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⑥|刘少奇主政华中的卓越贡献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少奇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在取得建立华北抗日根据地阶段性胜利的同时,又一次身负重托出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奉命去华中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及时提出了“政治上全面大反攻,军事上暂不实行反攻为妥”的战略战术,临危受命担任华中局书记兼任新四军政委,领导重建新四军军部,与陈毅携手合作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重振铁军雄风。刘少奇在华中奏响了东进序曲、拓展了抗战区域、壮大了武装力量、举起了统战大旗、树立了党建丰碑,是我党我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1942年3月19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凯歌声中,刘少奇奉命从盐城延安,指导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中共山东省委工作,开创了山东抗日战争新局面。刘少奇主政华中的卓越贡献永载史册。

一、肩负重托出任中原局书记纵横捭阖开创华中抗战新天地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方针和“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部署,宣布撤销以王明为书记的长江局,成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南方局、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原局,发展华中的艰巨任务,历史地降落在刘少奇的肩上。

1.挥师竹沟,构筑敌后抗战大本营

1938年11月23日,刘少奇化名胡服,率领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秘书栗在山、副官李拓、会计郭金林、保健医生钟毓、译电员熊景钊、警卫员严昌辉、苏登科、王炳忠、卢佑德等一行17人,从延安出发途经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与林彪、邓小平邂逅,同河南省委副书记郭述申、新四军鄂豫边独立游击支队司令员李先念殊途同向,前往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走马上任。

刘少奇担任中原局书记的主要任务是创建华中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把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变成消灭日本侵略者的主战场。从延安去竹沟途中,于11月27日到达渑池县城东关海露大街95号八路军兵站,在豫西特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上,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指导地方党的工作和抗日游击战争,在这里写作著名的《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在豫西特委党员训练班上作关于共产党员修养问题和中共党史的报告;1939年1月21日到达洛阳市贴廊巷56号八路军办事处。1月25日到达河南南阳,听取了中共河南省委驻中共豫西南特委代表王阑西、中共豫西南特委副书记郭一清汇报,在南阳县唐北地下交通站(今南阳市社旗县北镇苗店村)交通员苗清发家休整一天后,1月27日到达河南泌阳

1月28日,刘少奇来到河南确山竹沟安营扎寨,以竹沟为据点建立稳定的敌后抗日大本营。他多次致电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中共鄂中区区委书记兼任新四军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政委陈少敏、司令员李先念,要求“确立我党在中原长期抗战中的巩固地位与基础”。

2.驻扎竹沟,创建中原红都小延安

竹沟,位于豫南桐柏山区腹地,坐落在驻马店信阳桐柏、泌阳四县交界处,因东临平汉铁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中原局负责领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抗日战争和党的工作,使中原局所在地成为武汉的屏障、西北的门户、华北的大后方、南北交通的枢纽、全国抗战的前沿阵地。

中原局在竹沟通过开办军政教导大队、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党训班、青训班,源源不断地向抗日前线输送军政干部4000多人,还创办了中原局印刷厂,编印了《小消息报》《拂晓报》,组建了“光明话剧团”“孩子剧团”“河南战时教育工作团”等文化机构。刘少奇来到竹沟,还完成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初稿,坚持给党训班讲党课,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1939年10月,刘少奇批准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转呈中共南阳中心县委组织部长邰士芳递交的请示,同意支付3000元党费在南阳县龙泉寺创办芳林酒精厂作为根据地兵工厂,生产医用和燃料酒精,成为我党最早创办的红色企业,80年薪火传承,现已发展成为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生物能源企业——河南天冠集团。

在刘少奇的领导下,中原地区抗日根据地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小小的竹沟镇宛如刘少奇故居门前的石榴花一样,红遍中原大地,赢得了中原红都“小延安”的美称。刘少奇同志看到竹沟镇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高兴地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这里简直就是‘小延安’!”

