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国仅隔一条河的小村,对岸老百姓常张望中国,很好奇

在我国西藏阿里地区,有这么一个县城,它地处中亚、东亚、南亚、西亚的交汇点,四周是高耸入云的雪山,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它就是普兰

普兰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西段,坐落在南麓上和尼泊尔接壤,宛如玉带般的孔雀河河流进普兰县流域,给这座雪山环绕的高原县城,带来了少有的湿润。

尼泊尔离普兰最近的地方雨莎村,和普兰只隔着4米宽的孔雀河。

孔雀河多年一直静静的留着,但河两岸的光景,却早已大不相同。

热闹的塘噶国际市场

普兰有着喜马拉雅山唯一通往尼泊尔境内的通道,这里也是印度和尼泊尔民间香客,前往神山圣湖朝圣、朝拜的中转站,以及各类商人交易的重要场所。

普兰的塘噶市场,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国际市场,却有着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的商人汇聚。

这个地处西藏边陲的市场,坐落在普兰县城西边河畔的台地上,已有了四五百年的历史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店铺都是一座座用河边的鹅卵石垒起来的小房子,而且为了省事连房顶都没有。

每年市场开始兴旺的时候,来这的商人们把自带的篷布搭在没有房顶的屋子上,在屋内搭上几块木板,摆上自己的货物,就开张了,旁边摆个铁皮箱子就是收银台了。

还有些商贩连固定的房子也没有,他们就支起自己的帐篷,接下来几个月,这就是他们生活和做生意的场所了。

这样简陋的条件下,这个市场却兴旺的惊人。

来自印度、尼泊尔、中国的货物和特产,有的用骡马背着,有的是用汽车运输,还有些紧俏的物资是用直升机载来的,都在这个不起眼的的市场上聚集。

琳琅满目的,有红糖、印度香、荞麦虫草、尼泊尔大米、酥油、藏红花、奶桃这些从农牧民手里收购的土特产,也有各种生产所需的工具,还有香水、手表、灯具等现代文明的产物。

热闹的塘噶市场,有着各色各样的人,穿金戴银的尼泊尔富商,身无长物的挑夫,赶着骡马的马队,印度来到朝圣团,中国内地来的游客,各族各国的人都在这里,遵守着平等诚信的生意准则。

而普兰的老百姓们,不管是对尼泊尔人,还是印度人,都非常友善,从不歧视、从不排斥,热心照顾他们的生意,这样的环境,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商人。

候鸟般迁徙的尼泊尔商人

今天的塘噶市场,在中国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又有着政府支持边贸政策的支持,还吸引了无数候鸟般在尼泊尔和普兰两地迁徙的尼泊尔商人。

孜曼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自幼就跟随父母来到了塘噶市场,是这个市场鼎鼎有名的老商贩了。

从小,他就跟着骡马队,一次次的翻越五千多米高的喜马拉雅山口,往返于两国之间,贩卖货物为生。

现在,他每年让西藏合作的商人,从阿里地区收购整整两大卡车的山羊毛绒,在塘噶市场交货后,他就把这些山羊毛绒用车运往两国交界的山口。

在登记完过关手续后,印度和尼泊尔的骡马队早已在边境线上等着,扛着一袋袋羊绒翻越喜马拉雅山,再转用汽车运往印度新德里

新德里,这些优质的羊毛绒被制作成克什米尔品牌的羊毛制品,销往全球各地。

有着固定合作伙伴和生意渠道的孜曼,已经不需要在店铺前再吆喝了,但他还是会每天在塘噶市场转悠,或者在自己的店铺前晒晒太阳,这里早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迪布五十多岁了,但在塘噶市场他已经做了四十多年的生意。

小时候梦想成为一名军人的他,却阴差阳错间,在十几岁就来到这里,继承了父母的生意。

他祖祖辈辈都是来往于普兰和尼泊尔之间的商人,每年都赶着骡马,载着货物在两地奔波。迪布在普兰的店铺,有着200多种货物,还雇了两个小工。

他的店铺里,总是挤满了人,好客的他,总是会端上酥油茶甜茶、咖喱饭等,请熟客品尝。

迪布是两国边贸繁华的见证者,他感觉,在普兰经商十分方便,政府减免了很多税费,办理各种证照都很方便,带着货物通关时手续也很便捷,这一切都让他的生意十分顺利。

塘噶市场的尼泊尔人那么多,也有着专门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人。

比努就在这里开了一间尼泊尔小餐馆,这里有尼泊尔特色的甜茶,也有着一种叫“香木哲”的尼泊尔咖喱饭。

比努两夫妻原来居住在距离普兰一天车程的尼泊尔小村庄了,每年放牧务农连生存都很难维持,为了生计他们来到普兰谋生。

他们开的小餐馆最初仅能勉强谋生,但如今随着塘噶市场的繁荣,他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他们的店铺,如今有着八张大餐桌,十几个沙发,冰箱、冷藏柜等一应俱全,还装了电视机和VCD,每年能挣十万左右。

