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一座受禅台,遗迹就位于漯河临颍!

禅让,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在秦汉之前,禅让都是千古传诵的行为,比如说著名的尧、舜、禹。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唐尧传位给虞舜,同时传了允执厥中四个字;虞舜传位给大禹,成为上古时代著名的帝王传承行为,备受后人的尊敬。

不过到了禹,却没有继续禅让,而是把由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开创了家天下的时代。至此,帝王之位从禅让变成了传承。从此,禅让便成为一种美德,只是不再有人真正想坐。到了西汉末年,王莽西汉皇太子刘婴禅让给摄皇帝王莽,降封为定安公,不过王莽很快失败,这次禅让被称为王莽篡汉,为世人所不容,王莽也因为篡汉而身败名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不过,历史上第一次让大家有机会见证并至今可以看到遗址的禅让,就是三国时期的一次禅让,汉献帝和魏王曹丕的禅让,曹丕承接了汉家的禅让,开创了新的朝代。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当时曹操的身份是魏王,不久其子曹丕成为新的魏王,对于汉献帝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终曹操一生,挟天子以令诸侯,此时的大汉王朝名存实亡,徒有虚名。不过曹操始终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就连孙权都上书劝说曹操登基称帝,曹操说这个行为就像是把他放在火上烤,婉言谢绝。不过,等到曹丕的时候,当时魏国境内,不少人开始怂恿曹丕取代东汉,以建立更大的功业。

为了给曹丕代汉营造神秘氛围,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出现了各种祥瑞、图谶、星象,一切都预示着魏王丕乃天命所归。在曹魏群臣的操纵下,如华歆、桓阶等,汉献帝向魏王曹丕下诏书请求禅让,曹丕当然要做出坚决拒绝之姿态。华歆等人进殿对汉献帝说:“魏王曹丕,自登位以来,恩泽四方。他的仁德,从古到今,无人可比。大家觉地汉室气数已尽,希望皇下效法尧、舜,把江山社稷让给魏王,这是顺应民心的好事呀。而皇上可以安享清福,安逸地很呢。这是我们早就商议好了,请皇上恩准。”汉献帝惊地半天说不出话来,突然大哭说:“我想高祖皇帝创立基业四百年,到我这里居然要改朝换代?我虽然没什么能力,但也没什么过错。怎忍心把四百年的祖宗大业给废了呢。这主意是你们大家商议好的吗”

李伏对汉献帝说:“自从魏王继位以来,祥瑞频降,比如:麒麟凤凰出现了,禾苗双穗、甘露下降。这是上天暗示魏代汉。”许芝也跟着说:“我们夜观星空,汉气数已尽,帝星不明。更有童谣说:‘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说。说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鬼在边,委相连,是魏字;说在东,午在西,是许字;两日并光上下移,乃昌字。这就是暗示魏在许昌接受汉的禅让。”如是者三,献帝一再表示汉室不德、天命在魏,曹丕也一次比一次“惶恐”地拒绝。直到第四次,曹丕方在群臣的“逼迫”与“恳求”之下接受献帝的禅让诏书。不过,在这时有大臣提出,为了显地禅让是汉献帝的真心行为,建议在公开场合举行禅让仪式,于是就有了受禅台。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在受禅台(坛)上,曹丕接过汉献帝的玺绶,包括最重要的传国玉玺,以此象征权力转移。但据史书记载,皇帝玺绶不是献帝直接交给曹丕。在仪式中,除了新旧两帝,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禅让行事官”,由当时的御史大夫张音担任,负责向新皇帝曹丕奉送献帝的玺绶,可以理解成一个物品转送中介。

当时参加禅让典礼的人数众多,有数万人之众。除了曹魏的公卿、列侯、武将等满朝文武,还有匈奴单于等周边少数民族首领、代表。

除了移交玺绶外,还要“燎祭天地、五岳、四渎”以此方式将曹魏受禅之事告知上苍。燎就是通过焚烧薪柴、祭品来祭祀天地。祭祀时,曹丕还亲自向上苍诵读祭文:“皇帝臣丕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历史二十有四,践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穷,三纲不立……唯尔有神,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魏世享”。受禅结束后,曹丕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份皇帝诏书:“今朕承帝王之绪,其以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议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同律度量,承土行,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诸不当地赦,皆赦除之。”

新朝新气象,但对前朝献帝,新帝曹丕仍然优待礼遇,“以河内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 这是曹魏政权合法化的重要善后工作,既然标榜尧舜故事,通过“禅让”地天下,那自然要像舜礼待尧一样优遇汉室。就在禅让结束的时候,曹丕说了一句话,是关于禅让的,也让人们真实了解了禅让的内涵:尧舜之事,吾知之矣”,意思是:尧舜禅让的事,我今天搞明白了。难道禅让真的是这样吗?竹书纪年却展示了不一样的场面。

我们所熟知的尧舜禹的禅让制,在《竹书纪年》里面成为了血腥的残杀。《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尧帝并非要将部落交给舜,而是要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可惜后来却被舜发动政变给囚禁致死,而他的儿子丹朱也被舜给流放了。后来的舜禅让给禹也不是真的,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舜也并非主动传位,而是被权臣禹放逐远方而死。事实上,在同一时期里的《韩非子》对于尧舜禹的禅让,同样持否定的态度,据《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由此可见《竹书纪年》里面关于尧舜禹传位的说法并非孤证。由此看来,曹丕和汉献帝这次的禅让是相当温柔的,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地位在诸王之上,在山阳公国安度了十几年。当时在受禅台参加禅让大典的司马懿的后人司马炎,按照同样的方式在后来也受禅了魏国的皇位。不过到了 东晋末年,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宋武帝刘裕,降封零陵王。永初二年(421年)九月被刘裕杀死。自此之后,禅让变地十分血腥,绝大多数的禅让都是以处死之前禅让帝位的皇帝手段而告终。

受禅台遗址:

受禅台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漯河临颍县繁城镇,为中国唯一的禅让活动纪念地,台高20米,长宽约30米,铸成于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是当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称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阳(今繁城)筑灵台,举行受禅大典,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是谓魏文帝。台上原有大殿等建筑。现仅存高台一座,台分三层,坐北朝南,呈上圆下方状,高约13米,底周长368米,总面积8448平方米。

受禅台前有两碑,即《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受禅碑也就是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碑高3.70米,宽1.19米,厚0.33米,上刻公卿将军们呈给魏玉曹丕的奏章,力劝以曾代汉,建立魏国之事。受禅表碑高3.70米,宽1.10米,厚0.30米,详细记录了黄初元年(220年)冬十月二十九日,见证了,曹魏篡汉的事实。两碑并列,立于镇内的献帝庙旧址上,碑呈圭形,额有穿,没有华丽的装饰。

本文由《每日文旅》整理编辑,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需转载,请备注来源。

图文编辑:马会亮

Hash:f808f47493a99b6ff129a2b0afde1de63d6ea53c

声明:此文由 舆闻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