3.撤离竹沟,踏上皖苏新征程

1939年3月18日,刘少奇奉命离开竹沟,返回延安出席中共中央军事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中原局、东南局和新四军的工作,调整华中地区战略部署。7月8日和12日,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讲述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石破天惊,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毛泽东读后评价,这是一篇好文章,“提倡正气,反对邪气”,应该尽快发表,从此成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科书,几十年历久弥新,教育和影响了几代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9月15日,刘少奇偕同拥有国民党军少将军衔、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担任副总指挥兼四支队司令员的徐海东和40多名军政干部从延安返回竹沟。为了保护刘少奇顺利通过平汉铁路、同浦铁路、陇海铁路、津浦铁路、黄河等敌伪封锁线,刘少奇化妆成徐海东将军的秘书,为了打消顾虑,他时常安慰徐海东:“在这种条件下工作,必须机智,要跟演戏一样,越像越好”。徐海东后来回忆说:“那些天,我白天当首长,晚上就是小学生了”。

9月18日重返洛阳,刘少奇受中央委托,同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一道,会见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徨,达成中原地区国共合作抗战协定,成为我党抗日统战工作最早范例。他在洛阳八办听取豫西省委书记刘子久的汇报后指出:豫西党的任务是“以巩固为主、实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的方针。

平江惨案”发生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再次掀起新一轮反共高潮,刘少奇预感到国民党武装进攻抗日根据地的阴谋正在分批实施,决定采取果断措施以防不测。从10月3日开始,中原局实施“向东发展、向西防御”战略,刘少奇率领徐海东、刘瑞龙等负责干部沉着冷静地指挥中原局各机关、部队、河南省委、鄂豫边区委等办事机构300多人有计划地撤离竹沟,向皖东地区转移。

1939年11月4日,刘少奇随同中原局机关干部到达安徽涡阳新兴集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六支队,传达六中全会精神,提出发展华中工作方针,出席了第六支队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二十周年大会并检阅部队,向支队司令员彭雪枫和安徽省委书记吴芝圃宣讲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意图,在此发表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重要讲话,还就创建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做了周密部署。

11月10日深夜,蒋介石密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派部下围剿竹沟,杀害了中原局机关和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留守处200多名抗战伤病员和家属,震惊全国的“竹沟惨案”发生。由于刘少奇提前部署撤离,才使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机关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灭顶之灾。

12月初,刘少奇离开涡阳新兴集,经颍阳、正阳关到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皖东定远藕塘,与张云逸、邓子恢、郑位三汇合,提出了在皖东全境、江苏西部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的主张。12月中旬,刘少奇在皖东定远县瓦屋薛村召开了第一次中原局会议,代表中央宣布增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总指挥张云逸、副总指挥徐海东、河南省委书记刘子久为中原局委员,进一步加强了实施东进、发展华中战略部署的领导力量。

1940年1月上旬,中央决定将长江以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支队统归中原局指挥,刘少奇将黄克诚八路军第二纵队、彭雪枫新四军第六支队以及皖东所有八路军部队编入八路军第四、五纵队,协同陈毅、粟裕开辟苏北

1月下旬,刘少奇在皖东定远县三黄家村召开了第二次中原局会议,批评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口号,强调建立根据地民主政权和发展革命武装力量的极端重要性与迫切性。

2月下旬,刘少奇在皖东定远县大桥镇三官村湾杨组召开了第三次中原局会议,研究了中原地区“反摩擦、反扫荡、打退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疯狂进攻”的部署,强调必须支持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中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为皖东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扫清了思想障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精神动力。

3月上旬,在皖东定远半塔集保卫战取得重大胜利后,刘少奇、陈毅抓住有利时机,深入农村基层开展减租减息群众运动,陆续向定远、滁县、凤阳等15个县委派党员县长,巩固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7月下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移师江苏泰兴黄桥地区,改称苏北指挥部。根据中央指示:“同意在叶挺过江后,以叶挺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陈毅为副总指挥。在叶挺未过江之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并决定,以胡服为政委,叶、陈、胡统一指挥所有陇海路以南之新四军与八路军。”

