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西岸之榆林六县抗战往事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哺育了中华儿女,还在抗日战争时期,用她那坚韧的胸膛,阻挡了日寇的疯狂进攻,保护了黄河以西的广大人民免遭日寇铁蹄践踏。而黄河西岸的广大榆林儿女,也用他们顽强的意志、英勇的斗争,粉碎了日寇一次次进攻,让“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唱响在神州大地,经久不衰。这样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华夏儿女奋勇前进,永不停歇。

在河套地区呈东西走向的黄河,从内蒙古河口镇急转为南北走向,进入流域中最长的连续峡谷晋陕大峡谷(全长725公里),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所经之处,谷深皆在100米以上,海拔由1000米降至400以下,河床最窄处如壶口,仅30至50米,宽阔平缓的河面从此急促狭窄、苍凉雄浑,加上两岸黄土的“贡献”,成就了力冲万钧、浊浪排空的“黄”河。咆哮的黄河,从府谷县的墙头乡进入榆林境内,一路南下,途径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6县,离开榆林,总长度约407公里,占晋陕大峡谷总长的一半以上。

在黄河西岸的榆林人民,如同这“气吞万里如虎”的黄河,在抗日战争期间,演绎出了一段段保家卫国、气贯长虹的英雄故事。榆林作为全国抗战较早的地区之一,1936年8月1日就在神木花石崖村正式组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独立第一师。从1938年至1942年,凭借黄河天险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中国河防部队组成了坚固的黄河防线,先后经过府谷保德河防战斗、神府河防战斗、碛口河防战斗和宋家川河防战斗等大小78次河防战斗,喊出了“不让日寇过黄河一步”的口号,粉碎了日军的渡河企图;加上广大榆林人民的齐心协力,组成了坚不可摧的黄河防线,赢得了保卫黄河的辉煌胜利,保卫了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大西北,也为最终赢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抗战中,黄河西岸的榆林6县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从中选出六件,以示对那段英雄岁月的崇高敬意!

府谷:马占山手书“还我河山”

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秦、晋、蒙接壤地带,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自然资源富集,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府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英雄辈出的胜地,有中华第一将门之称的唐末至是北宋年间的折家将就长年驻守在府谷。抗日战争期间,府谷因为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马占山的到来又增色不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在黑龙江就任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他指挥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马占山将军带领部队先后辗转至大同、绥远、包头,坚持抗战。1937年底,经过绥远抗战后的马占山率部辗转进入伊盟,奉命“警卫伊盟,坚守河防”,到达府谷县哈拉寨,在此驻防整整8年,直到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撤离。

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从1937年底到1945年8月,8年间,马占山率部多次抗击日寇,经历大小数十战,为保卫陕北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战史上写下引人注目的篇章。期间,他帮助地方修河堤、办学校、兴慈善事业,立纪念塔和忠烈祠纪念本部抗日阵亡将士,深得到民众拥护,马占山将军的英名至今仍流传在当地群众中间。

1941年冬,马占山将军陪同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将军来到榆林城郊的红石峡,看到红石峡东西两处悬崖峭壁上的题刻,想到被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的国土,悲愤难平,于是挥笔写下了岳飞的名言“还我河山”,表达了驱逐日寇、统一祖国的爱国之志。工匠刻好之后,他觉得不是很满意,随后又写了第二幅。于是工匠又将第二幅“还我河山”刻在红石峡壁。据说,当时马将军右手有伤,这两幅“还我河山”都是马将军用左手书写的。两幅英雄的手笔,一片抗战的决心,一曲英雄的赞歌。

神木:白求恩的故事中国不会忘记

黄河沿晋陕大峡谷继续南下,就进入神木市(县级市)。神木历史悠久,境内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距今4300年的石峁遗址是现存史前最大城址,为当时中国北方及黄河流域的文明中心。神木是全国优质煤炭资源大县,“神木有煤海,质优易开采”是神木煤炭资源的真实写照。神木历史上一直是守卫中原、抗击外夷的边关前哨,素为“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塞上重地,是著名民族英雄杨家将的故乡

抗战期间,日寇没能突破黄河神木段天堑,就采取投弹的方式多次对神木进行狂轰乱炸,其惨景被人描述成:

