宿,老羊皮御寒,进行地质勘查。1939年8月,他确定的老君庙第一口油井获工业油流,从此拉开了玉门油田开发建设的序幕,也翻开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第一页。曾著有《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祁连山一带地质变迁史略》等,是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是玉门油田开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连山下的“冬青树”——郭孟和

郭孟和(1907年-1983年),山东即墨人,1938年进乌苏油矿工作,1945年到玉门油矿工作。1949年,他积极参加护矿斗争,迎接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2月8日,郭孟和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玉门油矿解放后的第一批中共党员。

1951年1月,为提高钻机利用率,郭孟和率钻井队打破惯例,冒严寒,战冰雪,在海拔2500米的玉门青草湾地区钻井获得成功,开创了我国石油史上冬季钻井的先河,被誉为祁连山下的“冬青树”。

钻井

从上世纪30年代使用德国和美国造的木制顿钻钻机开始,玉门油田使用的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钻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使用从德国和美国进口的旋转钻机和旋转、冲击两用钻机及艾迪尔-30钻机。上世纪50年代,主要使用从苏联罗马尼亚进口的Y-4-5型半气动控制深井钻机。上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国产大型钻机,钻深能力和钻井水平不断提高。

1939年3月,玉门油田从延长油矿调来两部德国和美国制造的木制钻机,钻井井深可达200米。图为玉门油田第一代钻机。

1942年,玉门油田从美国进口的艾迪尔-30钻机,钻深能力900米。这种钻机是美国专为中国制造的,比美国本土的同型号钻机小一号。图为玉门油田第三代钻机。

1960年3月23日,玉门油田C-3201钻井队使用国产第一部大型钻机,在鸭儿峡油田311井开钻。图为玉门油田上世纪60年代的钻机。

2013年,西部钻探公司首次在玉门鸭儿峡油田尝试工厂化钻井。图为工厂化钻井平台。

炼油

玉门炼油从上世纪30年代的茶壶嘴炼油起步,奠定了我国炼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玉门炼化在国内首先建起了化学脱盐、催化裂化、氧化焦化、分子筛迭合、常减压等装置,使加工精度和深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世纪90年代,年250万吨常减压装置建成,玉门油田炼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

1942年,玉门油田与美国UOP公司合作建成我国第一套达布斯裂炼装置,提升了原油加工深度。左图为达布斯裂炼厂。

被誉为全国炼油行业“五朵金花”之一的尿素脱蜡装置于1963年建成,缩短了中国与世界炼油先进水平的差距。图为尿素脱蜡装置。

1939年5月,玉门油矿购买了70加仑的蒸馏锅,开始炼油,被称为“间歇性立式炼炉”,人们形象地称这种炼油方式为“茶壶嘴炼油”。这是中国现代炼油工业的开端。图为“茶壶嘴炼油”场面。

1997年,玉门油田年250万吨常减压装置建成投产,提升了玉门油田炼油加工能力。图为年250万吨常减压装置。

来源:中国矿业报

!!

Hash:9f01713ed885b87ef926c8119d82003815057890

声明:此文由 矿业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