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盘锦|菊灿蟹肥时

盘锦|第340期

▾点击收听 ▾

菊灿蟹肥时

每到秋色渐浓,菊灿蟹肥之时,不单盘锦人倾情吃蟹,外乡人也专程来盘锦大快朵颐。中国人吃蟹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史前时期,在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江西万年洞遗址和广西柳州龙潭鲤鱼嘴新石器早期贝丘遗址中,都出土有螃蟹遗骸。古代文人吃蟹是有诸多讲究的,必得要亲朋好友凑成一桌儿,墙上挂画,案上焚香,周遭数盆菊花环绕,书童丫头伺立,酒过三巡,蟹过四只,开始吟诗作画。李白曾有吟蟹诗云:“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宋代谢竹友有《食蟹》诗四首,其中涉及吃蟹的多种方法,如取蟹黄做蟹酱,用蜜渍蟹,用糖醉蟹等。《红楼梦》第38回对宝、黛、钗持螯赏桂情景的描述,活画出了古人秉持蟹文化的情怀。其中尤以黛玉的《咏蟹》诗最为精彩:“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蟹更是画家笔下的常客,清代海上画派早期代表胡公寿的《浙江蟹舍图》现今藏于故宫博物院。海派画家中最喜欢画蟹的任伯年以传神之笔,把各种鲜艳的色彩放在统一的色调之中,创作的《菊蟹图》《把酒持蟹图》《金秋荷蟹图》等让人心旷神怡。中国的文人墨客钟情于蟹,不仅因为蟹是秋日餐桌上的佳馔,亦因蟹寄寓着吉祥的古意。蟹有甲壳,一只蟹即“一甲”,两只蟹即为“二甲”,指代科举考试的等级,充溢着人们对仕途通达的美好憧憬。

从古至今,食蟹一直分为“文吃”和“武吃”。“武吃”吃的是快意,是美味营养,三只五只蟹在手,掰、咬、嚼、咽,不消一两刻钟膏肉进肚,残留一堆甲壳。而“文吃”吃的是意蕴,是优雅。相传从明代开始,便创造出了“文吃”螃蟹用的锤、刀、钳三件工具,用以处理坚硬的蟹甲壳。以后,从明代至民国,又演进为蟹四件、八件、十件、十二件等,其中最通行的要数“蟹八件”。我第一次吃蟹的时间早已淡忘,但吃蟹的历史,总会超出半个世纪了,只是时至今日,我的吃蟹仍属“武吃”。记得刚到盘锦工作时,野生的河蟹还很多,晚上偶有朋友聚会小酌,朋友们常常手持电筒到周边河塘附近捉螃蟹。夜间出洞觅食的蟹被手电筒强光一照,立刻束足待擒,成了餐桌上的一道佐酒美味。如今的河蟹,早已经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硬菜”,不仅当地人乐此不疲,还畅销于京、津、沪、港、澳,而且空运至海外。这些年走南闯北,也曾在江浙一带多次品尝过大闸蟹,公允地说,如今盘锦的河蟹,无论就其烹调技艺还是味道之鲜美,与大闸蟹并不逊色。更何况辽蟹因其所处地域,日照时间较之江南要短许多,每只辽蟹需两年时间才会长成上市时的三两左右重,相对于一年长成的大闸蟹,辽蟹的肉、黄要更厚实一些,吃起来也更有嚼头。

我相信,随着盘锦人工孵化蟹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规模育蟹养蟹经济的不断扩张,加之丰富多彩的蟹文化系列活动的日益推动,盘锦河蟹“眼前道路经纬”,畅行天下、遨游四方必将指日可待。

▎作者:王本道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顾问、一级作家。曾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先后有《芳草青青》《心灵的憩园》《云水情怀》《感悟苍茫》《人间有味是清欢》《生活因此而美丽》等文集出版。

151期:

来源 读盘锦

责编 张国军

新媒体编辑 张骁

Hash:605f9cc033d43a764d5694e5c2b0f81acc4f2efd

声明:此文由 掌上看盘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