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地名故事:雾笼三椁冢背后的历史由来~

地名

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

不可磨灭的印记

承载着时光里的悠悠历史

安放着人们的乡思乡愁

每个地名的背后

都有着精彩有趣,耐人寻味的故事~

应城市西南10.5千米

王郑村王家湾北面的台地上

有一个“三椁冢楚墓群”

这里与楚武王颇有渊源

这里是

应城作为楚文化重要的发祥轨迹的见证

本期带大家一起去探寻

三椁冢背后的历史故事~

雾笼三椁冢

三椁冢,史书称三冢,俗称三孤冢。《光绪应城志》载:“三冢,在县南三十里马旺嘴蒲骚庙南。相传楚武王卒于樠木之下,即葬其地。今蒲骚庙南有三冢,则非王墓明矣;或当时从征诸臣卒于军者葬此欤。”又载:“蒲骚庙,在县三十里马旺嘴,塑武王像,南有三冢。”

三椁冢位于应城市区西南10.5千米王郑村王家湾北面的台地上。墓冢东西并列一线,中间一冢较大,其左右二冢次之。遗址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25米,高出地面8米。1992年1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文公布“三椁冢楚墓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昔楚本“江上荆蛮,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只是楚的先王们不甘平凡岁月,到了周平王三十一年(前740年)楚王熊通自号武王,向北和东发展,试图越过汉水流域,北进中原

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06年)越过汉水开始第一次伐随(今随县一带);三十八年(前703年)伐邓(今襄樊北);四十年(前701年)伐郧,即有郧楚“蒲骚之役”;四十一年(前700年)攻绞(今宜城西);四十三年(前699年)伐罗(今宜城西);五十一年(前690年)第三次伐随,卒于军中。

岁月悠悠,椁冢幽幽,远望高高的三椁冢墓群台地,仍不失雄浑的感觉,犹带着如日中天的霸气。据《左传》·庄公四年:“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有史料记载的樠木地有两处,一在今应城南三十里马旺嘴;一在钟祥武陵山(钟祥亦称郢中镇)。据今考古调查可知这两处均无发现楚王墓,但应城和钟祥两处都是古川汉通道(当时为驿道)上的重要据点,是鄂中荆州潜江通往大洪山到达随县的重要通道。应城马旺嘴更是荆潜水上进入汉北的重要登陆点。应城马旺嘴为大富水河口,这里水陆两路皆可北上。当时大富水水量丰富,从其河口可直溯新市(今京山)东北的宋河镇,直抵大洪山南麓到达随县。

何处葬武王?历来为楚人所关心。清代应城诗人孙甡有《楚武王墓诗》云:

樠木千山夕照中,相传于此葬熊通,

僭王首恶心何荡,泉下无言对鬻熊。

又,应城三椁冢,当地乡民长期民谣流传:“三椁冢,九个包;日里肿,夜里消。”这个民谣有何其特殊含意?至今令人着迷。另有一首清代诗人张崇兰的诗:

师孑缘何授,伐随徒自劳。

荡心嗟邓曼,埋骨记蒲骚……

诗中提到的那位邓曼,即是楚武王的妻子。这位载于史籍的战国著名女政治家对武王东进北伐的风险和艰辛早有预言在先,她料定楚国的胜利将以极其惨重的牺牲作为代价,冥冥之中已经为三椁冢安排了接纳楚王之魂的使命。据《左传》载:鲁庄公四年春(前690年),楚武王准备去攻打随国。在出发前还特别到祖庙斋戒,并且进宫把这件事告诉夫人邓曼说:“我的心神动荡不安。”邓曼听了这话叹息说:“大王的寿命可能就要结束了吧,因为过分满就会动摇,这是很合乎天道的事。我楚国的先王大概已经明白这种道理,所以才在大王行将发动战争的前夕,故意显灵,使你的心神动荡不安。如果我楚军不损兵折将,大王也必然会死在行军途中。可见大王的心神动荡,乃是国家有福祸的征兆。”无奈楚武王根本不听邓曼的分析,就率军出发,结果中途死在樠木之下。

邓曼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楚国先人们筚路蓝缕,问鼎中原的创业何等艰辛,应城三孤冢承载了这份历史的厚重,三孤冢遗址是应城作为楚文化重要的发祥轨迹的见证,是应城的骄傲。

三椁冢楚墓群遗址,也是楚在江汉平原崛起,争得霸主地位,完成楚的战略目标一段历史的见证,这对研究楚国的政治史、军事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椁冢楚墓群遗址,是我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研究地方民族社会、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

三椁冢楚墓群遗址,是应城一处重要的古迹名胜景点,其文物价值、文化内涵丰富、深厚;是我市民众游览、观光和了解自己民族历史的好地方、好课堂。

1982年12月,三椁冢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市民政局

编辑:徐勤

责编:刘华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及信息源自网络或由商家、网友发布,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联系小编删除。

Hash:e1678160503811dfea7e2566045d7568053ffde4

声明:此文由 应城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