血肉溅墙头,断骨四处堆,

大火冲天起,万丈尘烟飞。

……

但英雄的神木军民从未屈服,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顽强抗战,坚决阻止敌人踏足黄河西岸。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晋绥边区和八路军一二〇师的可靠后方,河防司令部所在地,成为华北敌后与延安中央保持联系的通道和纽带,这里还是晋绥边区被服厂、后方医院、抗大分校等的所在地。

著名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抗战期间也同神木结下了不解之缘。1938年5月14日,白求恩大夫带着17头牲口驮着的器械、药品,由卫生部长姜齐贤陪同,来到陕西省神木县贺家川一二〇师后方的医院第三所,在这里连续工作了5天,为50多名重伤员做了手术,帮忙搭建了一个手术室,解决了一些医疗器械问题,还给医务人员上课,提高换药技术。也是在这里,八路军的医务人员第一次接触到了输血技术。当时,白求恩给一个重伤员做下肢截肢手术,需要输血治疗,白求恩果断地说:“我是O型血,输我的吧!”在白求恩的带动下,后来又有一个医生和两个护士也给伤员输了血。之后,输血技术才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医院逐渐推广。

今天,贺家川的八路军边防司令部、后方医院、被服厂等遗址仍然静静沉默在山沟之中,仿佛在回味着那个血与火的岁月。

佳县:东方红的故乡

佳县位于神木市以南,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这里诞生过一代又一代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南宋以身殉国的将领徐徽言、孙昂就是舍生卫国的代表。

抗战期间,日机曾多次佳县实施轰炸。但都没能达到其战略目标。日寇还试图强渡黄河占领佳县。1939年11月20日,侵入山西西北部的日寇在炮火掩护下,强渡佳县渡口,被陕甘宁边区河防部队击退。虽然经历多次战斗,佳县从未被日寇踏入半步,成为阻止敌人西进的重要堡垒

在抗战持续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获得了难得的发展,劳动人民得到真正体会到了翻身得解放的滋味。其中的农民歌唱家李有源正是在这时唱出了动人心扉的《东方红》。

李有源是佳县农民,少年时因家中生活艰难,以放羊维持生计。直到家乡“闹红”,他和穷苦兄弟才真正翻身做了主人。因此,他打心眼里感激中国共产党,感激党的领袖毛泽东。

1942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李有源外出劳作。此时,火红的太阳渐渐从莽莽群山中升起,万丈光芒温暖地照在了李有源身上。翻身得解放的他,面对解放区冉冉升起的又红又大的太阳,心潮澎湃,突发灵感,脱口用陕北民歌《骑白马》曲调唱出一首发自肺腑的革命歌曲《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后来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就成了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歌曲比喻形象、生动,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无比热爱的感情,唱出了他和穷苦兄弟们的心声。至今唱来,仍让人心潮澎湃。

吴堡:全民支前誓抗敌

黄河流出佳县之后进入吴堡。吴堡地处秦晋要冲,黄河从县境东南环流而过,沿岸多石山、峭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铜吴堡”之称。抗战期间,这里是日军进攻陕北延安重要的一块“跳板”。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八路军部队于1937年11月进驻吴堡沿黄一带,在这里开始了长达7年之久英勇卓绝的河防保卫战。

1938年3月至5月,日寇欲从吴堡一线渡河西犯,我军指战员沉着应战,待大队敌人拥下东河岸时,突然集中火力,打得鬼子懵头转向,掉头东退。

1939年6月上旬,吴堡河防战斗面临严重关头,日寇不甘心前次渡河失败,集结重兵,在十数架飞机和东岸重炮的掩护下,从军渡强渡。刹时,硝烟弥漫,炮火连天,吴堡城内的民房建筑,滩头阵地的防御工事多被击中。我八路军警八团将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猛烈还击,一次又一次地击中敌人的渡河船舟,粉碎敌人渡河企图。自1938年春至1939年底,日寇在吴堡河防上下,先后发起大小进攻20多次,均被击退;吴堡河防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榆林军民的抗战信心,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也巩固了陕甘宁边区大后方的安全。

