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九拐十八巷绝版老照片,看哭了!

六安,我们的家乡,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地方,她用富饶的土地和丰厚的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六安人。尤其是近年来,六安的迅速崛起和发展,让我们作为六安人,更增添了一份自豪和骄傲。在城市的发展中,老城逐渐远去,新城慢慢崛起。那些承载了老六安人太多记忆的建筑,也许你已记忆模糊,但只要见到,就必定会有回忆。

今天起

皖西日报融媒体将陆续推出

【城市生长,六安70年的瞬间】

系列六安老照片

与您一同回到那个记忆尘封已久的年代

......

一个城市的记忆符号,不仅仅是她的建筑风格、民情风俗、山水风光、民俗风情、也不仅仅是飘荡在民间娓娓相传的典籍掌故和风云史记,而是更具传承魅力和故事隐藏性的地名。她将美妙浪漫的故事镶嵌在每一条街巷道路、每一座院落楼宇的名子之中,只要讲起名子就想起它的故事,讲起故事即想起它的名子。天长日久、岁月留痕、竟形成了一个城市独特而丰富的地名文化。

上拐头:地片名。北外街与西街交叉处。北端洼,此地高,故称,也为六安九拐从北至南第一拐。

历史上的六安城,历经沧桑,城址变迁频繁,城名多次变更,城市建筑毁建交替,构成了众多拐拐巷巷、纷繁复杂的建筑格局,可惜很多古代宏伟建筑和民居,或毁于兵燹,或毁于自然灾害,讲起六安的老城和地名,最绕不开的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九拐十八巷和六安人对九拐十八巷的那割不断理还乱的丝丝情结。

潘家拐:地片名。武庙街与鼓楼街交叉处,旧有潘家油坊,以此得名。由北进城第二拐。

书院拐:地片名。鼓楼街由北向南第三拐,清乾隆初年创立赓炀书院,故称。

茶叶拐:地片名。鼓楼街由北向南第四拐,原有两家茶叶店,故名。

仓房拐:地片名。鼓楼街与云露街交叉处,由北向南第五拐,清朝时钱粮仓库设于此,亦称长丰仓。

人们常说的九拐是:等驾拐、鱼市拐、茶叶拐、仓房拐、书院拐、潘家拐、上拐头、田家拐、大井拐。大多以商业特征或者地域特征命名,如古楼大街从北至南由北外街的上拐头开始,街的走向是南北向,至潘姓家族居住的潘家拐到古赓阳书院和民国时期的安徽省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的书院拐又变成了东西向;而从书院拐向前直行又变成南北向了。

鱼市拐:地片名。黄大街与东门大街交叉处,亦是鼓楼街终点。旧为水产集市中心,尤以卖鱼居多,故称。由北进城第六拐。

大井拐:地片名。西接鼓楼街,东至万寿寺路,有一井,故称,为六安九拐第七拐。

田家拐:地片名。云露街与箭道巷交叉处,清末明初,为田氏公所,故称,为六安九拐第八拐。

等驾拐:地片名。相传,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路经该处,文武百官在此等驾,故名,为六安九拐第九拐。

古楼大街弯弯曲曲、宽宽窄窄依次经过了设有官家仓储的仓房拐,专卖茶叶的茶叶拐,卖鱼和买鱼的市场鱼市拐,然后跨过黄大街在老城南门入城口的草市街口,就到了乾隆爷下江南时文武大员在此等候接驾的等驾拐,民间也有叫迎驾拐的。

五福塘巷:北接鼓楼街,南至小关帝庙街巷。原为一死水塘,解放后填塘建房,形成巷道。

龙须巷:北接文庙街,南至云露街。主巷中有三条岔巷,无名,取吉祥之意,故名。

花井栏巷:南接西大街,北至金陵巷,井栏石雕花纹,故称。

棚场巷:位于棚场西侧,南接东大门街,北至大井拐。古时在此搭棚设考场,招考举子,故名。

而在云路街通向东大街的街巷中,又散点着以田人家居多的田家拐,在和平巷与城隍庙巷的拐角处有一口水井的大井拐,这就是九拐的来历与方位,顺着九拐都走到了,你也就基本上把六安老城逛得差不多了。

