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泸州续传奇——追寻红军四渡赤水在酒城的足迹:龙山镇

1935年3月,中央红军从贵州三渡赤水再入古蔺,在龙山镇取得了“镇龙山奔袭战”的胜利,调动和迷惑了敌人,巧妙地隐蔽我军战略意图。昨日,泸州日报社全媒体采访组抵达了红军四渡赤水时经过的 古蔺县龙山镇、椒园镇采访。

红色泸州续传奇

——追寻红军四渡赤水在酒城的足迹

第十五站:龙山镇

一线看振兴

一村一园,助力“小陕北”乡村振兴

这里是红色革命老区,“镇龙山奔袭战”令人拍案惊奇;这里是中共古蔺地下党的发源地之一,享有“小陕北”之美誉;这里是药乡果海,中药材水果蔬菜肉牛,种养循环助力乡村振兴;这里是古蔺县中部经济区,石材、建材带动其加速崛起。这里,就是古蔺县龙山镇。

5月18日,龙山镇党委书记安美杰告诉记者,在乡村振兴中,该镇正在按照“一村一园”“一带一廊”的产业布局,盘活独特人文历史,推动农旅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打造“梦想港镇,魅力龙山”。

创造了“镇龙山奔袭战”奇迹的龙山,一段新的跨越,正在发生。

龙山镇药乡果海基地。牟科 摄

>>年薪10万+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工作何必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5月18日一早,龙山镇天堂村七组37岁的王怀勇,骑着摩托车赶往木鱼石石业上班。他在木鱼石石业上班两年多了,每月工资有8000多元。这收入可不比他在广州打工低。然而,在木鱼石石业,王怀勇还不算是高工资。35岁的龙山镇顺和村村民熊波,是木鱼石石业培养的本土雕刻师,他的月工资超万元,年薪有13万余元,满脸笑容是变身产业工人的他们共同的特征。

在木鱼石厂房里,9台橙色的起重机正在运行,工人们头戴安全帽,戴着防尘口罩和防震耳塞加紧工作。木鱼石石业副总经理李昱江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各种石材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建设,产品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远销浙江甘肃宁夏福建重庆、贵州、云南,甚至出口到马来西亚韩国。“我们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年产值达到2500万元,为龙山、皇华、石屏三镇创造了100个就业岗位,待新的矿区确定后,还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木鱼石石业只是“龙山石”产业的一个缩影,在木鱼石石业所在的鱼化大理石园区,已有3家企业投产,1家正在技改,1家在建,1家正在引进,园区年产值2亿元。“待川铁材料公司年内建成投产后,还能形成近亿元的年产值。”对于该镇的支柱“龙山石”产业,安美杰信心满满。

>>药乡果海老百姓在家门口致富

在龙山镇杨坪村吴家山,沿着盘山公路盘旋而上,道路两旁的中药吴茱萸已经有1米多高。在龙山镇打造的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药乡果海”内,成片的“吴茱萸”于2018年种下,再过两年就能投产,为龙山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地处古蔺腹心地带的龙山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品牌——药乡果海。处于药乡果海核心区的杨坪村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已初具规模。杨坪村党支部书记吴国兴介绍,在吴家山上,龙山镇引进利静成拓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药材种植。“整个杨坪村中药材基地占地1800余亩,种植吴茱萸和佛手等中药材,全面投产后,亩产值能达到7000元左右。”吴国兴说,在此务工的村民主要负责除草和药材养护等工作,工资能达到80元至100元一天。

在吴家山下,杨坪村已完成8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引进农产品种植公司,以“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开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村民进园务工,真正实现产业发展,村民富裕。“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种植有机南瓜和萝卜,据估算亩产值能够达到5000元左右,每年最少能带动周边50名村民就业。”吴国兴说。

据吴国兴介绍,除了开展蔬菜和中药材种植,杨坪村还以村集体公司的名义与郎酒厂签订协议,种植酿酒用红粮300亩,进一步提升杨坪村农业产业多样性。

产业兴则村民富。随着杨坪村农业产业发展步入正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成为现实。46岁的杨坪村六组村民罗良中曾是精准扶贫户,自2018年到中药材基地务工以来,每年务工收入能达到3万元左右。“因为妻子生病,我一直都在家种地,以前收成全看气候。现在,我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务工,自己还养了3头牛,种植红粮等,一年收入能够达到五六万元,生活越来越好。”罗良中说。