刘少奇、陈毅在华中非常重视统战工作,成立了工人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国会、苏北文化协会、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等群众团体,刘少奇、陈毅于9月中旬在海安出席著名爱国绅士韩国钧主持的联合抗日座谈会,与苏北八县绅、商、学界知名人士共商抗日大计;刘少奇、陈毅率领的江北新四军和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部在白驹集狮子口胜利会师,韩国钧设家宴款待陈毅、张茜夫妇,陈毅在韩公馆西花厅即兴挥毫赋诗书赠刘少奇、黄克诚:“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韩国钧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曾组织苏北抗战联盟,主张各种势力“团结对外、扫荡敌氛”。日伪多次逼其出任伪江西省政府主席,韩国钧至死不从。11月7日刘少奇登门拜访韩国钧。11月15日,在刘少奇指导下,苏北临时参议会在海安举行,苏北114个县各界代表380多人出席,选举韩国钧为名誉参议长,黄逸峰为参议长。会议形成联合抗日施政纲领,刘少奇到会祝贺并讲话。1942年5月12日,刘少奇回延安途中,获悉韩国钧逝世,新四军为韩国钧主办追悼会,刘少奇特书挽联悼念:“林下享贤名,兴利导淮,禹稷精神如左右;陷敌怀壮志,卫国身亡,文张风节信有征。”刘少奇、陈毅在华中所做的统战工作,成为我党我军春秋佳话。

二、临危受命兼任新四军政委舍生忘死谱写华中抗战新篇章

1.黑云压城,皖南事变发生

1941年1月4日,江南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九千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命令向北转移。1月6日,当新四军主力行军至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遭遇国民党军重兵埋伏突然袭击。新四军官兵苦战七昼夜,除新四军皖南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付秋涛2000余人成功突围外,大部分官兵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与国民党方面交涉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中惨遭身边叛徒杀害,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 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对骤然变化的恶劣局势,奋笔疾书:“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义正言辞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共阴谋。

2.处变不惊,即时调整战略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在全国各族人民口诛笔伐愤怒声讨中,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迅速作出全面反攻,支援新四军,击退国民党反共高潮。刘少奇在血雨腥风中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提出“政治上全面大反攻、军事上暂不实行反攻为妥”的建议被中央采纳,并劝告国民党“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刘少奇沉着应战、身体力行,连续10多个昼夜守候在指挥部,快速平息突发事件,及时制止了兄弟相残的悲剧延续,制止了一场新的内战发生。1941年1月17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发布通令,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并将叶挺交付军事法庭审判。由此,国民党“反共”“限共”“融共”的阴谋昭然若揭。

3.运筹帷幄,重振铁军雄风

刘少奇于1941年1月17日、18日两次电告中央。建议在“在苏北成立新四军军部,并以陈毅代军长”。1月20日,中革军委正式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命令,任命陈毅为代军长,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兼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重建后为七个师、一个独立旅、一所华中抗日军大学

一师由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副师长叶飞,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下辖1、2、3旅共13000余人,作战区域为苏中地区,东濒黄海,南濒长江,西抵大运河,北至淮安大冈一线。

二师由江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编成,师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未到任)。下辖4、5、6旅共15000余人,作战区域为淮南地区,东起大运河,南濒长江,西抵淮南铁路,北至淮河。

三师由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而成,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文玉。下辖7、8、9旅共20000余人,作战区域为苏北地区,东濒黄海,南至淮安、大冈一线,西抵大运河,北至陇海铁路。

四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而成。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下辖10、11、12旅共15000余人,作战区域为淮北地区,东抵大运河,南濒淮河,西至新黄河,北至陇海铁路。

五师由鄂豫抗日挺进纵队改编而成。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质斌。下辖13、14、15旅共15000余人,作战区域为武汉四周,地跨鄂、豫、湘、赣、皖五省边区。

六师由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等部队改编而成,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何克希。下辖16、18旅共6000余人,作战区域为苏南地区,东至淞沪,南抵天目山,西至南京芜湖一线,北临长江。

七师由安徽无为地区部队和皖南事变突围部队傅秋涛部改编而成,师长张鼎丞(未到任),政治委员曾希圣,副师长傅秋涛,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下辖19旅共3000人,作战区域为皖中、皖南地区,东起江浦,南至太平,西至岳西,北临合肥

独立旅由八路军115师教导队和第5旅改编而成,梁兴初任旅长,罗华生任政治委员,共4000人,活动在苏鲁豫交界地区。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由陈毅任校长兼政治委员,赖传珠兼任副校长,谢祥军任教育长,薛暮桥任训练部长,余立金任政治部主任。

经过整编后的新四军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继八路军之后又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重建大会在江苏盐城泰山庙举行。重建后的新四军共九万余人,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不怕牺牲、能打胜战的英雄铁军以崭新的面貌纵横驰骋在苏、鲁、鄂、豫、皖五省抗日战场,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

