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坪民系的前世今生:风云变幻,名人辈出!

上坪民系属于客家,至有建制后,主要以陈、余、杨、邓等大姓氏宗族为主组成民系,姓氏支系并不繁杂。

纵观上坪的历史上的发展史,这里曾经是一处荒凉偏僻,杳无人烟,虎豹出没之地。有人间烟火,最早在这里拓荒耕耘,刀耕火耨,繁衍生息,开拓上坪这片土地的先民,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北宋朝初期的曾姓先民。

笔者查阅了修订于明、清年间保存尚好的上坪《曾氏族谱》,大量记载了曾氏先民在这里付出的心血之劳。据《曾氏族谱》记载,曾氏姓氏源流山东兖州曲阜武城县,曾子后裔,至第五代南下入闽,定居宁化柳杨,后晋年间,后裔曾元俭遊猎于龙岩桃源蒲山居住(今大田县桃源镇)。

曾元俭后生有七子,各开基漳平永春等地,惟长子允庆仍留居桃源,允庆他至70岁晩年得子,子名九郎。后“九郎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6年)戊寅岁三月,从桃源蒲山迁徏至浮流二十四都上坪屏山安居”。 九郎来到屏山,“草莾荒堆、高山僻塢、并无人烟我”。 “蛮荒之地,林菁相阻,瘴疠横行”,他安居四野,无处不是草埔荒山之地。九郎于居傍筑室开窑,他最先的居地名为窰坑。他‘以草埔之地开垦田园、分四隅、定彊域、以制田里,其山场四围广阔“。从此屏山有了鸡鸣犬吠,有了人迹烟火。二年后先后有范、肖两户人家到屏山定居开闢,由于环境艰难,几年后而自离去。

由于曾氏具有勤劳、节俭与仁慈、愽爱之风格,九郎及其子孙不断繁衍颇盛壮大,成为公认的屏山开辟之鼻祖。

到宋钦宗靖康元年丙午年间,曾氏四兄弟(四二公、四八公、四五公、四六公)被誉为“金、玉、满、堂四房”, 人囗繁衍数百人之多,并修订族谱,做风水、建宗祠,成为当地望族。到清末,后裔也纷纷向四周播迁、开基于各地,如屏山大梅溪、东溪以及永安城区、洪田、坑边等曾姓,均源于上坪。其中不泛济济人才,或以勋名著,或以高节称,载入史册,恒耀古今。

历史变迁至今,虽然曾姓在上坪当地人囗后期繁衍不多,但曾氏先民为开拓上坪,在历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精神仍为后人传誉。

陈姓民系在上坪属大姓,其祖根在贡川。据贡川《陈氏宗谱序》与上坪《陈氏宗谱》记载,唐中丞陈雍,字月铭,为避当朝台司的弹劾,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同次子从浙江吴兴迁到南剑州沙邑固发冲(今贡川镇新发冲村)定居,也是永安陈姓开基始祖。

陈雍的第十三代孙,陈麟,字梦兆,于北宋末年从沙县移居到九龙村,为上坪陈氏始祖。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陈麟高中进士,被授予闽县(今福建闽侯一带)知县。

陈麟任职期间一向为人忠厚,性格耿直,从不行媚上欺下之事。他以民为本,恪尽职守,匡扶正义,平反了数起冤狱,深受百姓爱戴。宣和初,朝廷评选县级清官,他被誉为“闽中三循吏“。 (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由于政绩显著,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陈麟升任广东韶州知州。时邻寇泊城,陈麟率军民战守,贼众溃败。不久后又擢任湖南道转运判官。

史志载,陈麟晚年“以事遁九龙,卒葬九龙水尾”。 究竟是何事使陈麟遁居九龙,无法考证,也许是他得罪了朝廷,挂冠而去,回乡隐居。回乡时曾作一首《九龙归隐诗》:“莫问投何处,轻航且别家。野旷啼眠鸟,荒郊聚暮鸦。寒烟笼玉树,斜日照黄花九龙山色近,题语寄侯葩”。

陈麟与邓氏夫人生七子,均以邓串名。即第十四代,长子陈邓高,分支九龙前坪。次子陈邓叔,分九龙新舍洋。三子陈邓孙,分九龙墩仔后葵上坪湖仔头。四子陈邓荣,分九龙溪源上坪后林窠。五子陈邓华,开上坪桥头木樨花树。六子陈邓贵,分上坪西坑西坑屋后。七子陈邓宗,分上坪六盂九龙下隔屋后。