在吴堡这座抗日的铜墙铁壁面前,在我抗日军民钢铁般的意志面前,侵略者一筹莫展,望河哀叹,从未突破吴堡防线。“铜吴堡”的美名在抗战期间名不虚传。

吴堡7年河防抗日战中,民众英勇支前的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值得重重书写。从1937年11月八路军开始驻防吴堡,直到1944年日军逃离晋南,吴堡人民冒着生命危险,踊跃支援前线。家家户户拿出所剩无几的各类粮食送给部队;妇女抗日联合会积极组织广大妇女做军鞋、军衣支前;各村组织群众抢救护理伤员、给前线送饭。地方民众组成的自卫队承担了警戒、巡逻任务,只要发现日军过河,就在山头点火为号,通知驻军。1943年12月底,日军在山西黄河东岸进行“大扫荡”,沿河山西民众大批西渡,来吴堡避难。吴堡群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接济难民,表现出我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英勇气概。

绥德:大力清除“摩擦专员”

黄河从吴堡奔腾而下,进入绥德。绥德素有“秦汉名邦”、“天下名州”、之美誉。著名的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汉武巡边都从这里经过。这里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历史上秦太子扶苏、大将蒙恬,汉代名将李广曾率部驻守,还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乡。1924年陕北地区最早党团组织在绥德师范建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警备区和359旅司令部先后驻绥。日寇虽多次轰炸绥德,但从未有能力突破绥德防线。

1939年,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共产党虽然在绥德设立了警备区司令部,但在所辖各县都没有地方政权机构。绥德警备区本属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共同管理的地区。时任国民党第二行政专员的何绍南却认为驻防绥德的八路军部队是他在警备区实行国民党一党统治的严重障碍。何绍南上任后,通过多种卑劣手段给八路军制造摩擦,狂妄要求八路军撤出绥德。并使用武力手段,使驻地八路军死伤数十人。同时,还组织暗杀队,杀害八路军指战员。更为不齿的是,何绍南还派人冒充八路军私贩大烟土,损害八路军声誉。何绍南的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使得他成为臭名昭著的“摩擦专员”。

为了维护团结抗日大局,最初共产党对何绍南采取了极大的克制,晓以民族大义,力求通过谈判解决摩擦,团结抗日。何绍南反倒认为共产党软弱可欺,不思悔改,变本加厉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时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的359旅旅长王震将军便与何绍南便展开激烈斗争。一次宴会上,何绍南向王震敬酒。王震大声怒斥道:“你就会在这里挑拔是非,和你这样的人喝酒,一杯就绰绰有余了。”见何绍南不为所动,王震狠狠的摔了手中的酒杯,当众指向何绍南说道:“大敌当前,如果你只会在这里扰乱军心,我王震绝不会姑息你”。话音刚落,王震就掀桌离席而去。此后,何绍南自知理亏,感觉招架不住,于是上书请求辞去绥德专员的职务。开国将军王震,骂跑“磨擦专员”何绍南,为边区清理门户,确保了联合抗战的顺利推进。

清涧:《沁园春˙雪》的诞生地

黄河在榆林境内的最后一站是清涧。清涧县位于黄河陕晋峡谷西岸,无定河在这里汇入黄河,榆林在这里与延安交界。清涧县历史悠久,是中国红枣之乡,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享誉全国的“红枣之乡”、“道情之乡”、“石板之乡”。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曾多次炮轰清涧,由于党中央领导人民灵活机动抗战,日寇未能渡过黄河。早在全面抗战之前,中央红军就开始从清涧踏上了东征抗日之旅。

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的指挥下,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发起东征战役,目的是到山西西部开辟局面,然后转往绥远直接对日作战。

初春二月的一天,毛泽东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天上飘起鹅毛大雪,仿佛是要为出征的红军将士们壮行。辽阔的天空,苍茫的雪地,雄浑的黄河,构成了一幅悲壮苍劲的画面。伟人站在秦晋高原,看着这一切,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团一样在胸中燃烧起来,由此引发了他壮怀激烈的诗兴。2月7日,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毛泽东挥毫疾书,一口气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清涧,也因为伟人的豪迈词作,在革命的战火中熠熠生辉。

榆林黄河西岸六县军民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出来的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精神是广大中华儿女坚持抗战的一个缩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此期间,上到革命领袖、著名将军,下到广大指战员、劳动人民,还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都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和意志,构筑起了抗战的钢铁长城,最终打败了“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伟大抗日战争的胜利。

历史虽然走远,但历史从未忘记。14年山河不屈,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谱写了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在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76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重温一下历史往事,就是对那段艰苦卓绝岁月的最好纪念,重温一下伟大抗战精神,就是对光荣传统的最好传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作者:墨耘)

Hash:7af11addb2585edf29a7fba3d5273017723aca3f

声明:此文由 西部发展传播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