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丨石堆——屹立在草原上的活化石

说起石堆,也许你会觉得再寻常不过,无非就是石块或砂土堆积而成的堆子,可别小瞧它,在蒙古族人生活中石堆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石堆蒙古语称为敖包也叫脑包,多以石块或是砂土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起来,中间填上砂土,呈圆包状,通常包上会竖起若干木幡杆,挂上五彩绸、经幡、布条,旁边插满树枝。敖包是草原游牧民族智慧的产物,见证了游牧民族从古至今恢弘而沧桑的风云历史,每一座敖包背后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像屹立在草原上的活化石在游牧民族的心中闪亮。

敖包——草原上的引路人

敖包一般都设在各路口的交叉点、缓坡、山岗上,是游牧民族辨方向、求生存而动用的智慧之举,在茫茫的草原上很难辨方向,敖包的初始意义,便是路标,是指示道路和边界的标志,是游牧民族的引路人。

敖包——缅怀先辈的载体

游牧民族每逢路遇敖包,必下马参拜,其缘由可能和古时蒙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在传说《化铁出山中》,说游牧民族的祖先居住在额尔古纳山中,后来迁徙到草原上,游牧民族离开自己的发祥地,不忘祖宗,用石块垒起敖包,呈山状,象征祖籍的山岳从此成为祭祀的对象,以缅怀先辈,寄托思念之情。

敖包——游牧民族的守护神

在蒙古族民众的心中,敖包汇集了天地万物的神灵,保佑着草原风调雨顺,人畜两旺,为了表达对天地万物的崇拜感激之情,祈求天降富庶吉祥,蒙古族常常祭祀敖包,除了路过的行人进行日常祭祀外,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敖包已经成了蒙古民族的习俗,通常在农历五月十三日进行,仪式大致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仪式结束时,按着顺时针方向绕敖包转三圈,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蒙古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祭敖包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牧人在举行了传统的祭祀仪式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等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并开怀畅饮,尽兴狂欢。其间,老年人要取出圣水给畜群洒注。敖包文化发展到今天,历史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使它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来源:内蒙古旅发委

Hash:e8cd74f2899662e832b4229946ed4981060be243

声明:此文由 通辽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