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哲大师庄子墓溯源

卢彦林

庄周墓位于民权县老颜集乡唐庄村东,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墓为圆形土冢,原高2米,周长10米(经过修复,现高9米,周长88米)。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重修庄周墓,并立石碑一通,碑高1.8米,宽0.67米,正面阴刻着“庄周之墓”四个大字。清代贡生张良珂在怀古诗《庄周墓》中写道:“读罢南华锦绣文,焚香肃拜庄周坟。贤愚自古皆归土,谁似先生百世闻。”

庄子于公元前369年生于蒙泽村(今民权县庄子镇青莲寺村),公元前286年卒于李家楼村(今民权县老颜集乡唐庄村),庄周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间有何变化?带着这个疑问,我穿越了两千余年的历史隧道,在历史的典籍中,在官方的志书中,在民间传说中,在上下求索中,收获着沐浴圣光的洗礼和快乐。

庄周墓为什么在唐庄

庄子年逾花甲之后经常在蒙泽村南10多华里的李家楼开办学堂传道。公元前286年秋天,庄子已在人生的旅途走过84个春秋。一天,庄子在去李家楼传道时,走到离李家楼北一里地附近的土丘旁,偶感风寒,到学堂后竟然卧床不起,一连几天汤水不进,逐渐地进入昏迷状态。弟子们请来木匠为他做棺材,院子里砍木刨板的声音惊醒了庄子。他看到儿子、儿媳妇和弟子们围在自己身边,便问:“我正在梦游南华仙境,是什么声音把我惊醒了?”弟子们告诉庄子,要给老师做一付好寿材,以备不测。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双壁,把星辰当作珠玑,把万物当作殉葬,我陪葬的物品难道不齐备吗?”弟子们说:“我们担心乌鸦与老鹰会把老师的身体吃掉。”庄子说:“在地上会被乌鸦与老鹰吃掉,在地下会被蝼蚁吃掉;从那边抢过来送给这边吃掉,真是偏心啊!”农历八月二十四这天,庄子长眠而逝。儿孙与弟子们按照他的遗愿,入棺薄葬在宋国蒙泽湖畔李家楼北1华里的土丘旁,就是现在的唐庄村。墓地是黄土堆起来的,高仅6尺,周长仅3丈,没有立碑,周围无建筑物,无松柏陪衬,是一座不显眼的土坟。

庄周墓碑始于唐代

《庄子》作为道教经典备受推崇始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庄子进一步被神化。庄子思想成了人们的精神支柱。至唐初,《庄子》作为道教经典已备受朝廷重视。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唐玄宗正式加封庄子为“南华真人”,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尊为道家经典。天宝中即公元749年,庄子故里周边黎民在地方官吏的组织下,在庄子故里蒙泽村为庄子建起了寺院,以示纪念。此寺取优婆口吐莲花之说,故名“青莲寺”,青莲寺内雕有庄子像,把庄子当成活佛进行供奉。每年在庄子的生日(农历二月初九日)和祭日(农历八月二十四日),都形成颇具规模的青莲寺庙会,蒙泽村遂以寺易名改为青莲寺村。与此同时,地方官吏和一些贤达人士还对李家楼村北的庄周墓进行了修复,并立起墓碑一通。适逢庙会,庄子故里青莲寺方圆数十里乃至百里的善男信女都来祭拜庄子,他们把庄子当成治百病、赐百福的保护神,更有远道而来的文人雅士慕名到庄周墓虔诚凭吊。从青莲寺到唐庄,两村相距10余华里,路上行人可谓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当地有民谣形容朝拜庄子的盛况说:“青莲寺和唐庄,圣人生死俩地方;赶庙会,拜庄公,人来人往祈祷忙;治百病、赐百福,保佑百姓得安康。”

清朝重修庄周墓碑

唐庄村南一里有个村庄叫李楼,清乾隆年间,李楼村出了个贡生叫李罡掺。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年少时就特别喜欢庄子的《南华真经》。他总喜欢到唐庄村去玩,看看庄周墓,感念这位长眠于此的大圣人。