据《曾氏族谱》记载,“到了南宋高宗二十二年(公元1163年),原住本都石圳的陈麟之五子陈邓华兄弟等三人,见上坪曾氏住处宽阔,懇求在此安居”。九郎及其子四二公、四八公、四五公、四六公“为人尊贤而容众,慨然让屋基、割土地,并将本地桥头处让陈氏三兄弟居住,并为乡邻”。 故上坪自古以来有曾、陈两姓联姻友好之说。从史料及曾、陈氏族谱等佐证了上坪曾氏早于上坪陈氏187年开基于上坪。从此陈姓于此拓荒耕耘,繁衍生息,代有贤哲,辈有英豪。成为当地一支巨族、也是开发上坪最早的民系之一。

上坪陈氏后裔主要分布于上坪、九龙、龙共、荊坪、共裕、大进、甲盛等村,人口约2200余人,但更多还开基分布于永安、漳州长乐霞浦南平、沙县、尤溪大田等地域。

余氏是上坪一支重要民系,该民系在南宋建炎年(公元1127年)就有在九龙-带居住,至今890年历史。

据福建余靖公扩祈堂修订的<<余氏族谱>>与三明莘囗<<余氏宗谱>>载:“宋之末年时我余姓在大秀峰普照堂右侧建余氏大宗祠壹座”。余靖公扩祈堂成为上坪区域民系中一座规模建筑、占地面积、祭祀活动等方面较有影响力的宗词。在大秀峰之巅鼎建大宗祠,昭穆宗亲神位,绝非一般人家在人、物、财力上能所为的,可见当年余氏宗族之盛。

又据上坪九龙余荆山《余氏族谱》和燕西街道文龙村民国初年修订的《余氏族谱》载,明初,余氏先祖余应永,为避世乱从镛州(今将乐县)白蓬,移居上坪九龙村的余荆山定居。余应永为“八贤堂”余靖的第九世孙(余靖,宋代名臣。公元1000年生于广东韶关曲江,公元1063年任拜工部尚书,赠刑部尚书),其父余宗玉任职镛州(今将乐县)教渝,有四子,余应永为第四子。他筑室荊山之麓,躬率家人,并力经营,垦置田亩,遵先祖“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眧雍睦。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人口繁衍很快,不断昌隆发迹,逐渐发展为当地望族,成为开发上坪的主要民系。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余应永的裔孙余云霄(第18世)从上坪余荆山迁永安仓坪(今联合村)。第20世余文华又开基燕西街道文龙村。 永安余氏始祖均源于上坪,从宋、元、明、清至今,至少890年历史。 但从宋至明朝初这一期间,余氏民系在上坪的200余年社会活动,未找到详细史料记载。余姓在上坪民系中属大姓, 人囗约600余人。其主要分布在上坪乡的合群、联合、九龙等村。其后裔分别开基永安曹远镇陈坑、虾蛤(今霞鹤)、汶州村,燕西文龙村,西洋镇的下螺村,洪田镇的磉溪村,罗坊乡半村村,贡川镇集凤村以及尤溪、沙县、大田、宁化、龙岩、南平、台湾等地。

上坪乡邓氏开基上坪有800余年历史,在历史上也是望族。其始祖邓千九,分枝于沙县。邓姓源于沙县,沙县有邓姓,自邓光布始。(邓光布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南下入闽,后授崇安镇将,封剑州路将军。)据《闽沙邓氏族谱》载:“公暇之秋,率部曲田猎至荊山同,见其地山川秀丽,必然昌炽,徙沙部曲会聚子孙而卜居斯地,是为荊山(今三元区荊村)始祖”。

据《三元邓氏族谱》记载:“邓光布有两个儿子。长子邓顼袭任舅舅罗石的职务,任建州将军。次子邓舜袭职为剑州将军。他率部属和族人在归仁里(今三元区荆东)田猎,并购置宅屋,安居乐业”。经世代繁衍,邓氏后裔播迁福建、江西、广东及港澳台各地;因此,福建大多邓姓都尊邓光布为入闽始祖。十七世后裔 邓千九,生于南宋绍熙庚戌年(公元1190年)。20岁时由沙县(今三元荆东)迁居上坪大梅溪北辰荇(今共裕村)。邓千九秉承开基始祖之遗凤,奋发努力,子孙人口繁衍昌盛不衰。其人囗主要分布在上坪乡龙共、荆坪、共裕、大进等村,据近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约550多人。

据笔者民间采访相传,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 前,邓姓人口迅速繁衍,仅上坪地区(含廿四都)近2000人。后来邓姓人口逐渐下降,至今500多人,这是为什么呢?

