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被忽略的名家和名家思想主张

名家是东周列国以思想文明开发的以文字代表其人、事、物、业的形态仪表、虚实形式、状况规律和表里得失的一种名实关系的一种人为的表达、传播、交流的载体价值能量延续的研究对象之学派。

名家是诸子百家之一。在先秦时期,名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传输思想学问与学术,名家重视“名”(概念)和“实”(事物的状况)关系的符号、工具、载体为中心的相互传播、表达、交流的研究与运作。名家是协助权威者的能量气场延续,它自身并无相同的政治思想或经济主张,仅仅是因为他们都以“名”为研究对象,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国学的学派。

名家的代表人物

春秋末,郑国大夫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刘向序《邓析书》)为名家先驱。战国时名家人物有尹文、田巴、桓团等人,但不是主要代表。足以代表名家的有两位,一位是惠施(约公元前370年—前310年),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与庄子同一时代,并且两人既是好友又是论敌。庄周在《庄子》一书中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惠子是学问渊博的学者。

另一位是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赵国人。生平事迹不详。《史记·仲尼弟子列 传》中,太史公认为,公孙龙是孔子的弟子,字子石,楚人或卫人。据说公孙龙游说各国,与人论辩,经常获胜,而庄子评论说:"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不过可能也输过一次了,"五行学家"邹衍来到赵国和公孙龙辩了很长时间,最后公孙龙理屈词穷。

惠子和公孙龙分别代表名家的两个基本派别,前者倾向于合万物之异(合异同),后者倾向于离万物之同(离坚")。

名家的政治主张

在政治上,惠子提出"去尊",但是具体内容并没有留传下来,应该是意味着人与人之见的平等。这种"去尊"的平等观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惠子和公孙龙还提出了"偃兵",反对用暴力统一天下。

名家提出的命题

在《庄子·天下篇》中,惠子提出了十个命题,被称为"历物十事"。可惜的是,这十个命题只流 传下十句话,并没有具体内容和详细论证。历代学者,都曾根据惠子的逻辑思维,提出自己的看法来论证。在《庄子·天下篇》中,名家还提出了"鸡三足"、"火 不热"、"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白狗黑"等二十一个命题。名家最著名的命题,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名气人事物业的统一性

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都与名与气场中的人、事、物、业的统一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到儒家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再到社会名利实质的统一中人事物业的协调。

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大融合,今天的名家思想注重传承表达自我思想,交流传播别人的逻辑,正确引导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思想学与逻辑学的融合体。

名家之开山鼻祖——惠施

名家思想之开山鼻祖惠施的保宠之方向人们无意间透露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它告诉人们,一个人在社会上受器重的程度,不仅取决于他的个人能力,而且取决于他与周围世界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他联系大众的程度。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即惠子,战国中期周朝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除了《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惠施的"历物十事"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他善于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哲学的概括。在"名"、"实"关系上,他是从现实存在出发的,承认"实"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实"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他和公孙龙的诡辩是有所区别的。

历物十事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

今日适越而昔来。

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氾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子死后葬于现在的滑县八里营乡冢上村,占地4000平方米,高于地面30多米。后人称之谓惠子冢。冢内建有砖砌墓,外用土封,上建三宫殿、琉璃殿、钟楼、鼓楼等,民国年间全部拆掉。冢下为龙山文化遗址,目前保护较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惠施为战国时代“名辩”思潮中的思想巨子,与公孙龙共同将名辩学说推向顶峰。他为中国古代对逻辑空间的发展和认识提出了一定的见解,对哲学形而上学的判断提倡了一种方式方法。同时,他的思想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网

Hash:cc22dbf273573f260960012c82c66cb331f4c69b

声明:此文由 草根一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