三、逐鹿中原担任华中局书记,横扫千军铸造华中抗战新辉煌

“皖南事变”之后,党中央统筹兼顾,重新调整行政区划管辖范围,进一步加强党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将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成立华中局和中央军分会,由刘少奇任书记,统一党对华中军队的领导,刘少奇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交给他的光荣任务。

1.统筹兼顾,加强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

1941年3月23日,刘少奇致电中共中央,报送中原局委员和新四军分会名单。27日,中央书记处复电:“中共中央中原局由刘少奇、饶漱石、曾山、陈毅四人组织。新四军分会由刘少奇、陈毅、邓子恢、赖传珠、饶漱石五人组织。”1941年4月8日,中共中央致电各中央局、各区党委:“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新决定,陇海路以北及山东全境划归北方局及前总领导,陇海路以南属中原局领导。”就机构名称问题,刘少奇及时采纳了组织部长曾山的建议,将与东南局合并后的中原局改称为华中局。1941年4月27日,刘少奇在盐城主持召开军政干部大会,宣布中共中央决定,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刘少奇任书记,饶漱石任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军长陈毅兼任委员,曾山任委员兼组织部长,彭康任宣传部副部长,钱俊瑞任文化事业委员会书记。同时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华中分会,刘少奇任书记,陈毅、饶漱石、赖传珠、邓子恢为委员,全权负责华中抗日根据地党和新四军的领导工作。华中局下辖苏中、盐阜、淮海、皖东北、皖东津浦路东、皖东津浦路西、豫皖苏、鄂豫边、江南等9个区党委。

2.保家卫国,加强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

1941年6月,日本侵略者大肆进攻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企图消灭重组后的新四军主力。刘少奇、陈毅在盐城成功领导和指挥了数千次华中地区军民反“扫荡”斗争。6月中旬,日军攻占兴化东台泰州水网地区,气势汹汹向盐城扑来。刘少奇、陈毅运筹帷幄指挥反“扫荡”战役。作战前,刘少奇、陈毅科学制订战略战术:主力部队分散,避免正面决战,选择敌之间隙,予敌以致命打击;地方部队采取小部队动作,分散作战,就地游击。战斗打响后,为避敌强攻锋芒,刘少奇、陈毅决定“将盐城部队疏散各村,军部拟于最近移湖垛东北、上冈以西地区”。7月20日,日军出动17000兵力分四路大举进攻盐城,寻歼新四军主力。刘少奇、陈毅下达“保卫苏北根据地,粉碎日军进攻”的作战命令。

各部队执行刘少奇、陈毅命令,“采用河道伏击战及村落夜袭战。河道伏击战应以连为单位,广泛布置层层阻拦,以击沉敌之汽艇为主。村落夜袭战应以袭扰敌人、捕捉敌之步哨,阻止并歼灭敌之薄弱据点为主”。同时,刘少奇、陈毅命令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师跳出敌人包围圈南下苏中,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袭击敌人后方据点,迫使日军回援。在新四军南北两路夹击下,日军于8月21日停止“扫荡”退回原地。在一天一夜的反“扫荡”战役中,新四军共战斗135次,打死打伤日伪军1932人,击沉敌汽艇13艘,缴获了大量日军武器装备和枪支弹药用于抗日战争消灭日本强盗。

新四军按照刘少奇、陈毅的战略思想,将华中新四军战略重点放在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根据地,着力打造苏南和鄂豫边区根据地大本营,坚守皖南、浙东地区,伺机向浙西、浙南发展。

仅1941年下半年,新四军各师共作战2391次,缴获枪支2.6万支,打死打伤日寇33000多人,俘敌20000多人,很快形成了以苏北为中心,包括苏南、苏中、苏北、淮北、淮南、皖中、鄂豫和浙东等广大地区在内的华中抗日根据地,从根本上扭转了“皖南事变”给新四军造成的困难局面,到1941年底,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已扩大至18万平方公里,加上游击区共25万平方公里,根据地人口达1500万人,给新四军主力部队坚持敌后抗日提供了雄厚的物资基础。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就是反映在江苏常熟地区新四军与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鱼水情深、同心抗日的真实故事。