庄子墓一侧有个茅草庵,是村里一个姓唐的老汉专门用来为庄子守墓搭建的。唐老汉有个儿子叫唐元瑞,自幼也是聪明好学,正好与李罡掺同庚同岁。就这样,你来我往,自然成了好朋友。他俩经常在一起研读《南华真经》,二十岁时又同榜考取了贡生。乾隆五十四年秋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连绵的秋雨下了月余仍未有停息,唐庄和李楼两个村的民房已倒塌几十间。秋雨过后,李罡掺和唐元瑞来到庄周墓,他俩看到被雨水冲倒的墓碑历经上千年的自然风化,字迹已残缺不全。于是,他俩便动了重修庄周墓的念头。但修庄周墓碑毕竟不是个小事,庄周是个大圣人,这事必须办得体体面面。为了扩大社会力量,李罡掺和唐元瑞又找到当地贡生仲振渊、张士先、赵诉等贤达人士商议,得到众人的大力支持。凑巧,考城知县来此了解灾情,对李罡掺、唐元瑞这种举动大为赞赏。在考城知县的组织下很快联络当地官绅和平民数百人,筹资购置石料,重修石碑一通。此碑为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冬日重立,古山阳、吕律书丹。碑高1.8米,宽0.67米,正面阴刻楷书“庄周之墓”四个大字,背面刻着上至州县官员,下至黎民百姓326名立碑人的姓名。

唐氏族人为庄周守墓

据传,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朝廷下令,山西地少人多的地方,准许每户分出人丁,前往河南、山东等地垦荒种田。是年秋天,明王朝开始在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统一发放“凭照川资”。唐氏先人祖居山西北部,因家族人丁兴旺,其先族一脉被编入迁民队伍,这人便是唐庄人尊为第一世祖的唐秀才。

在迁民途中,唐秀才结识了一庄姓秀才,二人志同道合,便焚香盟誓,义结金兰。不料,庄秀才途中病故,心中的夙愿未能成为现实。受庄秀才之托,唐秀才把义兄的遗愿深深藏在心底,随迁民的队伍来到山东、河南交界的大闫集村定居。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唐秀才迁居考城县青莲寺村南10余华里庄子墓一侧结庐居住,并与千里寻兄的庄秀才的妹妹喜结良缘。从此,唐秀才、庄夫人自认庄子为祖先,并列为家训,每一代要有一个男子作为守墓人,从此薪火相传,世代延续。唐秀才百年之后,由于子孙兴旺,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遂起名叫唐庄。

数百年来,唐庄村的唐氏族人不仅是庄周墓的义务守墓人,也是庄周墓碑的忠实保护者。据该村上了年纪的人讲: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村人唐世祥张罗着为庄周墓碑盖了碑楼(碑楼曾于1957年被拆除),即美观又护碑,使墓碑延长了寿命,才得以保存至今。村民唐兴协已步入花甲之年,改革开放以来,他四处奔走,成立了唐庄庄子文化研究会。县、乡政府出资扩建庄周陵园后,他以陵园为家,不要报酬,自愿来守护庄周墓碑,把庄周陵园当成自己的命根子,虔诚地守护着中原一方的宝贵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以来,民权县、乡两级政府对庄周陵园进行多次全面整修。对遗迹、文物全部树碑立志,兴建了古香古色的碑亭,立起了用天青石雕塑的庄子巨像,并建有碑林、牌坊、逍遥宫、钓鱼台等仿古设施。如今的庄周陵园坐北朝南,东西宽98米,南北长420米,占地60余亩。

修复后的庄周陵园越来越吸引海内外的庄闫宗亲前来寻根问祖,拜谒先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庄闫宗亲前来庄周陵园寻根拜祖和观光旅游,国内前来庄周陵园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民权县委、县政府为弘扬庄子文化连续举办的五届国际庄子文化节,足以让世界庄闫宗亲和海内外研究庄子文化的学者留下难忘的记忆。

Hash:ea0ad28ce7efd39c75795b94abd3f8ea4d6bfebd

声明:此文由 决策视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