书板巷:西接鼓楼街,东至和平巷。据说,清朝时,刻书板和印刷匠人聚集于此,故名。

和平巷:北接云露街,南至大井拐。原名虎皮巷,民国初年,改为和平巷。

关帝庙巷:东接武庙街,西至盐店巷,位于关帝庙大门口,故名。

火神庙巷:西接盐店巷,东至五福塘巷,旧庙已毁。

而所谓的十八巷,只是为了对应拐数九的一个虚数,实际上它远远不止这十八巷: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书版巷、塘子巷、扎笔巷、和平巷、棚场巷、龙须巷、观音寺巷、关帝庙巷、万寿寺巷、城隍庙巷、九拐巷、牛角巷、翠花巷、盐店巷、霍老婆巷。

金陵巷:东接庆安街,西至花井栏巷,街口原系金陵会馆,故名。

九拐巷:位于书院拐东侧,巷中拐弯抹角,故名。

小观音寺巷:东接黄大街,西至城墙根,因与观音寺相对应,故称。

塘子巷:南接头道巷,北至东大门街,传说此处有古河一条,填平设卧龙、华园浴池,名澡塘巷,后称今名。

它们从老城的北端开始沿着古楼大街向南伸展,它们似点点珠玉,有序散落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之中,起着穿针引线连点成片的功能,也把散落在老城的历史典故串联成篇,留传至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茶余饭后,谈古论今的不倦话题。

新巷:东接鼓楼街,西至庆安街,相传庆安街住户上鼓楼街,需绕道而行,为使方便,民国初年,在此开一通道,故名。

南通巷:西接文盛街,东至竹丝巷,原称茅厕巷,名称不雅,后更名。

六德巷:东接武庙街,西至盐店巷,昔称烂泥巷,后改为皋陶所奉之【六德】之意为名。

小牛角巷:从庆安街至老城墙根,巷道弯曲似牛角,故称。

老城区改造使古城六安旧貌换新颜,老街巷被高楼大厦所和宽阔的大街所代替。“九拐十八巷”正在消失,有些“拐”或消失,或成半边拐,有些巷已成了半边巷、半截巷。

观音寺巷:北接西大街,南至南门塔

升平巷:由潘家拐自东转南,东至解放北路,巷内两处厕所,称茅厕巷,后改为升平巷。

扎笔巷:由鱼市拐至西大街,据说,清朝时巷内住制笔人较多,故称。

二道巷:东接文盛街,西至黄大街,由南进城的第二道巷,故称。

“九拐十八巷”有可能不久就会全部消失,成为老一辈六安人记忆中的历史故事,但是在这些巷拐的基础上新建而起的是更加宜居的园林滨水城市。

夏巷:东接鼓楼街,西至便门街,据说,巷内一夏姓,居住早,故称。

三道巷:东接文盛街,西至黄大街,从南门口至此,为第三条巷道,故称。

翠花巷:东接武庙街,西至盐店巷,巷内曾有人卖绣花,制作精巧,故名。

惠民巷:西接文盛街,东至南通巷,传说,此巷居民贤惠仁义,故称。

六安九拐十八巷,是构成六安老城城市框架的主要支点和城市历史的经脉情源,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符号,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它们是这座城市的根,也是这座城市的魂。

大竹丝巷:西接文盛街,东至解放南路,相传,旧有何少爷,刘家公馆,两家院内载竹伸至墙外,形成巷道,故名。

中和巷:从东门大街向北转西,至城隍庙巷。

小竹丝巷:南接南通街,北至竹丝巷,该巷中间,又一岔巷,故称。

如今它已经成为离我们渐行渐远的记忆符号,但它又作为六安古城文化标杆性的遗存,也成为老城百姓绕不开、舍不得、丢不掉的记忆。

来源:《记忆 ·皋城》 刘杰 著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正超、张文娟、沈夙婉

Hash:2ecdcc946fa14b6593dbbd3420c4299cb3ad77c1

声明:此文由 掌上六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