3.殚精竭虑,加强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

刘少奇在华中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从1939年12月初至1942年2月下旬,先后在皖东定远藕塘镇瓦屋薛村、三黄家村、大桥镇三官村主持召开三次中原局会议;1941年4月27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会议至1942年2月15日-3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先后主持召开21次中原局、华中局会议,内容涵盖组织、人事、党建、军事、财政、经济、宣传、文化、教育、农村等,成功创办了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并亲自兼任校长、院长;还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华中分校、江淮大学、抗敌演剧队,亲自为《拂晓报》题词;创办了《江淮日报》《抗敌报》《江淮文化报》《真理》《淮海通讯》等报刊,华中抗日根据地人心所向,聚集了孙治方、翦伯赞、吕振羽、贺禄汀、王学文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创作了一大批抗战文艺作品。

刘少奇在华中,先后发表了《我们在敌后干些什么》《反对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人的阶级性》《论党内斗争》《反对党内不良倾向》《人为什么犯错误》《民主精神与官僚主义》《论党员在组织上纪律上的修养》《战略与策略问题报告》《1941年的总结及1942年的任务》《党的思想斗争问题报告》等光辉论著,把抗战时期党建工作、文化工作、宣传工作、经济工作搞得如火如荼。刘少奇主政华中的党建工作、文化工作举措,为鼓舞军民士气、造福人民群众、壮大武装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提供了思想武器。

四、总结提升召开华中局会议,扭转山东局面突破封锁回延安

1.宝塔山急电盐城,召唤刘少奇回延安

从1941年初开始,党中央酝酿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重点检查部队和地方领导路线问题,团结一致抗外敌,为召开党的“七大”作思想准备。毛泽东迫切需要刘少奇回中央帮助工作;1942年春天,一封封加急电报雪片似的从延安宝塔山飞向苏北盐城,催促刘少奇火速回延安筹备党的“七大”。此时,刘少奇离开延安开辟华中已经三年多了,党中央交给他“发展华中”任务已基本完成,神圣的使命在等待着刘少奇......

2.单家港群英聚会,研究华中局新发展

1942年1月20日至3月5日,刘少奇在江苏省盐城阜宁县羊寨镇单家港村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也是唯一的一次,参加会议的有华中局委员、各根据地党委书记以及政府、军区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共计94人。刘少奇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与我党我军在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报告,系统总结了华中抗日根据地九条工作经验,明确了今后的工作任务:我党我军在华中敌后今后的工作任务,就是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日,完善巩固抗日根据地,加强和聚集力量,以便在适当时期反击敌人,争取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与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刘少奇在会上宣布:中央决定他回延安,在他走后由饶漱石代理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由陈毅代理新四军分会书记。阜宁县陈集镇汪朱村、停翅港村和羊寨镇单家港村至今仍然保留了华中局、华中局党校、新四军军部、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和刘少奇旧居

3.沂蒙山扶危解困,减租减息,走活山东局一盘棋

1942年3月19日,刘少奇带领华中局一百多名干部战士,从阜宁单家港出发回延安,毛泽东电令沿途各秘密交通站重点警卫,还特批了一支由30人组成的便衣手枪队护送刘少奇昼伏夜行踏上历时九个多月的“小长征”,途经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六省,行程3000多里,穿越陇海铁路、津浦铁路、微山湖、平汉铁路、同浦铁路、黄河等103道敌伪封锁线,于1943年12月30日安全返回延安。

山东沂蒙山区是刘少奇回延安的必经之路,也是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部、山东省委、山东抗日挺进纵队所在地。刘少奇按照中央要求,顺道调处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之间的意见分歧,统一了思想认识、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调动了全民抗战的积极性,开创了山东根据地军民团结抗日新局面。毛泽东评价刘少奇在山东根据地的用人之道:“用了一个罗荣桓,山东这盘棋就活了,山东这盘棋活了,全国这盘棋就活了”。

总结语

刘少奇从1938年底开始主政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和兼任华中地区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部政委和新四军政委,战绩辉煌、功勋卓著,正如陈毅元帅评价:“少奇在华中的工作虽然只有三年时间,但这三年,是不平凡的三年,是腥风血雨的三年,几乎日日夜夜都在战斗,以他的雄韬伟略,为发展华中根据地和新四军作出了杰出贡献。”

来源|刘少奇故里

编辑|刘石江

Hash:03ab44fb1008b587ae68c17e695dee591e548a50

声明:此文由 宁视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