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渔洋村,6000年村落文化!

渔洋村古寨门。新华社发 王富印摄

新华社郑州5月6日电(记者桂娟 史林静)五一假期安阳县渔洋村迎来了不少观光客。

安阳殷墟西北22公里处的渔洋村里有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院子东厢房的玻璃柜里密密麻麻摆放着各种物件,有仰韶陶片、龙山卜骨、汉代耳杯、商代陶鬲、明代青花……这些文物带着不同时代的记忆,排列成一条时间的河,从仰韶一直到明清

房子的主人叫龙振山,今年73岁,这间四合院既是他的住所也是渔洋村文化博物馆,里面存放的3000多件文物全部来自渔洋村腹地。小村6000年来的发展和演变,在此留下了印记。

龙振山对收集来的古老陶罐进行整理。新华社发 王富印摄

被当地人称为“土博士”的龙振山言语并不多,但说起这些几千年前的瓦当和陶片,便滔滔不绝。1974年春,28岁的龙振山正和村里人栽苹果树,无意间挖出了一些破碎陶片和陶坯。

“很多人看完就撇下了,因为这种东西在渔洋并不稀罕,过去刨地、盖房也常有人挖出来。”龙振山说,这些陶片满是土锈,上面刻的花纹简单别致。他弯腰把陶片和陶坯收了起来,这一弯腰,让他跟古物结下了40多年的缘分。

“无论谁家犁地、盖房子我都会去,总能翻出点什么。”龙振山说,后来,村里人知道他在收集这个,碰到片砖只瓦也都拿给他。

渔洋村随处可见的老建筑。新华社发 王富印摄

保存的古物越多,龙振山就越想知道它们的来历。1978年,龙振山开始学习研究。有了一定的考古知识后,收集的文物种类也多了起来,不再只是陶片,还有卜骨、石器、陶纺轮、陶鱼坠、骨箭头等。

整理记录、查阅书籍、推定年代……每得到一件东西,龙振山都会记下发现的时间和地点,并画出详细的图示。

渔洋村博物馆展览的文物。新华社记者史林静 摄

这些几十年来搜集整理的文物经考古专家分类断代,将中国文明史的各个时期连了起来。在这间不到4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我们的步履从当代开始,“途经”清、明、元、宋、北齐、东魏、汉、战国、商、下七垣、龙山时代,最终止步于仰韶时代。

考古学者唐际根曾3次考察渔洋村,对这块不到4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历史文物感到惊喜,在他看来,这些文物遗存,形成了罕见的“六千年不断代村落文化”。

如今,很多老屋已经残破,但仍有十几栋房屋被保存下来。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门槛上刻着的瑞兽,门楣上写着的“持忠恕”“致中和”“耕且读”等字牌,依旧低述着历史。

渔洋村一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门楣上书着“致中和”。 新华社记者史林静 摄

“由于此前没有进行有意识和有效的保护,渔洋村的地上遗存损毁严重,很多都只剩下断壁。而地下文物,参观者也不一定能了解其价值和意义,给今后的开发利用带来难度。”渔洋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富印说,如何将村落文化挖掘好、研究好、保护好是目前的一个难点。

随着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这个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有了新机遇。结合当地优势资源,驻村扶贫工作队整理、挖掘、总结出了渔洋村六千年华夏村落文化、明清民俗建筑等文化品牌。

渔洋村退休教师郭金庆在给参观游客做义务讲解。新华社发 王富印摄

“最近几年,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村里参观。”王富印说,村里专门成立了渔洋文化宣讲团,义务为游客讲解。

“你看这墙上有凿了孔的拴马石,这是当时的读书人或官宦人家拴马的地方。”60岁的退休老教师郭金庆是文化宣讲团的团长,作为土生土长的渔洋人,村里的每一处老宅他都如数家珍。

“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都要分享出去。以前我们没意识,现在碎砖碎瓦都是宝。”郭金庆说。

来源:新华社记者 桂娟 史林静

Hash:a2b953e54fa08843c3adb40fdf442f5536e5cd8c

声明:此文由 安阳信息网生活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