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监察御史柳华巡按福建,要各县乡村壮丁编成名为“总小甲”的“杂伍”,以防“寇乱”。在乡村要道设关隘,建“望高楼”,由甲丁轮流值班。当年廿四都邓氏后裔邓茂七有武艺,当上了二十四都总小甲的甲长。 他利用这一合法身份,领导当地贫苦村民进行反抗封建剥削的斗争。号召佃农除交田租外,拒交鸡鸭“冬牲”。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廿四都地主联名向沙县衙门告状,县衙发出传票,要邓茂七受审,他拒不到案。知县下令巡检司派数名弓兵前来逮捕,邓茂七等人即杀弓兵。知县亲自率领官兵300名前来镇压,邓茂七聚众预设埋伏,将官兵全部歼灭。于是邓茂七和参战农民歃血盟誓,杀白马祭天,起义造反。众人拥戴邓茂七为铲平王,发出铲除一切不平的号召,农民蜂拥而来,队伍迅速扩大。邓茂七即将起义队伍从山村转移到贡川等沿河集镇“缔置里图甲役”,建立根据地,实施基层行政管理。1450年后在围攻延平府(现南平市)时,被朝廷从江南各省调集的军队围攻镇压,在混战中邓中箭阵亡。

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教训了封建统治阶级。朝廷因而在“浮流”立县治,定名永安。关于邓茂七的籍贯,明嘉靖十五年(1536)修的《沙县志》记述:“邓茂七者,二十四都小民也”(该都区域包括上坪乡)。由于邓茂七起义引起明朝廷极大的震惊,从此,九龙、上坪等地邓姓宗族受到牵连,其邓姓后裔纷纷散居各乡,始徙各地。

杨氏属上坪一支重要民系,人囗约500余人。据上坪龙共村杨氏族谱记载和杨广义第32世后裔杨光培老人讲述,“上坪杨氏开基始祖杨广义原居住将乐县龙池团,后隐居明溪县紫云台。几年后又改迁沙阳浮流镇龙依坑(今龙共村),生子四人,繁衍众多子孙”。“ 是为今廿十七都龙依坑开基发详之祖也”。 该民系迁播上坪有900余年历史,世代以来他们“以忠孝为训,以耕读为业,或仕朝延而建功,或隐山谷而修徳,代不乏人”。 永安曹远镇汶州等地杨姓均属龙依坑后裔。杨氏宗祠还在上坪龙依坑修建“道南堂”,上坪乡《杨氏族谱》始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有22本。1992年编写“续谱”2本,与旧谱衔接。

上坪民系还有李、林、吴、罗、王、邹、刘、冯等姓氏,但各姓氏迁入该区域相对较迟,人口相对繁衍较慢,占区域人口大约25%。

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称之客家精神。上坪各先民祖辈正是有了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才不畏艰难险阻连续数百年经历了不同的自然环境、行政地域、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自然环境僻远的山区筚路蓝缕、披荊斩棘、扎营开垦、开基立业,孕育出多支民系。

同时上坪几支民系的祖先源于中原,且大多是名门望族,如陈氏的陈雍 、余氏的余靖、邓氏的邓布龙等,为了逃避战乱和灾荒,辗转迁移。这几支民系至始就接受“四书五经”的渲染,对儒学有更深刻的把握,更懂得增强血缘宗族观念、提高祖先崇拜对维护扩大其宗族势力的重要性,其儒家传统伦理并未因迁徏而放弃。相反,则较好地传承了儒家的人文精神,更加增强其宗族意识和血缘的凝聚力。

“人禀乾坤志四方,仼君随处立纲常”, 这几支民系较好地 秉承了客家人的宗法意识。他们在区域内修族谱、建宗祠、置族产、订族规等等都表达了崇先根本的理念,是对儒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杨。以上民系促进了上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推动上坪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历史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来源:永安论坛

Hash:954466bed1899ec605abfde6346e3487fb98a541

声明:此文由 永安论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