这些在塘噶市场干得红红火火的生意人,每年的时间节奏也跟候鸟一样。

每到4月,他们就从尼泊尔出发,来到这里开业,到了11月,这里的季候进入冬季,市场也基本没人了,他们就会回到尼泊尔过冬。

过去三十年,是这些和西藏仅隔着一条孔雀河的尼泊尔人们,最好的光景了,他们也享受到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

红火的科迦村

普兰县的科迦村,是离尼泊尔边境最近的村庄之一。

这里虽然海拔高,但因为孔雀河就在村旁,有着江南一样充沛的降水量

科迦,又称廓迦,他的来历,也有着一段神奇的故事。

相传在公元996年,普兰王阔日和长子拉德,铸造了一尊罕见的银质文殊菩萨像,用一辆木轮马车运往仁贡,经过杰玛塘,马车轮子被石头卡住,轮子空转,不能前行,佛像此时开口说话:“吾依附于此地,扎根于此地。”

“廓”,藏语里有“转”和“车轮”的含义。

“迦”,有安身、立足和扎根的意思。“廓迦”在藏语中有“定居”的含义,以上种种,故得“廓迦”之名,后来改称为科迦。

自古以来,科迦就是喜马拉雅古商道的必经之地,印度和尼泊尔的僧侣通过这里前往拉萨日喀则朝圣,运送木材的商贩们每年都会经过这里,马帮们更是常从村旁赶马而过。

古往今来,无数人流经过这座小村,但从不会停留,小村的宁静似乎也不会被打破,但今天,这座小村前所未有的热闹起来。

而尼泊尔的雨莎村,就和科迦村隔河相望,那边的村民们,也老是好奇地张望着河这边的中国领土,猜测着在发生了什么。

自从普兰的边贸经济红火起来以后,科迦村的发展也搭上了快车道,这里有着靠近商道的独特优势,又有着勤劳诚信的牧民们,发家致富变得容易起来。

科迦村成立了妇女合作社,村里需要照顾家里不能出门打工的60多名妇女联合起来,除了务农之外,还生产菜籽油、豌豆糌粑等,人人都有额外的收入,家庭一下子就滋润起来了。

村旁还有这大型的砂石料场,高速发展的普兰,到处都是建筑工地,砂石料场的生意都忙得做不过来,连靠近普兰的尼泊尔村庄,都被带动发展起来,盖房子的人越来越多,科迦村的砂石,还要供应给孔雀河对岸。

到处红红火火的科迦村,吸引了大量的尼泊尔人过来打工,给科迦村民盖房子等。

他们要先到县里办暂住证,然后就和村民商量好工钱,打工的人从六七十岁到十几岁都有。

这样的形势下,科迦村的村委书记欧珠,正筹划着建设科迦村集体边贸公司,把边贸经济做的再火一点。

他眼里一直瞄着河对岸的尼泊尔,有些来中国经商或打工的人,已经拿着赚到的钱回去建造房屋了,而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从普兰采购过去的。

成立了边贸公司,以后这些生意都是科迦村村民的了,欧珠书记憧憬着。

寂静的雨莎村

在孔雀河上有一座简陋的铁索桥,桥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经幡,都是朝拜的僧侣们挂上去的。

这座铁索桥的对岸,就是尼泊尔的雨莎村。

桥这边的普兰县地界,竖立着一座高大的建筑,庄严的国徽高悬着,正是中国普兰口岸大楼。

但一旦走过那条铁索桥,就看不到多少现代文明的影子了。

雨莎村的村民们在这里已经世世代代生存了很多年,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原,没有多少农作物可以收获,他们也只能勉强维持个温饱。

村里几乎全是低矮平房,用石头堆砌起来,唯一的现代工业痕迹,就是屋顶的彩钢瓦。

这种简易的材料能让房子不漏水,而这些彩钢瓦,也都来自孔雀河对岸的中国。

村里的泥土路边上,都是垃圾,丢不下的垃圾都要满到河道上了。

村民们是安静的,也是悠闲的,这里没有多少活可以干,村里唯一的台球室是他们不多的消遣之一。

整天下来,这个村子几乎不会有什么喧闹的声音,除非有外地的游客经过。

一旦有游客经过,孩子们就会害羞地凑过来,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黑乎乎的脸上挂着腼腆的笑容。

偶尔碰到游客给他们点糖果,就是他们能开心好几天的理由了。

村里的人们,也常常好奇地看着对岸的科迦村。

雨莎村和科迦村,原来都属于普兰管辖,后来雨迦才被划归尼泊尔,当时的两个村子,一样安静而贫穷。

但在今天,科迦村是忙碌和喧闹的,他们的活力和富裕隔着一条孔雀河也能清楚地感受到。

铁索桥这端,则依然没有多少改变,雨莎村的村民,也只能羡慕地看着河对岸。

东来西往形成的交通古道在普兰境内纵横交错,历经千年沧桑,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为西喜马拉雅国际化的经济互市、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与保障。

而勤劳的普兰人民,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双手,积累了财富,早已过上了跟河对岸的尼泊尔,不一样的富裕生活。

Hash:0a8f6f7f019ea993f5cf6b1d23e85ccb6e967924

声明:此文由 聚焦人文世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