安美杰说:“未来,我镇将推动鱼化大理石园区提档升级,推动药乡果海实现万亩建设目标,依托穿境而过的叙大铁路和在建的古金高速公路,发展公铁联运,实现‘梦想港镇,魅力龙山’的发展目标。”

记者手记

龙山镇的“红”与“绿”

2010年,古蔺县被省政府正式认定为全省革命老区县,这里遍布红军足迹。龙山镇四渡赤水“镇龙山奔袭战”旧址,也是中共古蔺地下党发源地之一。86年来,在这片火热的红色土地上,一直演绎着“红”与“绿”的精彩传奇。

红色,是龙山镇的一张文化名片。镇龙山奔袭战妙手用兵,在红军长征中留下经典的一笔。绿色,是龙山镇在“两山理论”的引领下,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图景。

“十三五”期间开始,龙山镇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培育建设了鱼化大理石园区,目前已正式入驻三家。今年,大理石园区将实现年产值两个亿。大理石园区是古蔺县的重点项目,也是龙山镇工业发展的重要园区。在建设中,龙山镇始终坚持“生产与治污并举、发展与环保同步”,无论是矿山保护性开采,还是厂区循环式利用,“绿色环保”一直是园区坚守的标准。一边山峦叠翠,一边经济发展,这就是龙山镇的绿色承诺。

从园区行车至山头,绵延群山间是白沙爱媛38号产业园,这里满山遍种从眉山市引进的爱媛柑橘。在“龙头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模式下,白沙村的村民腰包鼓了、日子美了、生活越来越幸福了。有了产业、有了技术、有了资金,在青山环抱中,白沙村以绿色为底色的美好发展图景轮廓尽显。

红色记忆代代相传,绿色发展生生不息。龙山镇正努力让这“两种色彩”变成发展的优势,让“红”“绿”更相宜、更相融。深挖红色故事、保护红色资源,让更多人为追寻“镇龙山奔袭战”的传奇而来;在经济发展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工业要环保、农业要生态,在“红色引领”下,演绎乡村振兴的别样精彩。

红色打底,绿色发展!这就是龙山镇“红”“绿”交相辉映的美丽新景。

红色遗存

红军“临时法庭”审判恶霸

红军四渡赤水三过龙山,“镇龙山奔袭战”更闻名于世。古蔺县龙山镇留下的红色遗迹与故事数不胜数。这其中,龙山镇鱼化街社区的红军“临时法庭”在当地家喻户晓。

车行至鱼岔岩上,山路陡峭,下车步行至半山腰,正在修葺的数间木质结构老屋,便是当年“临时法庭”所在地。“

1935年2月,中央红军从扎西东进至龙山、鱼岔地域。红军在鱼岔村民熊怀州的住房里设立了‘临时法庭’,公开审判镇龙山民团中队长皇甫少云和护家乡的团总傅冠卿等9名恶霸,来旁听的群众人山人海,简直大快人心。”龙山镇鱼化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科说,因为年代久远,老屋已开始朽坏。现在,龙山镇按照老屋的原貌进行修整。不久,红军“临时法庭”将重现在大家的眼前。

“‘临时法庭’就设在我们熊家的堂屋,旁边小房子住着朱总司令,对面山上是毛主席当年住的地方。”当年屋主熊怀州的侄儿熊春先已93岁,他比划着,思路清晰地告诉记者,“那年我7岁。一天,镇上来了很多红军,开始大家也害怕,后来发现红军是好人,就把吃的、用的送给红军,请红军到家里住。我家长辈也把房子腾出来,请红军来家里。住在我家的红军指挥员还教会了我写自己的名字。”

红色故事

父亲下葬第二天,他参加了红军

5月18日,记者在古蔺县龙山镇顺和村村民扶南波的家里看到,一个1米见方的书架里,整齐地放着《四渡赤水》《长征大会师》《长征记忆》《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等书籍。

68岁的扶南波指着书架说,自己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红军长征、家教家风方面的书。这是受到了当过红军的爷爷的影响。

扶南波随即向记者讲述了他爷爷扶相卿的红色往事:

1935年1月底,扶相卿的父亲去世下葬的第二天,30岁的扶相卿和哥哥一起,背着柴火到镇龙山(现龙山镇)街上赶场。一名红军买了他们的柴火,见扶相卿身强力壮,就对他宣传:“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然后问他:“你愿不愿当红军、打江山?”长年靠帮人做农活为生的扶相卿想了想,说:“愿意。”红军又问:“当红军要打仗,打仗是会死人的,你怕不怕?”扶相卿说:“我不怕。”

一会儿,红军领导知道这事,就拿了一些银元给扶相卿的哥哥,让他拿回去,照顾好父母和孩子。扶相卿没有回家向母亲和妻儿告别,加入了红军队伍。

当上红军后,领导见扶相卿的身体素质好、做事踏实,就任命他为机枪班班长。扶相卿说,自己没有文化,又不会打枪,如何当班长?领导就开导他,叫他一边学一边做,很快就可以学会。这样,扶相卿刚参加红军就当上了机枪班班长,参加了四渡赤水战役。

1935年2月,扶相卿所在部队攻打娄山关。此时的扶相卿已经升为排长。攻打娄山关的头天晚上,排里开会,讨论第二天的作战方案。扶相卿对大家说,明天是一场恶仗,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不要乱放空枪,要等敌人上来了、靠近了,才一梭子一梭子地开枪打;子弹不要全部打完了,要留几发,如果我们被敌人包围,有子弹才能突围。

经过激烈的厮杀,娄山关战斗结束,红军取得了胜利。扶相卿所在的连只剩几十人,但是,扶相卿的排里损失最小。领导让扶相卿介绍经验,扶相卿说自己“没有文化,不会讲”,就把战斗前的那个晚上排里开会的情况向领导做了汇报。听了汇报,领导升他为连长。

参加红军以来,扶相卿在戎马生涯中,还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在腊子口战斗、平型关战役中身负重伤,但都被成功抢救。

1985年5月,扶相卿在成都去讲述完爷爷的往事,扶南波拿出一件旧得颜色深浅不一的浅黄色军服,小心地穿上,对记者说:“这是我爷爷留给我的衣服。”衣服上印有“一九五三”字样。他又拿出一副相框,指着相框里的双人合影照片说:“这就是我爷爷和奶奶。”

扶南波曾任顺和村党支部书记。他听爷爷讲过这样一件事:红军过雪山、草地的时候,扶相卿所在的营分到了一头牦牛。扶相卿负责组织一个班,宰杀、分配牦牛肉。红军营长说:“不许哪个多占多吃,牛屎也要分均匀!”

从此,扶相卿以“不多占多吃”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子孙后代。

如今,红军扶相卿的骨灰安葬于他的老家——顺和村。他的墓碑上刻着“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身负三次伤,多次受到表扬和奖励,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人文龙山

扎根于群众心中的石公山

石公山。图片由龙山镇提供。

在古蔺县龙山镇鱼丰村,因奇特造型而闻名的石公山,山虽然不是特别高,但可以说是当地村民心中的“圣山”。

1935年,中央红军三渡赤水经过石公山时,毛主席曾指着这座山对红军指战员说:“你们看那座石山为什么不倒呀?因为它根基太稳,就像我们共产党人,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啊。”因为有了毛主席的点评,石公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在石公山的山腰,有一个连接凤驰村“尖山子”的溶洞。在红军路过时,躲在溶洞的土匪被红军剿灭,村民们还放鞭炮庆祝。

站在石公山前,处在一片翠绿中的竖条形白色山石非常醒目。它高于周边树木,处于石公山最顶端,在四周的群山中显得特别突出。

石公山有何奇特之处?鱼丰村党支部书记李小飞介绍,从正面看,这块山石就像一个人,眼睛、鼻子、嘴巴轮廓清晰可见,头顶还有一块帽子状的石头,好似站在山巅的一名战士,扎根于脚下土地,屹立不倒。

伟人的点评,让石公山远近闻名,慕名前来瞻仰的游人络绎不绝,这座“圣山”也成为共产党人扎根群众,依靠群众的象征。

泸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责编 曾凯 编辑 罗青 实习生 王义鸿

Hash:1b3ae58566b00b2fac82f91585f7a22770c30180

声明:此文由 泸州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