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府城 | 第三章 人文胜迹之寺庙

琼山

第七节 寺庙

普明寺

普明寺系元代文宗皇帝图贴睦尔所建,竣工后成为当时海南最大的佛寺。

当图贴睦尔还是皇子的时候,曾被流放琼州府城。他登基之后,怀念海南,觉得自己在海南一定是得到神灵的保佑,才能安全地度过那些流放的日子,便“赐钞万锭”,让地方官在府城买地,建造“大兴龙普明神寺”。

普明寺建成后,规模庞大。虽然没有在任何史料中找到其具体的占地面积,但明代唐胄所撰的《正德琼台志》有所记载,称建成后的大兴龙普明寺“规模雅丽,冠于岭海”。这足以说明,这座皇家寺庙的规模之大。

根据相关资料得知,朝廷当时还特命一代文豪、翰林学士虞集为此寺撰文。虞集不惜笔墨,写了洋洋洒洒近千言的文章,名为《大兴龙普明寺记》,称其“创始于至治元年(1321年)十月元日,缔构雄丽,岭海之间为奇观”。

皇帝钦命大兴土木建造普明寺,在海南佛教史上影响深远。普明寺自建成后,从元朝到明朝,一直香火旺盛。到了清朝中期,依然大体保存完好。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琼山县知县杨宗秉还曾倡捐募修。清咸丰年间(1850—1861)被废弃,如今遗迹已荡然无存。普明寺现存的资料记载并不多,其具体位置在府城哪个地方,更是难以确定。府城在历史上曾是海南的佛教文化中心,有不少的佛教寺院,但在岁月的长河中各有各的遭遇,现存者寥寥无几。

天宁

原名天南寺,位于五公祠对面。当年占地达几百亩,占地面积之宽,规模之大,可谓海南寺庙之最。

宋建炎三年(1129年),宰相李纲被贬海南,曾与儿子在天宁寺暂住,并赋诗三首:

其一:深院无人帘莫垂,王英翠羽灿芳枝。世间颜色难相似,暗雷初残未压时。

其二:冰玉风姿照坐寒,炎荒相遇且相宽。苎衣缟带平生志,正念幽人尚素冠。

其三:阻涉鲸波寇盗深,中原回首涕泪襟。清愁万斛无消处,赖有幽花慰客心。

李纲遇赦北归后,寺里方丈命人将这三首诗刻板珍藏。不久,寺里建菩提阁,方丈命将该诗板悬挂其间,视若寺宝。

元代,皇子图帖睦尔流放海南,寓居府城,曾到该寺烧香求福佑,不久,图帖睦尔登基成了皇帝,立即赐银重修该寺,并命更名为天宁寺。

明洪武以后,天宁寺一再扩建。其时,香火鼎盛,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时的文化名人赵谦曾撰文:“郡邑迎诏,官司习仪,皆在此寺。”

明永乐年间,琼州知府王修赠天宁寺门匾一块,誉该寺为“海南第一禅林”,并专设僧纲司管理天宁寺大小事务。自此,以天宁寺为中心,海南佛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城隍庙

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有水的称池,没水的称隍。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的地方,就建有城隍庙。

古时候中国的城隍信仰,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中国各地,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两座建筑雄伟堂皇的城隍庙。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城城隍庙历史悠久,在府城所有庙宇中最具代表性。据《琼山县志》记载,宋元时期,它建在府城西关,但后来经多次搬迁。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府宋希颜移建于府治东南;明成化年间,知府蒋琪迁至府治东面;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知府曾大庆迁至府治西南县署之东;明万历年间,暂代处理府署事务的雷州府推官高维岳又将城隍庙迁至道署东,将旧庙作为海忠介公(海瑞)专祠;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学道林汝翥、知府张允佳、琼山知县李琦又将城隍庙迁回旧庙,将刚迁出的庙宇作为海公祠。

后来城隍庙年久失修,部分崩塌。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知府萧应植重修。

【注:为宣传琼山区历史文化名城,已通过档案画册《千年府城》主办方海南省档案馆及承办方海南威思营销传播有限公司授权转载。本图文仅用于琼台福地微信公众号发布,如有转载须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王 伦

Hash:4cdb1942a41a7acf21f2605e99face9172389c24

声明:此文由 琼台福地___new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