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飞”的鹿,它们曾险些消失,爱俏的雄鹿年年换新衣裳和鹿角

海南岛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屿,典型的热带岛屿,岛上气候炎热,植被茂密,四季长春,物种丰富,就像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阳光、沙滩、海水应有尽有,被称为“世界上少有的几块未被污染的净土。”人们旅游的好去处。

岛上生活着一种鹿,名字为海南坡鹿,是唯一栖息于岛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我国17种鹿类动物中最为珍贵的一种。

坡鹿是属于鹿科、鹿亚科、鹿属的一个亚种,是印度泽鹿同属。对于海南坡鹿的分类地位上学术界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在国内保护动物中的地位。

坡鹿对于科学家研究海南岛的动物区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也是珍稀的热带鹿类,被列为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海南岛开发前,人烟稀少,古代还是历代朝廷流放犯人的“蛮荒之地”,也得益于开发晚,岛上的热带原始森林保存较好,野生动物也相对保护得比较完整。

20世纪50年代,海南岛从南到北,低山、丘陵平原都能看见坡鹿的身影,因为岛上的动物有限,这里几乎很少有它们的天敌,那个时候,这里是坡鹿的天堂,它们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怡然自得。人们在村庄不远处都经常可以看见成群的坡鹿,岛上坡鹿的数量在300头以上。

然而随着开发者脚步的加快,岛上人口剧增,加上初期开发主要以掠夺各类自然资源为主,人类活动不断侵占坡鹿的栖息地,坡鹿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加之滥捕乱杀野生动物,人们吃鹿肉,喝鹿血,坡鹿数量在不断减少,到1976年,广东省建立大田邦溪自然保护区,开始保护坡鹿,这个时候,两个自然保护区的仅剩下26头和18头,44头坡鹿成为它们物种的最后希望,然而不幸的是,邦溪自然保护区的18头坡鹿,也因为保护不力,被盗杀了。

物种的命运危在旦夕,好在它们“命不该绝”,在科技工作者的帮助下,坡鹿得以繁衍生息,目前种群数量在不断加大,缓慢上升。现在光大田保护区就有坡鹿400多头了。

那如此“命运多舛”的坡鹿到底是怎样一种动物?

坡鹿的外形与梅花鹿有点像,但相比之下,体型要小一些,而且花斑也要少很多,脖子、身体和四肢更加细长一些,它们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们的角,相比要小一些,总体上比梅花鹿要“秀气”很多。

坡鹿体长在1.6米左右,肩高1.05-1.1米之间,体重在100公斤左右,最大的约130公斤,属于中型鹿类。

身上覆盖着黄褐色的毛发,背部颜色稍深,腹部、四肢相对较浅。背上有黑褐色的脊带纹,从脖子一直延伸到尾巴,条纹两侧点缀着铜钱大小的白色花形斑点。雄性相比雌性的毛发,颜色要深一点。

它们的这身“衣裳”美丽柔软且舒适,发情时候,会变得更加浓艳,所谓“为悦己者容”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这身“衣裳”在秋末时会退掉,换成又长又密的冬毛,以抵御寒冷,“冬衣”颜色更深,斑点退去,甚至完全消失,到来年春天,又逐渐长回来。

雌性没角,雄性有角,特别的是,雄性鹿角的形状特殊,有一个较大的眉杈,向前长,稍微向上弯曲,而主干则先向后,再向上弯曲向前伸展。可以说,雄性的长着华丽的鹿角除了用来争斗,最大的用处还是为了讨好雌性,好像所有长角的雄鹿都是如此。

到每年的六七月份,刚刚交配完后的雄鹿就开始脱掉那对毫无光泽的旧枝角,然后开始长出新的枝角,新的枝角从角座开始,刚开始长出来像天鹅绒般在柔软皮肤包裹下的新茸,一直长到10月,最为丰硕,然后就开始皮肤破裂、脱落,茸角开始角化,成为新的鹿角,年年如此,周而复始。

坡鹿实现一夫多妻制,雌性在2岁的时候就达到了性成熟,加入繁殖大军,一直到10岁,年年繁殖。

冬末初春,坡鹿开始发情,这个时候也是雨水增多,食物丰硕的季节,富足的食物能够让它们养的白白胖胖的,好有足够的能量完成交配和孕育新生命。

当然,也是为了保证雄鹿能够有足够的力气来排解发情产生的“荷尔蒙”,为了争夺交配权,它们大打出手,遍体鳞伤是家常便饭,胜者为王,获得交配权的雄鹿与雌鹿相伴到发情期结束就离开了。

怀孕的母鹿怀胎约8-11个月,一胎能产下1-2头小鹿。

妊娠期长,母鹿独自抚养小鹿也是物种繁殖较慢,容易被天敌杀害的原因之一。

坡鹿生性机警,视觉敏锐,听觉发达,它们也是善于奔跑的健将,奔跑速度相当快,加上善于跳跃,它们能够飞快的“飞”过数米高的乔木、灌木丛、数米宽的河沟等,因此有传说它们是会飞的鹿。觅食时也是非常警觉,吃上两三口便抬头张望,有任何动静都会停止进食,迅速离开,每次觅食都是匆匆吃完,即行遁藏。

海南坡鹿从20世纪的濒临灭绝,到数量缓慢增长、种群逐渐稳定,成为海南绿色生态的一张名片

本文由趣聊科学原创,欢迎点赞、转发、评论,请关注@趣聊科学,带你一起了解更多的趣味动物知识。

Hash:bc458474a9a895ddfa86da551ccef9421c4b6ed2

声明:此文由 趣聊科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